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凯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压缩性
  • 1篇压缩性骨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技术
  • 1篇隐性失血
  • 1篇营养血管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置换术
  • 1篇置换术后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缺损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血管
  • 1篇失血

机构

  • 4篇佛山市第二人...

作者

  • 4篇黄凯
  • 3篇邓睿
  • 2篇魏人前
  • 2篇郭涛
  • 1篇林焕杰
  • 1篇林志勇
  • 1篇谢景开
  • 1篇李逸群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分型与PELD手术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分型与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ELD)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均行PELD治疗,依据椎间孔镜下观察到的腰椎间盘及其和神经根的关系,将LDH分为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与侧隐窝狭窄型等4种类型。比较不同类型的手术相关指标、腰部及下肢疼痛改善情况、功能受限改善情况、手术疗效。结果4种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压迫型、钙化型患者腰部VAS改善率显著高于瘢痕型与侧隐窝狭窄型(P<0.05),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患者的下肢VAS评分改善率高于侧隐窝狭窄型(P<0.05),而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三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压迫型、钙化型的ODI指数改善率显著高于侧隐窝狭窄型(P<0.05);4种分型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压迫型、钙化型较高,分别为92.68%、94.44%,瘢痕型优良率一般(80.95%),侧隐窝狭窄型较差(62.50%)。结论PELD治疗LDH的效果与经皮椎间孔镜下分型有关。压迫型、钙化型进行PELD治疗后的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均显著改善,且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均较优;瘢痕型下肢放射痛得到有效改善,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疗效良好,但腰痛症状改善程度不佳;而侧隐窝狭窄型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疗效均差于上述三者。
林志勇肖隆艺林焕杰郭涛邓睿黄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断裂跟腱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被引量:8
2014年
背景:跟腱位置表浅,皮肤血供较少,开放性损伤后污染较重,难以彻底清创,修复后易发生感染及局部皮肤缺损、肌腱外露,传统换药治疗效果不佳。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9至2012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跟腱断裂术后感染、皮缘坏死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5-65岁;跟后皮肤缺损4 cm×5 cm-7 cm×6 cm。经过扩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跟后皮肤缺损采用自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移植皮瓣均成活,创面均获得一期愈合。随访9-14个月,移植皮瓣无继发坏死、感染,皮肤质地及弹性良好,蒂部无明显臃肿。随访后6个月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显示优良率为90%。提示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有效控制感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为跟腱外露提供了良好的覆盖,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局部无明显瘢痕挛缩,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魏人前邓睿黄凯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跟腱皮肤软组织缺损
影响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因素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的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mL)。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 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 100(1 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的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郭涛魏人前黄凯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影响因素
单双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中采用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3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1组与治疗2组,各15例。治疗1组采用单侧穿刺PKP治疗,治疗2组采用双侧穿刺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结果治疗1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与治疗2组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手术时间(45.33±10.25)min明显短于治疗2组的(68.25±11.23)min,透视次数(18.55±5.36)次、骨水泥注入量(4.55±0.62)ml均少于治疗2组的(35.22±6.35)次、(6.15±0.5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但单侧穿刺PKP治疗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更少,若单侧穿刺PKP治疗中骨水泥弥散均匀且越过椎体中线,则即便不再采用对侧穿刺注入骨水泥也可获得较好效果。
邓睿李逸群肖隆艺黄凯谢景开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