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仕训

作品数:2 被引量:60H指数:2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史前
  • 1篇遗址
  • 1篇人类遗址
  • 1篇史前文化
  • 1篇全新世
  • 1篇全新世以来
  • 1篇文化遗址
  • 1篇龙山文化
  • 1篇龙山文化遗址
  • 1篇环境变化
  • 1篇环境变迁
  • 1篇环境演变
  • 1篇古环境
  • 1篇古环境变迁

机构

  • 2篇滁州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作者

  • 2篇朱诚
  • 2篇郑朝贵
  • 2篇邵仕训
  • 1篇孙伟
  • 1篇吴立
  • 1篇水涛
  • 1篇李溯源
  • 1篇马春梅
  • 1篇吴国玺
  • 1篇李中轩
  • 1篇王鑫浩
  • 1篇李枫
  • 1篇王宁
  • 1篇周曜
  • 1篇何婷婷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1
2012年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发现4000cal.a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断向沿海扩展。4000cal.aBP后,以马桥文化为代表的各史前文化地域明显收缩,东向沿海扩散的趋势终止,同时伴随有南北两种不同模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转变。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分布与全新世海面波动有显著的关系,尤其是杭州湾两岸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与海面变化的关系最密切,7000cal.aBP以来的低海面—海退成陆过程为史前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陆地生存空间。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对比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环境演变记录表明,4000cal.aBP前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东向地域扩展是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背景下进行的,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作用下的扩展和延伸;而4000cal.aBP后史前文化的地域收缩是在气候干冷和沿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以上初步证明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收缩与环境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气候环境变化正是引起上述这种变化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气候环境成为浙江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其对文化的分布、传播、扩展和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立朱诚郑朝贵李枫马春梅孙伟李溯源水涛王鑫浩邵仕训周曜何婷婷
关键词:环境演变史前文化全新世
河南省史前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30
2013年
基于ArcGis10.0平台分析了河南省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濒河性、空间集聚度等指标。结果显示,18.8%的仰韶期遗址分布在河流的1 km缓冲区内,而龙山期遗址只有16.5%,其濒河性呈减弱趋势。豫西山区、南阳盆地、颍河—淮河地区龙山期遗址的空间集聚度比仰韶期分别增加了0.006,0.016和0.021,暗示龙山时期的自然条件逊色于仰韶期导致人类活动范围受到局限。遗址密度3-D分析表明,河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格局从仰韶期的"单核型"演化为龙山时期的"多核型"。这种空间格局的变化可能与5.4 ka BP降温事件相关,而且龙山期的气候特征与仰韶时期相比显得温凉、干燥,加之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加促使史前人类活动核心区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和豫北平原地区扩散。同时4.0 ka BP前后河南地区的干旱、洪水、低温等自然灾害频发亦加速了人类活动范围的快速扩展,并且石家河、大汶口、关中等史前文化类型向河南地区的渗透,造成河南龙山文化类型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布的复杂化。而全新世早期的裴李岗遗址和晚期的二里头遗址数目较少且均匀分布于嵩山两翼,初步推测环嵩山地区是河南史前文化的肇源地区。
李中轩朱诚吴国玺郑朝贵邵仕训冯非凡王宁
关键词:龙山文化遗址古环境变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