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旋

作品数:13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大菱鲆
  • 6篇幼鱼
  • 5篇饲料
  • 4篇代谢
  • 4篇幼鱼生长
  • 3篇对虾
  • 3篇凡纳滨对虾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饲料利用
  • 2篇通路
  • 2篇温度
  • 2篇密码子
  • 2篇板栗
  • 2篇MTOR信号...
  • 2篇大菱鲆幼鱼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饲料
  • 1篇低蛋白
  • 1篇低蛋白饲料

机构

  • 13篇教育部
  • 3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3篇王旋
  • 10篇麦康森
  • 10篇何艮
  • 10篇周慧慧
  • 3篇王东升
  • 3篇刘静
  • 2篇王萌
  • 1篇王旋
  • 1篇刘成栋
  • 1篇李洁

传媒

  • 10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5
  • 7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蛋白饲料添加亮氨酸、精氨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免疫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为探究亮氨酸和精氨酸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mTOR信号通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的作用,本研究以大菱鲆幼鱼(初始体质量(13.50±0.19)g)为实验对象,设置50%蛋白水平饲料作为阳性对照组,45%蛋白水平饲料作为阴性对照组,设置两个实验组,分别为在阴性对照组中添加1%亮氨酸的实验组和添加1%精氨酸的实验组,饲养周期为56 d,测量大菱鲆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水平。研究表明,添加亮氨酸、精氨酸均能一定程度提高因饲料蛋白水平不足导致的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下降。添加1%亮氨酸和1%精氨酸均能在摄食后有效增强大菱鲆肌肉与肝脏mTOR信号通路中的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和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磷酸化。添加1%精氨酸还能够提高大菱鲆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水平并增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蛋白饲料中添加1%亮氨酸、1%精氨酸能够激活大菱鲆mTOR信号通路,有效提高其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效率;此外,添加1%精氨酸还能够提高大菱鲆的消化酶活性、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田原刘成栋王旋周慧慧麦康森何艮
关键词:大菱鲆亮氨酸精氨酸MTOR信号通路低蛋白饲料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类型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以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2025年
为研究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类型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性能以及糖脂代谢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种含有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β-葡聚糖、淀粉)的等氮等能饲料,选取体质量为(7.03±0.15)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测定了大菱鲆的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全鱼常规组成、形体、肝脏切片组织形态、血清生化、糖原含量、糖代谢、脂代谢、能量代谢等指标。研究表明:淀粉组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蔗糖组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相比,淀粉组和β-葡聚糖组的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提高(P<0.05)。葡萄糖组肝脏切片脂滴面积占比较其他3组显著增加(P<0.05)。相较于其他组,葡萄糖组的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总胆固醇及肝糖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蔗糖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蔗糖组的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其他3组显著上调(P<0.05),而葡萄糖组的1,6-二磷酸果糖酶和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的脂肪酸合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脂酰辅酶A氧化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β-葡聚糖组和淀粉组(P<0.05)。β-葡聚糖组和淀粉组的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1、二氢硫辛酰胺琥珀酰转移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与葡萄糖、蔗糖等结构简单的碳水化合物相比,大菱鲆幼鱼对淀粉、β-葡聚糖等结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更强。在本实验条件下,淀粉是饲料中最适合大菱鲆幼鱼生长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王纪如王旋刘成栋周慧慧麦康森何艮
关键词:大菱鲆血清生化糖脂代谢
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2024年
为明确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形成原因,利用CodonW与EMBOSS软件对从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中筛选出来的52条蛋白编码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中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率超过1的有31个,并且多以A或U结尾,表明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偏好使用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板栗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序列的有效密码子数平均值为48.04(大于35),说明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1位置GC含量与第2位置GC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密码子第3位置GC含量与第1、第2位置G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中第1位置和第2位置碱基组成明显相同,而第3位置碱基与第1、第2位置碱基组成明显不同;此外,ENC值与第3位置G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置碱基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通过中性绘图、ENC-plot绘图、PR2-plot绘图分析表明,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受自然选择压力和突变压力共同影响,但自然选择压力是主要影响因素。最终根据RSCU值与ΔRSCU值从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中筛选出16个最优密码子。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信息,为板栗叶绿体基因工程、演化和分类等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涌付丽枝王萌王旋王旋于立洋刘静路艺张海娥
关键词:板栗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
大菱鲆的赖氨酸最适需求量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的赖氨酸需求量,评估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大菱鲆的血浆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5种等氮(约50%粗蛋白)和等脂(约12.5%粗脂肪)的饲料,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69%、2.49%、3.32%、4.11%和4.90%,进行了10周的饲养实验。对大菱鲆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肝脏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表明,当饲料中赖氨酸添加量增长到3.32%时,大菱鲆的生长性能逐渐提升,此后呈稳定趋势,而缺乏赖氨酸会对大菱鲆的生长和饲料利用造成不利影响。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从1.69%增加到4.90%,全鱼粗脂肪降低、粗蛋白含量增加。此外,大菱鲆的肝体比(HSI)也随着饲料赖氨酸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肠道消化酶活性方面,脂肪酶和胰蛋白酶表现出随饲料赖氨酸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3.32%时活性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添加量的改变不影响血糖含量,但1.69%组和2.49%组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升高。饲料中适宜的赖氨酸含量能够提高大菱鲆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缓解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赖氨酸水平为饲料干质量的3.19%(饲料蛋白质的6.39%)左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赖氨酸的有效功能。
黄薪睿宋心鑫王旋刘成栋周慧慧麦康森何艮
关键词:赖氨酸大菱鲆饲料生长代谢免疫调节
3种栗属植物NAC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2024年
【目的】鉴定3种栗属植物NAC基因家族,同时分析其密码子偏好性,为进一步探究栗属植物NAC基因家族功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3种栗属植物的染色体位置、系统进化关系、蛋白基序、所受选择压力、密码子偏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到333个栗属植物NAC基因家族成员,其不均等分布在各个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显示其分为5个小组;蛋白基序分析显示5个小组都包含保守的Motif 1~Motif 7;共线性分析显示其在基因组内与组间包含极强的共线性关系且多数共线性基因对都在经历纯化选择压力;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与ENCplot绘图分析显示其密码子偏好性受自然选择压力更大;最优密码子分析显示3种栗属植物的NAC基因家族共同包含11个最优密码子,例如CAU、UAA、GUU等;与模式植物比较密码子使用频率发现拟南芥、烟草、番茄均为3种栗属植物合适的外源受体。【结论】本研究探索栗属植物NAC基因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选择压力、密码子偏好性等,为今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栗属植物NAC基因表达效率奠定理论基础。
付丽枝杨涌郭江辉刘静王萌王萌王东升王旋张海娥
关键词:密码子偏好性
不同含量水解鱼蛋白添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血浆和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后肠组织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为研究水解鱼蛋白(FPH)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60%的鱼粉(FM)组为正对照组,以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40%的FM作为负对照组(含36%的FM),在负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3个梯度水平(3%、6%、9%)的FPH作为实验组,分别喂养大菱鲆幼鱼74 d。研究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添加6%和9%的FPH可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并达到与正对照组相似的效果。添加不同含量的FPH会改善大菱鲆幼鱼的后肠形态,且改善状况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愈加明显,当FPH添加水平达到9%时,可显著增加大菱鲆幼鱼后肠的肠绒毛直径比、肠上皮细胞高度和微绒毛高度。与负对照组相比,9%FPH组显著提高了血浆和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浓度。此外,饲料中添加6%和9%的FPH显著促进了PepT1的基因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水解鱼蛋白是一种潜在的替代鱼粉的有效蛋白源,可起到改善大菱鲆幼鱼生长指标、提高机体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促进肠道吸收能力的作用。
蒋昊王旋刘成栋周慧慧麦康森何艮
关键词:大菱鲆游离氨基酸后肠
基于3种分析方法的板栗果实营养品质综合评价被引量:12
2023年
通过对燕山地区12个板栗品种(系)的7个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对各营养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应用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K-均值聚类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比较不同分析方法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以期为选育优良板栗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个板栗品种(系)的果实单粒质量、单粒质量标准差、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含水量差异显著,其中,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和含水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建立各指标的线性隶属函数,根据最低隶属原则进行品质排序,前5名分别为迁西42号、抚宁12号、燕宝、燕龙、兴隆1号。采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整体评价指标可分别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647%,根据3个主成分得分及相应权重累加综合计算得分,确定前5名分别为燕宝、兴隆1号、青龙47号、迁西42号、抚宁12号。通过K-均值聚类法,根据果实品质指标对12个板栗品种(系)进行聚类,确定优质板栗品种(系)为燕龙、抚宁8号、燕京8号、燕宝、青龙47号、兴隆1号、迁西42号。3种分析方法对不同板栗品种(系)的算法和评价侧重点有所不同,在3种评价方法中综合品质均优质的有燕宝、兴隆1号和迁西42号3个品种(系)。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板栗坚果品质的综合评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论。
魏源吕梦炀马亚特刘静刘静王东升
关键词:板栗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种质资源筛选
饲料中添加亮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为研究在植物蛋白源替代部分鱼粉的饲料中添加晶体或小肽形式的亮氨酸(Leu)或/和谷氨酰胺(Gln)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的生长性能、血浆代谢及免疫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和Notch-Hes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组等氮等能饲料:全鱼粉组(FM),阴性对照组(Con,以植物蛋白源替代FM组中40%的鱼粉),在Con组的基础上添加0.2%晶体Leu的L组,添加0.2%晶体Gln的G组,添加晶体Leu和晶体Gln(0.095%∶0.105%)的L+G组,以及添加0.2%Leu-Gln二肽的L-G组。选取初始体质量(8.14±0.03)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表明,与单独添加Leu和Gln相比,共同添加Leu和Gln能更显著地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且这些指标均与FM组差异不显著(P>0.05)。L组和L-G组的血清TCHO含量高于Con组,且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Con组,Leu和Gln共同添加可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此外,Leu和Gln共同添加时,大菱鲆幼鱼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L-G组的肠道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Leu和Gln共同添加可提高大菱鲆幼鱼肠道hes1基因的表达水平,且L-G组的肠道he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L+G组的肠道notch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饲料中添加Leu和Gln,可以提高鱼体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免疫力,改善肠道健康状态,并能够通过上调Notch-Hes通路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肠道细胞分化,且Leu和Gln共同添加(在0.2%的添加量下)效果优于单一添加。
仲茜许丹丹王旋刘成栋周慧慧麦康森何艮
关键词:大菱鲆鱼粉替代肠道形态结构
三种温度下不同饲料方案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温度会对鱼类的营养需求产生影响,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饲料方案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确定不同温度下最适合的饲料方案。设计了等脂等能的4种实验饲料,分别为45%蛋白15%糊精的低蛋白组(LP组)、50%蛋白10%糊精的对照组(CON组)、55%蛋白0%糊精的高蛋白组(HP组)和50%蛋白20%糊精的高糖组(HC组)。在3个温度条件下(15、18和21℃)挑选初始质量(7.50±0.10) g的幼鱼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并对生长、抗氧化应激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5℃时,CON组和LP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HP组(P<0.05),且CON组和LP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HP组和HC组(P<0.05)。18℃时,CON组的SGR最高,显著高于LP组(P<0.05);且CON组肝脏MDA含量最低(P<0.05)。21℃时,HP组有最高的SGR和最低的饲料系数(FC)(P<0.05),且HP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LP组和HC组(P<0.05)。在本实验3种温度条件下HC组肝脏MDA含量都最高;同时,CON组和HP组可通过上调Nrf2-ARE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来提高鱼体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度下适合投喂低中蛋白饲料,在适温度条件下适合投喂中蛋白饲料,在高温度条件下适合投喂高蛋白饲料,高糖饲料会导致严重的氧化应激。
吴唐飞刘成栋王旋周慧慧麦康森何艮
关键词:大菱鲆幼鱼温度氧化应激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蛋白质需求、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大菱鲆养殖中因水温变化引起的蛋白需求变化问题,本研究以养殖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摄食、生长实验,探讨不同水温(15、18和21℃)下大菱鲆幼鱼((8.00±0.25) g)的蛋白质需求。研究显示,基于特定生长率(SGR)的折线回归分析表明,15、18和21℃水温下大菱鲆幼鱼的最适蛋白需求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49.16%、50.07%和55.83%。15和18℃水温下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指标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中蛋白水平为50%时生长指标达到峰值,21℃水温下饲料中蛋白水平为55%时生长指标达到峰值。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表观消化率(ADC)、肠道胰蛋白酶活性(Try)和血浆总游离氨基酸含量(TAAs)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15℃水温下大菱鲆幼鱼ADC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18℃水温下饲料中蛋白水平为55%时ADC达到峰值,21℃水温下饲料中蛋白水平为50%时ADC达到峰值。在15℃水温下大菱鲆幼鱼肠道Try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在18和21℃水温下分别逐渐升高,至饲料中蛋白水平为50%和55%时肠道Try达到峰值。大菱鲆幼鱼TAAs在15和18℃水温下饲料蛋白水平为50%时达到峰值,21℃水温下饲料中蛋白水平为55%时达到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大菱鲆幼鱼的蛋白质需求会随着养殖水温的升高而升高。
崔业楠王旋周慧慧刘成栋麦康森何艮
关键词:大菱鲆水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