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君
-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孤独症患儿肠道菌群体外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与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利用不同碳水化合物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儿科门诊的15例ASD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匹配15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粪便,稀释成10%悬浊液,然后分别接种到以乳果糖(LAU)、乳糖(LAT)、棉籽糖(RAF)、低聚半乳糖(GOS)、低聚异麦芽糖(IMO)和低聚甘露糖(MOS)为单碳源的肠道微生态小型模拟发酵系统中批量发酵24 h,检测SCFAs浓度、底物降解率和产气气压。结果 ASD组患儿粪便SCFAs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YCFA(无碳源对照培养基,蛋白发酵为主)培养基发酵后总SCFAs、乙酸和丙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9、-2.509、-3.007,P=0.011、0.011、0.002);在添加LAT、RAF、GOS、IMO和MOS的培养基发酵后总SCFAs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5、2.344、2.675、2.344、2.302,P=0.016、0.019、0.007、0.019、0.021),而含LAU的培养基发酵后,两组研究对象总SCFAs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D患儿肠道菌群利用蛋白发酵产SCFAs能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利用碳水化合物产SCFAs能力显著高于健康对照。6种发酵底物中,乳果糖是最适合ASD患儿的碳水化合物,有改善ASD患儿肠道菌群产SCFAs的潜力。
- 王雷王雷赵会君罗茜张娜娜潘飞潘飞郤文婕黄秀婷闫斌闫斌彭丽华邹丽萍王欣
-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碳水化合物益生元体外发酵短链脂肪酸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有或不伴有食管黏膜损伤与食管上、下括约肌压力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食管黏膜损伤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在食管动力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有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的患者,24h食管pH监测Demeester积分≥14.72分,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分为糜烂性反流病(ERD)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比较2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NERD组与ERD组UESP平均值数值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其余指标UESRP平均值、LESP最小值、LESP平均值、LESRP平均值、LESRP最大值、DCI中NERD组均高于ER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ERD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NERD组患者身高较ERD组偏低,体重较轻,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也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或BMI的增加,可能增加GERD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风险。此外,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较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上、下食管括约肌动力障碍更严重。
- 王健史以超赵会君王潇潇彭丽华杨云生
- 关键词: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
- 反流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反流病食管动力学指标比较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括约肌动力学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因"反酸、胃灼热、胸痛"等症状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经24h食管pH监测,且DeMeester积分≥14.72分,确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者383例。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RE组124例、NERD组254例和Barrett′s食管(BE)组5例(因BE病例较少,本文暂不讨论)。比较RE组和NERD组及RE组不同程度亚组之间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包括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UESP)平均值、上食管括约肌松弛残余压(UESRP)平均值、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最小值、LESP平均值、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残余压(LESRP)平均值、LESRP最大值、远端收缩积分(DCI)。结果:NERD组与RE组UESP平均值分别为(63.88±2.10)mmHg和(58.77±3.04)mmHg,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NERD组UESRP平均值、LESP最小值、LESP平均值、LESRP平均值、LESRP最大值及DCI均非常显著高于RE组(P<0.01)。RE组LA-A亚组LESP最小值显著高于LA-B、LA-C及LA-D等3个亚组(P<0.05);UESP平均值、UESRP平均值、LESP平均值、LESRP最大值及DCI在4个亚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RE患者较NERD患者的上、下食管括约肌动力障碍更严重,下食管括约肌屏障功能较差;LESP最小值压力越低,可能食管黏膜损伤越严重。
- 王健史以超赵会君王潇潇彭丽华杨云生
- 关键词: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
- 粪微生态制品移植治疗孤独症病例报道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发病机制不明,患病率逐渐增多,缺乏客观诊断指标,常规治疗主要依靠教育和行为训练,但效果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胃肠镜粪微生态制品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儿童孤独症1例,探索其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参照本课题组报道的方法,收集通过严格筛选的供体粪便,体外制备粪微生态制品。孤独症患儿,男性,8岁,确诊孤独症5年余,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静脉麻醉下,分别经胃镜、肠镜行粪微生态制品大肠和小肠注入。以临床评价、患儿的生活行为观察(来自患儿主要照顾者),孤独症行为评定检查表(autism behaviorchecklist,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进行治疗前后评估和对比。结果治疗前患儿ABC量表评分为112分,CARS量表积分为38分;治疗后8周,ABC量表评分降低至76分,CARS量表积分降低至32分,积分改善非常显著。语言、沟通、感觉、运动、自我照顾的各项能力整体提高,同时患儿在睡眠障碍、胃肠道症状、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尤其是胃肠道症状(呃逆)显著缓解。结论粪微生态制品移植对该例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疗效明显,未见明显副反应,提示粪微生态制品移植对孤独症患儿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新疗法,但其长期疗效、不良反应有待多样本的深入研究。
- 赵会君彭丽华任荣荣王晓琳贾天军邹丽萍杨云生
- 关键词:孤独症
- 粪微生态制品保存方法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索粪微生态制品体外保存方法,为粪微生态制品的保存及运输提供依据。方法将新鲜粪微生态制品按照加入甘油、蔗糖保护剂的不同以及制备冻干粉的方法分为6组,用10倍稀释法稀释粪菌液,微量点样法将各浓度的粪菌液涂于Wilkins-Chalgren培养基,30℃恒温箱中培养并计数。在保存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复苏部分微生态制品,用同样的方法培养并计数。结果粪微生态制品活菌数随时间递减,在2周内下降速度最快,递减105~107数量级。结论甘油、蔗糖这两种保护剂以及冻干粉的制备对粪微生态制品的保存差异不大,新鲜粪微生态制品仍为最佳选择。
- 王健任荣荣王巍峰赵会君王子恺孙刚袁静彭丽华杨云生
- 关键词:保护剂冻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