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飞

作品数:11 被引量:7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性质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传递函数
  • 2篇土壤生态
  • 2篇剖面
  • 2篇区域土壤
  • 2篇空间异质性
  • 2篇环境变量
  • 2篇垂直分布特征
  • 1篇地带性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地球
  • 1篇地下水
  • 1篇形态学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阿伯丁大学

作者

  • 11篇杨飞
  • 9篇张甘霖
  • 4篇宋效东
  • 4篇刘峰
  • 4篇李德成
  • 3篇赵玉国
  • 3篇杨金玲
  • 3篇杨帆
  • 2篇龚子同
  • 2篇黄来明
  • 2篇赵永存
  • 2篇吴华勇
  • 2篇杨仁敏
  • 1篇王秋兵
  • 1篇韩光中
  • 1篇杨琳
  • 1篇史舟
  • 1篇黄标
  • 1篇胡文友
  • 1篇徐胜祥

传媒

  • 3篇土壤学报
  • 2篇土壤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寒山区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1
2015年
地形、生物气候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开展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土壤碳循环过程与陆地碳库的精确预测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位于祁连山中段的阴、阳坡地形序列土壤,分析了不同坡向间以及同一坡向内随海拔高度变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阳坡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阳坡下降的速率(66%。91%)明显高于阴坡(31%~77%);阴坡土壤中碳酸钙基本淋失,通体无机碳含量较低(〈5.0gkg-1),阳坡B层土壤无机碳含量是A层的2倍,表现为明显富集。阴坡和阳坡1m土体总碳密度相当(分别为16.1.33.9kgm矗和11.8—32.8kgm-2),其中,阴坡以有机碳为主(占总碳密度的82%~99%),而阳坡有机碳和无机碳密度变化均较大(分别占总碳密度的27%~81%和19%-73%)。因此,坡向是影响高寒山区土壤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的重要因素。此外,降雨量和植被类型对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也具有重要影响:降雨量每增加1mm,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0.4gkg-1,而淀积层(40~80cm)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0.2gkg-1;植被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富集程度。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寒山区土壤碳循环及其碳库预测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对坡面尺度下土壤碳垂直分布、碳库组成和空间变异的影响。
杨帆黄来明李德成杨飞杨仁敏赵玉国杨金玲刘峰张甘霖
关键词:有机碳碳密度降雨量
一种整段剖面土柱野外采集框架与取样套组及采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段剖面土柱野外采集框架与取样套组及采样方法,采用固定尺寸的单向锋利的钢制土壤整段土柱框架嵌入土体,而后对框架边缘进行修型,防止土柱整体塌陷或局部断裂,保持土柱的完整性,而后结合固定尺寸的切割套件,对土柱...
樊亚男胡文友韩光中徐胜祥杨飞黄标赵永存
古日乃湖盆沉积物发育土壤盐分与碳酸钙积累机制
2022年
干旱区湖泊是维持生态脆弱区环境平衡的重要载体,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干旱区湖泊日渐萎缩、干涸直至消失。湖泊干涸过程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风积物不断加积,土壤演化过程随之发生变化,但关于湖泊沉积物发育土壤演化特征的研究十分匮乏。本研究结合土壤发生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古日乃湖盆沉积物发育土壤的盐分与碳酸钙积累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盐分积累是古日乃湖盆土壤形成的主要特征,盐化土壤表层水溶性盐含量、Na^(+)浓度和钠吸附比分别为13.15~650.50 g·kg^(-1)、186.9~12114.7 mmol·L^(-1)、22.3~890.5(mmol·L^(-1))^(1/2),土壤具有高含盐量、高Na^(+)浓度与高钠吸附比,表现出强度盐化特征。古日乃湖盆干涸,土壤积盐过程由现代盐化向残积盐化演化,盐分类型由氯化物型、氯化物-硫酸盐型向硫酸盐-氯化物型、硫酸盐型转变。借助于与Ca地球化学行为相似的Sr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土壤碳酸钙以次生碳酸钙为主,其占比超过碳酸钙总量的80%;土壤碳酸钙主要来源于母质和地下水,地下水持续供给Ca^(2+)是碳酸钙强度积累形成钙磐的基础。古日乃湖盆土壤盐分与碳酸钙积累特征可为评估环境变化背景下土壤的形成与演变,并为预测我国内陆河尾闾湖地区土壤与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杨帆杨帆杨飞黄来明韩光中张甘霖
关键词:盐渍化地下水
土壤与生态系统健康:从性质研究到分区管理被引量:1
2019年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人类福扯。本文从我国土壤资源的空间格局出发,分析土壤性质与污染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土壤污染区域差异的原因,最后指出因地制宜、分区管理是实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杨顺华杨飞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性质分区管理
一种基于土壤传递函数的目标土壤性质含量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土壤传递函数的目标土壤性质含量预测方法,在收集多源土壤数据集、环境变量的基础上,划分包含全部测定信息的数据集,根据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划分二级区域,筛选不同区域土壤传递函数的最优自变量集合,进而面向不同...
宋效东张甘霖李德成刘峰吴华勇杨飞杨金玲赵玉国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土壤传递函数的目标土壤性质含量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土壤传递函数的目标土壤性质含量预测方法,在收集多源土壤数据集、环境变量的基础上,划分包含全部测定信息的数据集,根据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划分二级区域,筛选不同区域土壤传递函数的最优自变量集合,进而面向不同...
宋效东张甘霖李德成刘峰吴华勇杨飞杨金玲赵玉国
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剖面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7年
以2012—2013年调查的我国西北祁连山中段97个代表性土壤剖面为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剖面垂直分布模式,计算了1 m土体内各层次SOC相对含量及其与环境因素(年均降水、年均温度、海拔、坡度、坡向、NDVI)和土壤因素(颗粒组成、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SOC含量剖面垂直分布模式可分为均一分布型、表层聚集型、普通递减型、不规则分布型4个类型,SOC含量剖面垂直分布模式与选取的环境因素和土壤颗粒组成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2)SOC含量的变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从中度变异过渡到强度变异;(3)NDVI和年均降水是影响表层土体SOC含量的主要因子,而黏粒和砂粒是影响下层土体SOC含量的主要因子。
杨敏杨飞杨仁敏杨帆张甘霖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密度
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被引量:19
2013年
首先阐述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研究南海诸岛土壤的历程,进而从土壤形成、土壤特性、鸟粪磷矿和土壤分布论述南海诸岛土壤的特点,指出此种土壤为富磷高钙的砂性土壤,其形成年龄为1000-2000a,认为在赤道热带气候和珊瑚、贝壳砂母质条件下,在海鸟、植物及其作用下形成的土壤,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富磷土壤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特别注意保护好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龚子同张甘霖杨飞
关键词:土壤生态系统
祁连山区成土过程驱动的土壤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固存特征
2023年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动态是有机碳输入输出平衡和土壤固持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控制,而后者则主要受黏粒及无机矿物等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沿海拔梯度选择表土地形序列作为“自然试验场”,探究祁连山区SOC含量及组分变化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地形序列土壤母质主要来源于黄土沉积,土壤黏土矿物以绿泥石和水云母为主,指示该区域的整体弱风化特征。在巨大的水热梯度影响下,地形序列内土壤成土强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土壤含有碳酸盐,随着海拔上升,碳酸盐物质逐渐淋失,SOC和铁铝氧化物含量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铁铝氧化物是SOC含量及组分方差的主要解释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当控制铁铝氧化物后,气候对SOC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气候对SOC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属性,造成铁铝氧化物等属性的差异,间接影响SOC的长期固存,且该机制主要作用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本研究对理解SOC固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有重要启示。
谷俊杨飞李德成李德成宋效东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新时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23年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时空分布规律、形成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土壤学学科分支,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理解土壤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与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土壤-环境的共同演化特征,揭示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利用前景和保护对策,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土壤普查、耕地保护等国家目标。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10年以来土壤地理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以土壤为核心的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发展,高强度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时空演变研究愈加活跃。土壤地理学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土壤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数字土壤制图向融合过程机理与数据驱动发展,土壤时空信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未来土壤地理学优先发展领域包括:以关键带研究带动土壤发生和演变研究的革新,基于多传感器的土壤综合观测原理与技术,多尺度数字土壤制图与时空变化预测等。
张甘霖史舟史舟王秋兵赵永存刘峰杨琳宋效东杨飞曾荣陈颂超杨顺华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土壤信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