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树卫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盐水
  • 2篇针管
  • 2篇推注
  • 2篇缺血
  • 2篇微泡
  • 2篇控制器
  • 2篇出口
  • 1篇蛋白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性
  • 1篇硬化性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6篇徐运
  • 6篇邱树卫
  • 3篇李敬伟
  • 1篇黄嵘
  • 1篇韩丽娟
  • 1篇王清
  • 1篇张馨
  • 1篇赵辉

传媒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致双侧缺血性脑卒中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 分析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sbICA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报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治的1例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致双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完善患者颅颈高分辨磁共振以及脑血管造影术证实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导致管腔重度狭窄,并造成双侧缺血性脑卒中;予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结论 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夹层好发于中青年人,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对选择性患者,急性期也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韩丽娟邱树卫徐运李敬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以神经性瘙痒为复发标志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2例被引量:2
2019年
病例1:患者女性,36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6年,左上肢乏力4d”于2019年4月入我科。患者约16年前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在我院诊断“多发性硬化”,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并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其后长期未复发,但遗留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下降。
王清苏莫晰赵辉徐运邱树卫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瘙痒脱髓鞘性疾病水通道蛋白
一种用于发泡试验的自动微泡形成及推注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发泡试验的自动微泡形成及推注的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微泡形成组件、推注组件和控制器;所述微泡形成组件包括两注射器、三通阀和输液管针管;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输液管针管连接;两所述注射...
邱树卫徐运李敬伟
文献传递
Bickerstaff脑干脑炎1例报告
2019年
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可同时累及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通常临床表现为急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和嗜睡,影像学检查可存在脑干、小脑或丘脑的病灶。当影像学提示CNS受累时,若忽略了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容易增加误诊率或延迟诊断。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脑干和丘脑受累的BBE病例,以期提高其识别率。
王方萍张馨黄嵘徐运邱树卫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BICKERSTAFF脑干脑炎锥体束征临床综合征共济失调神经系统症状
一种用于发泡试验的自动微泡形成及推注的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发泡试验的自动微泡形成及推注的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微泡形成组件、推注组件和控制器;所述微泡形成组件包括两注射器、三通阀和输液管针管;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输液管针管连接;两所述注射器分...
邱树卫徐运李敬伟
文献传递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病变及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血管病变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21例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发病48 h内入院,应用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评估血管病变,采用ABCD评分,观察1年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较血管病变及ABCD评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121例患者中106例共258支血管狭窄;71例(58.68%)存在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50%,66例(54.55%)存在多支血管狭窄,33例(27.27%)有Willis环变异;66例(54.55%)检出不稳定斑块;(2)随访1年脑血管病发生率18.1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了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发作时间≥10 min外,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50%狭窄(OR=2.65,95%CI:1.30~5.38,P=0.00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分层后发现,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比例是正常或轻度狭窄5.92倍(95%CI:1.20~29.27,P=0.029),而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比例是正常或轻度狭窄7.92倍(95%CI:1.75~35.83,P=0.007);(3)与未发生脑血管病组比较,发生脑血管病组的ABCD2、ABCD3和ABCD3-V评分的得分均显著升高(P≤0.01);3种评分法预测1年内发生脑血管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73和0.80,ABCD3-V评分预测预后准确度最高(P<0.05),最佳界值为7.5分。结论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的血管病变广泛并严重,1年内脑血管病发生率高,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ABCD3-V评分能更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
任晓梅李玲邱树卫徐运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病变ABCD评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