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之梅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脂肪
  • 3篇酒精
  • 3篇酒精性
  • 3篇非酒精性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肠道
  • 2篇脂肪性
  • 2篇脂肪性肝病
  • 2篇酒精性脂肪性...
  • 2篇菌群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肝病
  • 2篇肠道菌
  • 2篇肠道菌群
  • 1篇粘膜
  • 1篇粘膜屏障
  • 1篇脂肪肝
  • 1篇微生态

机构

  • 2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3篇孙之梅
  • 2篇袁瑜
  • 2篇何兴祥
  • 1篇张扬
  • 1篇梁芬芬

传媒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肝肠轴功能改变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与治疗的研究
【目的】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动态观察建模过程中肠道菌群改变,比较抑制菌群后对大鼠脂肪肝形成的影响;对已成功建模的NAFLD大鼠给予抗生素或低热量常脂饮食干预,观察大鼠肠道菌群改变及脂肪肝程度的差异。 ...
孙之梅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肠道菌群
文献传递
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由定植于肠道的大量固有菌群、肠道上皮细胞及肠道局部粘膜免疫系统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肝-肠轴"概念的提出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寻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疗措施提供了依据。肠道微生态失衡所致的肠道菌群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免疫功能紊乱、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效应细胞激活及炎症因子生成等在NAFLD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NAFLD之间的关系将为N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孙之梅袁瑜何兴祥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肠道免疫
肠道微生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与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建立非酒精胜脂肪性肝病模型,动态观察建模过程及建模后改变肠道菌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诱导SD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随机分为高脂组、抗生素预处理组、抗生素后处理组、限制饮食组及对照组,分别于不同喂养时段处死大鼠,应用16sRNA荧光定量PCR分析各组大鼠回盲部菌群变化,对各肝脏组织进行相应病理评分,酶比法检测血清及肝脏匀浆血脂水平。各组数据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f检验分析。结果与高脂组比较,各干预组中限制饮食组大鼠生存质量及生物化学指标改善最为显著。限制饮食组回肠末端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回升,且随干预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第10周差异最为显著,与高脂组分别比较(0.91±0.23对比0.28±0.12、0.28±0.12对比0.21±0.0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肠球菌数量则逐渐减少。各组肠杆菌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第10周,对照组、抗生素后处理组及限制饮食组肝脏病理评分分别为1.13±1.74、4.86±0.86、2.94±1.91均较高脂饮食组的7.09±2.03明显减低,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食结构改变及抗生素干预等手段均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脏病变,继而从微生态角度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新策略。
袁瑜孙之梅张扬梁芬芬何兴祥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