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淑佳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致病力
  • 3篇致病力菌株
  • 3篇青枯
  • 3篇菌株
  • 2篇青枯雷尔氏菌
  • 2篇无致病力菌株
  • 2篇番茄
  • 2篇GFP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研究
  • 1篇药物
  • 1篇药物不良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药物开发
  • 1篇脂肪酸
  • 1篇色谱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培苗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3篇福建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杨淑佳
  • 3篇刘波
  • 3篇蓝江林
  • 2篇王秋红
  • 2篇朱育菁
  • 2篇陈亮
  • 1篇王怡
  • 1篇葛慈斌
  • 1篇林营志
  • 1篇肖荣凤
  • 1篇车建美
  • 1篇曾雅明
  • 1篇纪志梁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4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转GFP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对番茄青枯病免疫抗病效果的研究
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植物毁灭性病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青枯雷尔氏菌寄主广泛,可以侵染44个科数百种植物,对农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青...
杨淑佳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
文献传递
培养基对尖孢镰刀菌非致病力菌株281产孢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选择8种培养基,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培养基质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281菌株小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培养144h得到最大小孢子产量1.283×109cfu/ml,与其它培养基产孢量差异显著(P=0.05)。培养至192h时,ATCC培养基的小孢子数量达到1.325×109cfu/ml,与PDA培养基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它6种培养基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8种培养基,PDA培养基培养时间短,配制简单,是较为理想的产小孢子培养基。
蓝江林朱育菁肖荣凤杨淑佳葛慈斌刘波
关键词:培养基尖孢镰刀菌产孢量
福建省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研究被引量:30
2007年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福建省的40株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细胞内的脂肪酸,分析其脂肪酸分布的多态性;研究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青枯雷尔氏菌现有种下分化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分布;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聚成的各类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特点以及脂肪酸多态性与其生理小种、生化型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其脂肪酸都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的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聚成3类,即groupⅠ、groupⅡ和groupⅢ;青枯雷尔氏菌生理小种1存在着不同的脂肪酸类群,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其生化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是脂肪酸和致病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groupⅠ为无致病性菌株,groupⅡ为过渡性菌株,groupⅢ为强致病性菌株。【结论】福建省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致病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脂肪酸有望成为青枯雷尔氏菌小种鉴定的新指标。
王秋红陈亮林营志朱育菁蓝江林杨淑佳刘波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气相色谱
转GFP青枯菌无致病力菌株侵染番茄组培苗动态分析
<正>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病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R.solanacearum可以侵染至少50个科数百种植物,在农业上已造...
杨淑佳陈亮刘波车建美蓝江林王秋红
关键词:无致病力菌株
文献传递
生物信息学在药物不良反应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介绍生物信息学在药物不良反应(ADRs)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研究经验,对生物信息数据库及软件在ADR s事件监测,ADRs机制研究及新药的不良反应预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简明而系统论述。同时,对目前Internet上公众可获取的ADR s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资源进行一定的汇总和归类。结果事实表明,将生物信息学应用于ADR s机制研究和预测,是一种可行、前瞻和先进的尝试。结论生物信息学在ADR s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促进药物毒理学的发展,成为理性新药开发的重要组成,并标志着ADR s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王怡曾雅明杨淑佳纪志梁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生物信息学药物开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