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雪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生物学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生物
  • 2篇分子生物学
  • 2篇成肌细胞
  • 2篇大豆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量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性状
  • 1篇研究生教学
  • 1篇院校
  • 1篇植酸
  • 1篇植物

机构

  • 10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辽宁医学院

作者

  • 10篇杨雪
  • 5篇杨美英
  • 2篇吕文发
  • 2篇武志海
  • 2篇刘红羽
  • 2篇崔喜艳
  • 2篇王军
  • 1篇刘勋
  • 1篇陈艳慧
  • 1篇杨雨江
  • 1篇刘翠晶
  • 1篇李勇
  • 1篇贺明
  • 1篇赵静
  • 1篇崔菁菁
  • 1篇胡薇
  • 1篇刘畅
  • 1篇付丽
  • 1篇宋慧
  • 1篇王军

传媒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吉林农业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百威在奶牛日粮及牛奶中的残留量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明确奶牛日粮及牛奶中克百威残留状况及对牛奶安全的影响,建立气象色谱质谱(GC-MS)快速分析检测方法,测定克百威在奶牛日粮及牛奶中含量.结果表明:克百威在牧草上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21×10^-3 mg/kg,饲料最低检测浓度为1.22×10^-3 mg/kg,牛奶上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20×10^-3 mg/kg;最小进样量峰高为噪声3倍时,最小检出量为1.5×10^-11g;相对保留时间为18.0~18.2 min.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克百威在奶牛日粮及牛奶中的残留限量符合最低残留限量标准.
赵静刘红羽王军刘勋贺明杨雪
关键词:克百威
大豆磷转运蛋白GmPHO1;7基因克隆、表达分析与功能
2023年
以“长农26”为材料,克隆获得全长为2295 bp的核苷酸序列,编码765个氨基酸,命名为GmPHO1;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mPHO1;7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完整的SPX与EXS结构域,该基因启动子区含有低磷相关元件P1BS,可能定位是在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属于磷转运蛋白PHO1家族。酵母功能互补试验证明Gm⁃PHO1;7具有转运磷的能力。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在正常磷(0.5 mmol/L KH2PO4)和低磷(0.01 mmol/L KH2PO4)条件下,GmPHO1;7的表达受低磷诱导并且主要在根部发挥功能。GUS染色与含磷量测定结果证明,GmPHO1;7基因可以在大豆发根中正确表达,且可以增加发状根的含磷量。
刘丽薇付禹于人杰何旭杨雪杨美英
关键词:大豆发状根
秸秆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为筛选优良秸秆降解菌株,解析不同菌株降解秸秆的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利用以秸秆为唯一碳源的筛选方法从土壤中获得3株具有秸秆降解能力的菌株yj1、yj2和yj3。根据8d的秸秆降解率确定菌株降解秸秆的最优温度和pH,并测定和比较参与秸秆降解的内切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木聚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的活性。结果表明:1)筛选得到的yj1、yj2和yj3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短杆菌属。2)3种菌株分别在最适温度37、30和37℃以及最适pH 8、8和7时培养8d后,秸秆降解率达到峰值,在偏碱性条件下菌株yj2的秸秆降解率为26.61%。3)菌株yj1和yj3无木聚糖酶的活性,但LiP、MnP和Lac酶活性较高。菌株yj2的6种酶均具有较高的活性,协同完成秸秆降解。因此,菌株yj2可以作为碱性土壤条件下秸秆降解的候选菌株。
付丽朱红雨杜明楠于婷婷罗兰燕杨雪杨美英
农业高校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被引量:2
2015年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已成为生物农业的核心技术。为培养符合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的全面性高级人才,需重视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手段以及实验结果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探索性改革意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竞争能力。
杨雪宋慧杨美英崔喜艳胡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改革
全基因组范围禾本科植物GPX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和表达模式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禾本科植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家族的序列及其在正常生长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为揭示GPX基因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水稻、短柄草、高粱中18个GPX基因的序列特点、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采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分析18个GPX基因在正常生长以及1-氯-2,4-二硝基苯(CDNB)、双氧水(H2O2)、莠去津(Atrazine)和水杨酸(SA)处理后,水稻、短柄草和高粱的根、茎、成熟叶、幼叶、叶鞘,以及正常生长条件下发芽2d后幼苗根和芽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水稻、短柄草和高粱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6,5,7个GPX基因,这些基因编码长度为168-251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质量介于18.44-27.42ku。系统发生分析发现,3个物种至少有7个最近的共同祖先GPX基因,物种分化之后水稻和短柄草分别丢失1个和2个GPX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3个物种GPX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介于38.0%-95.2%,且不同基因簇中GPX序列的分化速率不同。3个物种GPX基因具有保守的基因结构,但SbGPX7发生了内含子插入事件,预示着其与其他GPX基因之间功能的分化。表达模式分析发现,3个物种的18个GPX基因中有15个在所有检测样品中均为组成型表达,3个GPX基因(水稻2个、高粱1个)为选择性表达,表达模式的分化预示着功能的分化。【结论】作为植物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重要酶类,禾本科3个物种的GPX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功能分化。
杨雪刘翠晶杨美英
关键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禾本科基因表达模式
牛畸胎瘤衍化生长因子TDGF1基因过表达对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为明确牛畸胎瘤衍化生长因子(TDGF1)对成肌细胞(C2C12)增殖的影响,利用定向克隆和细胞转染技术获得可稳定过表达牛TDGF1基因的C2C12细胞系,Western blot(WB)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DGF1在C2C12细胞系中的表达量,MTT法检测C2C12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IRES2-EGFP-TDGF1真核表达载体,牛TDGF1基因在C2C12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并成功表达出TDGF1蛋白,且过表达牛TDGF1基因可抑制C2C12细胞增殖,在转染30h时抑制作用最显著。
杨雪王军刘畅杨雨江吕文发
TDGF1基因研究概况
2016年
畸胎瘤衍化生长因子(teratocarcinoma-derived growth factor1,TDGF1)是一种调控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小分子糖基磷脂酰肌醇(GPI)结合蛋白。TDGF1在正常组织中一般不表达或仅部分组织少量表达,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极显著。以往有关TDGF1的报道多集中于肿瘤和早期胚胎发育,研究发现,TDGF1通过调控肌肉生成抑制素(myostatin,MSTN)信号参与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在肌源性细胞中,TDGF1的表达是CFC(Cripto-1/FRL-1/Crypic)区与ALK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4)结合从而转化MSTN信号。下调TDGF1,MSTN的信号随之减弱,表明TDGF1对肌源性细胞中MSTN调控的重要性,并且EGF和CFC区对MSTN的调控都很重要。论文综述了TDGF1的分子基础研究及其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杨雪王军刘红羽吕文发
关键词:信号通路肌肉生成抑制素成肌细胞
不同施肥模式对东北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研究节肥增效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倒伏、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水稻品种“吉农大138”为材料进行2年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模式农民传统(T1)、增密减氮(T2)、改良农民传统(T3)、有机肥替代化肥(T4)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氮和改良农民传统比农民传统的2年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1.42%和3.31%;穗数分别提高19.75%和14.75%,千粒重分别提高8.72%和4.99%,每平方米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增密减氮比农民传统的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9.01%;且水稻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SPAD值均比农民传统模式更优化。增密减氮施肥能够增加水稻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干物质量、光合势和增加水稻产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可减少氮肥施用量,是一种较好的水稻轻简化栽培施肥模式。
苍柏峰姜浩李韫哲戴知宁崔菁菁杨雪武志海
关键词:施肥模式氮肥利用率施氮量
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4
2016年
分子生物学是农业院校作物学等一级学科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根据吉林农业大学新时期对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强化教学决定生存、科研决定水平、质量决定兴衰的教学理念,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材建设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崔喜艳陈艳慧杨雪李勇
关键词:农业院校研究生教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作为磷高效大豆品种辅助筛选指标的可行性研究
2019年
为了明确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作为磷高效大豆品种筛选指标的可行性,本试验以2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沙培盆栽法,测定正常磷和低磷水平下各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植酸含量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根据产量损失率将26个品种聚类成A^G共7个类型,A类品种产量损失率均小于10%,G类品种产量损失率大于60%;B^F各类品种产量损失率介于A、G中间。产量、植酸含量与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地上及地下部含磷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和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在正常磷及低磷条件下,A^G各类型品种籽粒植酸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但A类大豆品种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小于30%,G类则大于80%。田间种植试验进一步证实植酸含量降低率低于30%的品种耐低磷指数大于1.0,属于强磷高效类型;G类品种耐低磷指数小于0.6,属于弱磷高效类型;B^F各类品种介于A、G中间。综上所述,正常磷与低磷水平下大豆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可以作为又一个关键指标,与产量及部分农艺性状协同筛选磷高效大豆品种。
于人杰苏庆旺付禹何旭姜浩武志海杨雪杨美英
关键词:大豆磷高效农艺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