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舒启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环流
  • 3篇海冰
  • 3篇ESM
  • 2篇中国近海
  • 2篇同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夏季
  • 2篇近海
  • 2篇环流模式
  • 2篇北极海冰
  • 2篇楚科奇海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环流
  • 1篇大洋环流模式
  • 1篇东北印度洋
  • 1篇短期气候
  • 1篇短期气候预测
  • 1篇上层海洋
  • 1篇数据同化

机构

  • 12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12篇舒启
  • 7篇乔方利
  • 3篇宋振亚
  • 2篇尹训强
  • 2篇鲍颖
  • 2篇赵昌
  • 1篇夏长水
  • 1篇王辉武
  • 1篇陈红霞
  • 1篇于卫东
  • 1篇吕连港
  • 1篇沈权
  • 1篇肖斌
  • 1篇刘延亮
  • 1篇王关锁
  • 1篇刘娜
  • 1篇崔红艳

传媒

  • 5篇海洋学报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岸工程
  • 1篇航海技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次核试验进入海洋的^(137)Cs对中国近海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1945年以来,世界各主要核国家进行了数千次核试验,这些核试验产生的绝大部分放射性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本文建立了一个准全球海洋的放射性物质输运和扩散数值模式,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评估了历史核试验释放的放射性物质137 Cs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影响。本文借助前人工作评估了核试验释放137Cs进入海洋的途径和总量;通过比较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表明本文建立的放射性物质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137Cs在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的分布情况和随时间演变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中国近海里的137Cs浓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达到最大,其中吕宋海峡海域137Cs浓度最高,达80.99Bq/m3;进一步分析了2011年3月份日本福岛核事故前中国近海137Cs浓度分布状况,2011年整个中国近海137Cs浓度介于1.0~1.6Bq/m3间,且其浓度垂向分布较均匀,相对封闭的南海浓度略高于其他海域。
赵昌乔方利王关锁舒启夏长水
关键词:核试验中国近海
波致混合对大洋环流模式MOM4的改进
本文利用大洋环流模式MOM4(GFDL Modular Ocean Model version4)分别选取PP(Pacanowski and Philander)和KPP(K-Profile Parameterizati...
舒启
关键词:大洋环流模式
2008年夏季楚科奇海余流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2年
根据2008-08-05-09-07在楚科奇海布放的一套浅水潜标系统(71°40′1.4″N,167°58′54.6″W)获得的海流剖面资料及温盐资料,采用Lanczos余弦滤波的方法,研究了楚科奇海中央水道余流剖面及温盐时间序列的结构和变化特征,对表层余流与风场的关系及影响温盐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余流的方向和大小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表层余流全流呈现西向流态,平均流速为19.6cm/s,方向为257.4°,受表层风场影响显著;中、下层的余流全流平均流速为6.6cm/s,流向为29.6°,呈现东北偏北方向。在整个观测期间,温度时间序列表现出剧烈的震荡,振幅达到3.7℃以上,而盐度序列变化缓慢,波动区间相对较小,为32.0~32.8,并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温盐序列的变化受底层余流分布的影响较弱。
王辉武刘娜赵昌舒启
关键词:楚科奇海
对地球系统模式FIO-ESM同化实验中北极海冰模拟的评估被引量:6
2015年
本文评估了地球系统模式FIO-ESM(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Earth System Model)基于集合调整Kalman滤波同化实验对1992-2013年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尽管同化资料只包括了全球海表温度和全球海面高度异常两类数据,而并没有对海冰进行同化,但实验结果能很好地模拟出与观测相符的北极海冰基本态和长期变化趋势,卫星观测和FIO-ESM同化实验所得的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1992-2013年间的线性变化趋势分别为-7.06×105和-6.44×105 km2/(10a),同化所得的逐月海冰覆盖范围异常和卫星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与FIO-ESM参加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实验结果相比,该同化结果所模拟的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的长期变化趋势和海冰密集度的空间变化趋势均与卫星观测更加吻合,这说明该同化可为利用FIO-ESM开展北极短期气候预测提供较好的预测初始场。
舒启乔方利鲍颖尹训强
关键词:数据同化气候变化北极海冰
2008年夏季楚科奇陆架海域近底层水温大幅快速变化事件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2008年夏季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锚碇潜标对北冰洋楚科奇陆架海域进行了为期33d的海流剖面、近底层温度与盐度连续观测。观测数据显示楚科奇陆架海域近底层海水温度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快速升降现象。结合此次科学考察R断面温盐深仪(CTD)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场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观测到的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不仅发生在近底层;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应该是由海水温度锋面在夏季整体缓慢北移的同时存在短暂南北摆动所导致;温度锋面的季节性北移属于北极气候特征,而温度锋面短暂的南北摆动则与短期天气过程有关。
舒启乔方利陈红霞
关键词:楚科奇海
2013年北极最小海冰范围比2012年增加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北极海冰范围从1979年有卫星观测资料以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9月份。2012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而2013年9月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60%。增加的区域主要在东西伯利亚海区、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区。本文应用距平和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北极海冰卫星数据、欧洲预报中心的夏季底层大气环流数据和上层海洋的温度,指出2013年北极最小海冰范围比2012年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增加的原因,是由于表面气温(SAT)降低、海平面气压(SLP)升高、气旋式风场异常、表面空气中水汽含量(SH)降低以及海表面温度(SST)降低5个条件形成的冰-SAT、冰-SST和冰-汽(SH)3个正反馈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
崔红艳乔方利舒启
关键词:大气环流上层海洋
地球系统模式FIO-ESM对北极海冰的模拟和预估被引量:10
2013年
评估了地球系统模式FIO-ESM(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Earth System Model)基于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的历史实验对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分析了该模式基于CMIP5未来情景实验在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下对北极海冰的预估情况。通过与卫星观测的海冰覆盖范围资料相比,该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多年平均海冰覆盖范围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的气候态月平均海冰覆盖范围均在卫星观测值±15%范围以内。FIO-ESM能够较好地模拟1979-2005年期间北极海冰的衰减趋势,模拟衰减速度为每年减少2.24×104 km2,但仍小于观测衰减速度(每年减少4.72×104 km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模式所预估的海冰一直衰减,FIO-ESM对21世纪北极海冰预估在不同情景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北极海冰总体呈增加趋势,在RCP6情景下,北极海冰基本维持不变,而在RCP8.5情景下,北极海冰呈现继续衰减趋势。
舒启乔方利宋振亚
关键词:气候变化北极海冰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模拟对海表驱动场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敏感性分析
2016年
基于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数值模式,研究了不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海表驱动场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模拟的影响。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海表驱动场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不同不仅会影响SST的模拟,而且会显著影响AMOC强度的模拟。相比高时间分辨率的海表驱动场,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降低会造成AMOC模拟强度的减弱和SST的升高。月平均驱动场驱动的AMOC比6h分辨率驱动场驱动的控制实验减少6.7Sv,降低了34%;同为6h分辨率,粗空间分辨率大气驱动场模拟的AMOC比高空间分辨率实验减少1.4Sv,降低了7%。对海洋上层流场和海表热通量进一步分析表明,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海表风场的减弱是导致AMOC减弱和SST升高的主要原因。
肖斌舒启乔方利
垂直混合方案对全球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Modular Ocean Model version4(MOM4)海洋环流模式设计了2个全球海洋-海冰耦合的数值实验,以分析比较Pacanowski and Philander(PP)和K-Profile Parameterization(KPP)两种不同垂直混合方案在全球海洋上层模拟中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PP和KPP方案在中纬和高纬海域模拟海温差别较大,后者模拟结果好于前者;在低纬海域差别较小,但赤道断面PP方案模拟结果较好;KPP方案能很好地模拟太平洋赤道潜流,而PP方案模拟的赤道潜流位置偏浅。
舒启乔方利宋振亚
关键词:PP
东北印度洋上层海水热含量及影响要素的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09年
探讨了影响东北印度洋上层海水热含量变化的各要素的季节变化,以及其对热含量变化的贡献和作用过程。根据MOM4数值模拟所得的气候态数据,利用热力学方程积分所得的热通量方程,分析了热含量和各影响要素的季节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印度洋海洋动力过程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海洋上层100 m以内;该区域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季节变化,是典型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动力过程和海表净热通量共同控制,2种作用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且随区域的变化两者贡献有所变化;西南季风爆发前,上层海洋热含量最大值的出现,是之前几个月动力作用和海表净热通量共同加热的结果。
刘延亮吕连港舒启于卫东
关键词:热含量热通量夹卷东北印度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