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峰

作品数:12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气候
  • 2篇鄱阳湖
  • 2篇粒度特征
  • 2篇洪水
  • 2篇洪水事件
  • 2篇赣北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区气候
  • 1篇蓄积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特征
  • 1篇叶片
  • 1篇优势植物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灾害
  • 1篇政府
  • 1篇政府部门
  • 1篇植被覆盖

机构

  • 12篇江西师范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枣庄学院

作者

  • 12篇李晓峰
  • 7篇贾玉连
  • 4篇胡启武
  • 4篇郑林
  • 4篇丁明军
  • 3篇曹昀
  • 2篇尧波
  • 2篇吴琴
  • 2篇万智巍
  • 1篇刘春燕
  • 1篇毛端谦
  • 1篇王朋岭
  • 1篇詹选怀
  • 1篇蒋梅鑫
  • 1篇薛滨
  • 1篇李海涛
  • 1篇刘影
  • 1篇梁涛
  • 1篇钟中罡
  • 1篇卢伍山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江西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灾害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分辨率湖泊-三角洲相沉积记录的18世纪中叶以来鄱阳湖地区气候演化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该文基于鄱阳湖地区高分辨率(0.7 a/1.5 cm)湖泊-三角洲沉积记录的地球化学特征,重建了该区域18世纪中叶以来的气候演化序列.分析表明:鄱阳湖地区河湖相小于20μm的沉积物硅铝率(n(SiO2)/n(Al2O3))、铷锶比(Rb/Sr)敏感地响应了区域气温变化,指示区域气候自18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暖-冷-暖3个阶段,其中的偏冷阶段由1790—1820年、1853—1905年的2个强冷时段和1820—1853年的弱冷时段组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记录中普遍反映了这种气候演化阶段;20世纪以来该区域气候逐渐变暖.功率谱分析显示:区域气温存在85 a、33 a、11 a和2~5 a的震荡周期,这与太阳辐射、太阳黑子活动和ENSO的周期一致;该区域气候1790—1820年和1853—1905年的强冷时段对应了太阳辐射的低值期和火山活动的活跃期,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演化受火山活动、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黑子活动及低纬海气作用的共同影响.
曹向明王朋岭贾玉连李晓峰凌超豪万智巍王婷王秋霜
关键词:气候演化
鄱阳湖沙山土壤养分特征与植被恢复方向探讨被引量:12
2012年
对鄱阳湖沙山不同沙化程度下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除土壤全钾(2.03%±0.28%)含量较高外,有机质(0.99%±0.42%)、全氮(0.036%±0.022%)、全磷(0.018%±0.007%)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随沙化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且重度、中度及轻度沙化区存在显著差异(P<0.01)。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随沙化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均处于十分缺乏的水平。地表植被覆盖低及土壤质地粗是导致沙山养分匮乏的主要原因。养分与水分是鄱阳湖沙山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沙山植被恢复的关键在于所筛选的物种及所构建的群落结构能够保障新生植物能适应养分、水分匮乏的生态条件并迅速扩展其生态位。
胡启武尧波郑林李晓峰丁明军曹昀
关键词:土壤养分植被恢复
赣北黄茅潭近代湖泊^(137)Cs蓄积特点、SCP计数和事件性沉积及其对^(210)Pb计年的矫正被引量:7
2017年
对赣北黄茅潭近代湖泊沉积岩芯进行了^(137)Cs、^(210)Pb测试和SCP(球状碳粒)计数分析,阐述了^(137)Cs蓄积特征,结合SCP计数、粒度指标及降水记录厘定了一些事件性沉积层位。研究表明,1986年前后是沉积环境中^(137)Cs行为的转折点;在这之前,^(137)Cs以大气散落为主,其蓄积行为大致与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这之后,^(137)Cs以流域侵蚀为主,其蓄积行为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1953—1954年、1974—1975年、1998—1999年,流域降水丰沛,相应沉积层位^(137)Cs比活度低,这与流域强烈侵蚀稀释了进入湖泊的^(137)Cs有关。1963—1964年沉积层位^(137)Cs蓄积峰稳定而显著,与高通量的大气散落有关,也与当时降水量低,大雨、暴雨次数少,流域侵蚀强度低造成较低的沉积速率等密切相关,是可靠的定年时标。1986年存在同样的气候环境特点,其蓄积峰可能也是存在的,但需要进一步确认。基于^(210)Pb方法,利用多种计年模式计算了沉积岩芯的年代,发现与这些事件性沉积层位具有较大差异。研究认为,在长江中游这种降水高、流域侵蚀强度高的较为复杂的沉积环境中,^(210)Pb计年存在较大误差。复杂沉积环境中近代沉积的定年,有必要深度挖掘^(137)Cs环境行为,在全面阐述其蓄积特点的基础上,辅以SCP计数、粒度指标及降水等识别事件性沉积层位,矫正^(210)Pb计年,是精确建立近代沉积时标的必要方法。
冷雪吴霜王昕梅陈莎朱笑虹蒋梅鑫贾玉连李晓峰缪君翔王野乔
近130年来赣江洪水灾害事件重建与特征诊断被引量:9
2018年
利用赣江河漫滩相堆积剖面的415个样品,基于植物残体AMS-14C+137Cs/210Pb方法建立年代序列,利用粒度组份和粒度参数(包括平均粒径、粒度频数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等)指标,较高分辨率地辨识和重建了近130年来赣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序列,并将其与太阳活动和ENSO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赣江近130年来洪水沉积物分层明显,沉积物的粒度组份特征和粒度参数特征在洪水期和平水期模式下差异明显,可以很好的指示洪水灾害事件,并识别出18次大小不同的洪水灾害事件。MK检验与累积距平分析结果表明,1954年和1977年附近发生过两次突变。1882-1911年和1943-1977年属于旱涝波动时期;而1911-1943年和1977-2014年则分别属于涝多于旱和旱多于涝的时期。小波分析表明,赣江流域旱涝变化以4年、16年、42年、74年为主要周期。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赣江流域旱涝变化在11年尺度上与太阳黑子变化相关性明显,并且贯穿整个研究时段。2~8年尺度上赣江流域旱涝变化与ENSO事件相关性明显,可能与ENSO的2~7年周期有一定关系。
万智巍周岩贾玉连冷雪李晓峰曹向明
关键词:粒度特征洪水灾害赣江流域
赣北风沙-粉尘堆积体系元素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对黄土物源示踪意义被引量:4
2020年
粉尘的搬运与堆积过程,理论上是不同粒径的岩屑与矿屑颗粒被风力分选并依次沉降的过程,而元素在不同粒级的岩屑与矿屑的富集程度有所差异;因此,对岩屑与矿屑颗粒分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地球化学元素的分选。因此,基于元素地球化学对黄土粉尘示踪研究中,单一节点或(和)剖面均不具有对粉尘源区的严格代表性,通过比较单一节点或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而进行物源示踪的方法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中亚热带赣北鄱阳湖地区芙蓉-周溪一带的风沙-粉尘堆积体系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多维度统计分析,发现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元素对均存在系统性的分选与分异特点。稳定元素(如Al、Ti、Zr、Nb、Lu、Hf、Ta)及其元素对随距物源区的远近呈现线性、指数或对数等的单向变化特点,其变化幅度在沉积体系中可达31%~42%;在二维和三维散点图中其元素对的投影轨迹,是一个有方向的线状或者带状区域。这表明,风沙-粉尘堆积体系内元素地球化学从上风向到下风向是单调变化的,传统上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的黄土粉尘物源示踪,通过判断投影区域的远近而进行示踪分析,在理论上有一定缺陷。初步建议,未来的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应避免单一剖面元素示踪的方法,而应根据粉尘堆积体系的分布情况系统采样,通过揭示粉尘堆积体系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特征来开展基于地球化学元素的黄土粉尘物源示踪研究。
曹向明钟威张智贾玉连薛滨薛滨李晓峰李晓峰
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5年
鄱阳湖地区作为南方沙化的典型分布区,沙化土地面积3.89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彭泽、湖口、都昌、星子、永修、新建等滨湖地区。当前,鄱阳湖沙化正以3~5米/年的速度扩展,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已引起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就鄱阳湖沙化土地的形成演化、景观结构、植被演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鄱阳湖地区沙化土地演化过程、机理以及与北方荒漠化异同等问题目前尚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结论,在沙化治理方面尽管也开展了一些相关工作,但还未探索出适宜于本地区成熟的沙化治理技术与模式。
郑林曹昀丁明军胡启武李晓峰贾玉连詹选怀李海涛梁涛
关键词:沙化土地沙化治理土地面积滨湖地区政府部门
湿地碳循环研究综述被引量:23
2009年
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碳库储存能力而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湿地CO2/CH4释放时空格局,CO2/CH4释放影响因子,碳"源""汇"评估及人类活动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湿地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当前对湿地碳排放过程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比较清楚,但碳排放过程各种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进行不同湿地类型碳循环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包括微生物、植物根系等地下碳动态研究,加强碳、氮耦合研究。在评估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及土壤碳排的变化。另外,无论从认识不同湿地类型碳过程特征及机理的角度,还是从减少全球或区域碳收支估测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看,加强数据缺乏地区的湿地类型的碳平衡及相关碳过程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胡启武吴琴刘影李晓峰尧波钟中罡卢伍山
关键词:湿地碳循环碳库
河漫滩沉积体系对洪水事件的指示——以修河为例被引量:5
2019年
河漫滩是洪水漫溢过自然堤而在河流两岸水流流速降低的地貌环境下所塑造的河流地貌单元,是洪水过程所形成的独特沉积体系,蕴含着大量的河流水文信息,但由于河流侧向摆动、河漫滩沉积速度较快等原因,造成河漫滩沉积环境变化较快,河漫滩沉积体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鄱阳湖修河下游永修三角乡修河右岸的近现代河漫滩沉积序列为例,基于^(137)Cs比活度测试和事件性沉积建立时间标尺,依据粒度组份等指标,结合气象和水文观测数据,探究了器测以来河漫滩沉积体系对洪水事件的记录及记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较大洪水期间水动力不稳定、粒度较粗、分选差(或者好)、粒度跨度宽;该剖面揭示了1953年来16次较大洪水年份的14次,检出率高;平均粒径(μm)和SS(分选系数×粒径跨度)等指标对洪水事件的检出最好。这样揭示出来的洪水,可称为异常洪水,有别于基于滞水沉积所反演的极端洪水事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宽古洪水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内涵。
连丽聪凌超豪李晓峰李晓峰毛端谦毛端谦万智巍贾玉连
关键词:水文记录
赣江河漫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形特征及其对洪水的指示被引量:4
2019年
基于赣江河漫滩相沉积序列的415个样品,利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分形特征,并对比了平均粒径等传统粒度指标重建的洪水事件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无标度区范围相关系数R2的平均值由0.75提升至0.82,沉积物分维值D的平均值为2.34,说明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较好。分维值D与传统粒度指标中的平均粒径、偏态、粘土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和粗粉砂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在洪水期,沉积物的粒度偏大,砂的含量较多,分维值D偏小,非洪水期正好相反。在辨识出的18个洪水年份中,分维值D可辨识出15个洪水年份,达到了83.3%,这表明了粒度的分维值D在基于河漫滩沉积序列的古洪水重建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曹向明万智巍贾玉连方淑华郑丽匀李晓峰
关键词:粒度特征洪水事件
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地区植被覆盖及生产力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1981~2000年鄱阳湖地区的气象台站数据、NOAA/AVHRR—NDVI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及光能利用率模型GLO—PEM模拟的鄱阳湖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空间分辨率为1km),基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全球变化背詈下该地区均温和降水、年最大植被指数(NDVImax)以及年NPP的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植被年NDVImax、NPP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1980~2000年闰鄱阳湖大部分地区年NDVimax存在增加趋势,但也有少部分地区呈降低趋势,其中增加趋势的显著性水平相对较高,而降低变化趋势不够显著。1980~2000年,鄱阳湖地区NPP变化主要呈现增加趋势,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其中,整个鄱阳湖地区NPP年变化率为111257t/年.滨湖区为49920t/年,外围区为61337t/年;在离湖不同缓冲距离上,NPP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鄱阳湖地区气候暖湿化发展对植被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丁明军郑林李晓峰
关键词:气候变化植被覆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