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
-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县域尺度土壤有机质与土地利用动态耦合关系定位对比研究——以渭北旱塬区长武县为例被引量:3
- 2012年
- 以陕西省长武县为研究区域,根据大规模采样数据,结合1983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定位对比监测方法,分析了25年来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方向,并对这种变化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在这一时期变化显著,旱地、草地、非农用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果园面积大幅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其中,旱地转变为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明显,分别增加了6.6 g/kg和5.11 g/kg,而林地转变为旱地和草地则无明显增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土壤结构,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而且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 刘通梁音曹龙熹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地利用变化渭北旱塬
- 几种降雨侵蚀力模型在潋水河流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 2010年
- 在分析江西兴国县潋水河流域东村水文站1967~2005年逐日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外常用的6种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即周伏建等(A)、章文波等(B)、吴素业(C)、史志华等(D)、Wischmeier等(E)和CREAMS(F)模型,分别计算其降雨侵蚀力大小。用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对各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C比较理想,在计算降雨侵蚀力时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0.97)和较低的相对偏差(0.073)。月雨量模型(A、C、E)与日雨量模型(B、D、F)相比,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和较低的相对偏差,说明月雨量模型要优于日雨量模型。从趋势系数来看,这两类模型的趋势系数均值分别为0.058和0.196,均为正值,说明39年来潋水河流域年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后者高于前者,说明用日雨量模型计算的年R值,其增加趋势高于月雨量模型。
- 田刚梁音陈效民刘通
- 关键词:土壤侵蚀降雨侵蚀力
- 渭北旱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对渭北旱原长武地区冬小麦产量与农业气候因子变化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地温是影响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出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在分孽-越冬、返青-拔节、灌浆-乳熟期地温对产量影响更大。该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年降水总量总体有减少趋势,波动较大; 且在播种-出苗期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极值出现几率增加,而在返青-拔节期地温有增加的趋势,且2000年后增加幅度增大。因此,在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下,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量减少及波动性增加,将会导致未来冬小麦产量的波动性增加。
- 王宝良潘贤章梁音刘通杨轩穆欢苏春丽关庆伟
- 关键词:渭北旱原小麦气候因子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