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方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湿地松
  • 2篇松针
  • 2篇松针褐斑病
  • 2篇组培
  • 1篇性状
  • 1篇性状观察
  • 1篇驯化移栽
  • 1篇移栽
  • 1篇再生植株
  • 1篇植株
  • 1篇植株生长
  • 1篇森林培育学
  • 1篇松针褐斑病菌
  • 1篇培苗
  • 1篇组培苗
  • 1篇组培再生
  • 1篇外植体
  • 1篇微繁
  • 1篇微繁殖
  • 1篇菌根

机构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叶建仁
  • 4篇程方
  • 2篇安会翠
  • 2篇刘戈
  • 1篇朱丽华
  • 1篇秦莉

传媒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浙江林学院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湿地松侧芽增殖快繁技术研究
2016年
初步探索了以湿地松幼树新生芽为外植体的侧芽增殖植株再生体系的条件,结果表明,4月中下旬为湿地松侧芽增殖最佳采样时间;20 mg/L抗坏血酸(VC)对湿地松新抽芽的褐化有一定抑制作用;6-BA的浓度为7 mg/L时,湿地松外植体的萌动最明显;改良GD+4mg/L 6-BA+0.2 mg/L NAA+1 mg/L GA3对经高浓度6-BA处理后萌动的外植体的侧芽增殖起促进作用;0、1、3、5 mg/L的GA3培养基均对新采集的外植体侧芽的诱导没有促进作用;改良GD+6 mg/L 6-BA+0.4 mg/L NAA、改良GD+8 mg/L 6-BA+0.3 mg/L NAA成功诱导出侧芽或不定芽,侧芽在后期培养中生长良好。
程方叶建仁
关键词:湿地松外植体快繁技术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组培苗PAL、PPO、SOD活性变化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程方叶建仁刘戈安会翠
关键词:松针褐斑病苯丙氨酸解氨酶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生长性状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对移栽至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苗圃的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进行了苗高、地径、干形的比较。结果表明,各家系及无性系的生长状态存在差异。组培苗与实生苗间苗高差异较大,组培苗在早期生长速度不及实生苗,且抗病的家系不及普通的家系,抗病的8#和32#家系苗高差异不显著;实生苗、组培苗斜生现象严重;继代次数对组培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影响不大;组培苗年龄越大,苗高生长势越好,地径差异小;8#家系组培苗各无性系间苗高差异显著,地径差异不显著。
程方安会翠刘戈叶建仁
关键词:湿地松再生植株
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瓶内菌根化及驯化移栽被引量:5
2010年
为提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微繁殖效率,对湿地松丛生芽发生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再生植株离体条件下菌根的形成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外植体年龄对湿地松带子叶顶芽丛生芽诱导有较大影响。改良GD(Gresshoff and Doy)为最佳基本培养基,苗龄以18~25d为宜。改良GD培养基中加入0.5mg·L-1活性炭能促进丛生芽的伸长生长。将改良GD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并添加0.05mg·L-1α-萘乙酸(NAA)和1.0mg·L-1吲哚丁酸(IBA)使嫩梢生根率达80%,生根的小植株与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在离体条件下形成菌根。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再生植株的驯化移栽成活率。再生植株在田间生长正常,3a后平均高度为80.3cm。
朱丽华程方秦莉叶建仁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湿地松微繁殖彩色豆马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