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凡
- 作品数:1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2012年~2015年安徽地区猪丹毒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分离株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为了解猪丹毒在安徽地区的流行特征和再发原因以及临床防治的敏感药物,本研究针对2012年~2015年安徽地区发生的猪丹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菌株进行吖啶黄敏感性试验以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在合肥、六安、安庆、蚌埠等地猪丹毒发生率较高,7月~9月为高峰期,主要集中于育肥阶段(61.9%),以急性败血症型为主(92.9%)。42株分离菌株虽对青霉素(PEN)、氨苄青霉素(AMP)、头孢噻肟(CTX)、头孢曲松(CRO)等抗生素的敏感率均高于80%,但耐受5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的比例达95.2%,其中耐庆大霉素(GEN)+卡那霉素(KAN)+链霉素(STR)+克林霉素(CLI)+林肯霉素(LIN)占81%。有4株可以在含0.02%吖啶黄的脑心浸液培养基(BHI)琼脂平板上生长。结果表明,安徽地区猪丹毒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特征多为育肥猪的急性败血症,青霉素类药物仍是防治猪丹毒的首选药物。本研究揭示安徽地区猪丹毒再发原因与弱毒菌苗株可能的毒力返强无关,并为该地区猪丹毒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姚焱彬卜凡魏文涛魏建忠孙裴李郁
- 关键词:猪丹毒红斑丹毒丝菌吖啶黄最小抑菌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