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文娟

作品数:13 被引量:28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生态系统
  • 2篇植被
  • 2篇生境
  • 2篇石漠化
  • 2篇太阳能
  • 2篇太阳能资源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资源信息
  • 2篇向量
  • 2篇结构-功能
  • 2篇互补发电
  • 2篇发电
  • 2篇风光
  • 2篇风能
  • 2篇风能资源
  • 2篇脆弱性
  • 1篇地表水
  • 1篇地理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六盘水师范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侯文娟
  • 7篇高江波
  • 6篇吴绍洪
  • 3篇戴尔阜
  • 2篇王欢
  • 2篇彭韬
  • 1篇孙东琪
  • 1篇尹云鹤
  • 1篇郭灵辉
  • 1篇张雪芹
  • 1篇赵东升
  • 1篇焦珂伟
  • 1篇刘路路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考虑风光资源属性的互补发电潜力评估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风光资源属性的互补发电潜力评估方法及系统,属于风光资源互补发电技术领域。本发明选取设定区域及预设时间段,采集风光资源信息,根据有效向量集,评估风光资源有效性,进一步将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以设定的多个不...
侯文娟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被引量:32
2016年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MODIS为基础数据源,评估了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揭示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分别基于气候、结构以及功能指标的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规律,整体为从东南向西北脆弱性程度逐渐加剧的趋势;而基于地形指标的生态脆弱性则呈现相反的分布格局,说明了相对地形而言,气候因子对于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分布状况更为重要;2综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气候和地形生境特征对脆弱性的影响,全区呈现从东南向西北综合脆弱性水平逐渐升高的趋势,在评估区范围内综合脆弱性等级为中等及以上的地区共占74%,整体脆弱性程度较大,其中综合脆弱性等级为很高水平的地区占了45.8%。明晰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综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利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江波侯文娟赵东升吴绍洪
关键词:脆弱性评估自然生态系统
六盘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蓄积特征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六盘水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方法于2014年3-11月,采集六盘水市居民区、商业区、科教区、城市主干道、公共区5个功能区表层土壤,检测Cd、Hg、As、Cu的含量,并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美国环保署(USEPA)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六盘水市土壤中Cd、Hg、As、Cu含量均值均超出了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的超标最严重。各功能区的整体污染程度依次为公共区>文教区>商业区>城市主干道>居民区。5个功能区重金属对成人产生的非致癌总风险(HI)均小于1,不存在显著的非致癌风险;对儿童产生的HI均大于1,存在显著的非致癌风险。城市主干道土壤中4种重金属对儿童的致癌总风险(RISKT)>10^(-4),存在显著的致癌风险,其它功能区对儿童和成人的RISKT介于10^(-6)~10^(-4)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各功能区的HI及RISKT表现为城市主干道>公共区>居民区>文教区>商业区。手-口摄入是人群暴露于重金属的主要途径,且儿童的HI及RISKT均高于成人。结论该研究区污染程度大致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增加的趋势,公共区达到极强污染,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风险程度高于成人。
仝双梅侯文娟杨琴秦趣代稳
关键词:土壤健康风险评估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归因被引量:91
2018年
土壤侵蚀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与前沿议题,然而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进行定量归因仍需加强。以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手段和RUSLE模型模拟土壤侵蚀,综合土地利用、坡度、降雨、高程、岩性、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进行土壤侵蚀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及因子间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差异显著,其中土地利用和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空间异质的主导因子,但在山地丘陵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升高,坡度的控制作用下降,即地理探测器q值表现为中海拔丘陵>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生态探测器显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因子有显著差异;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土地利用与坡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达到70%以上;对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检验,风险探测器显示在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等地貌形态类型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因子分层组合数占比至少55%。因而,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治理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影响机制的空间异质性。
王欢高江波高江波
关键词:土壤侵蚀RUSLE模型
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热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15年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文二元结构以及生境条件的异质性导致地表水热过程异常复杂。水热过程机理研究薄弱,已经成为生态系统退化关键过程识别、生态恢复重建推进的关键限制因素。首先从野外科学实验、陆面过程参数化、遥感反演技术3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地表水热过程的研究方法,指出在喀斯特地区,目前亟需开展的工作是在样地和坡面尺度上对地表水热过程进行系统的观测和实验,以深化水热过程机理研究,并发展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陆面过程模式和遥感反演模型。进而评述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热过程已有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水分循环研究的重视,但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与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及降雨入渗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的机理仍不明晰,而且水热耦合研究非常缺失。最后从地表水热过程机理、水热过程变化影响机制、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水热调控等方面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高江波吴绍洪戴尔阜侯文娟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
京津冀地区1957-2017年气温变化时空格局被引量:7
2020年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气温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气候要素。基于京津冀地区及周边52个气象台站1957—2017年逐月气温数据,采用ANUSPLIN空间插值、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及R/S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地区1957—2017年气温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近61 a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周期性振荡。年均最低气温升温速率(0.43℃/10 a)分别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的1.3倍、1.7倍,其首次升温突变时间(1975年)较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分别提前6,14 a。四季气温均显著升高,其中冬季升温对全年气温上升贡献最大。本区气温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多呈升温趋势,升温速率东、西高,南、北低。气温Hurst指数大于0.5,其中最低气温及冬季气温Hurst指数均接近1,本区将持续升温,且低气温的升高仍是未来区域变暖的主要力量。
者萌张雪芹沈鹏珂侯文娟
关键词:气温突变检验小波分析HURST指数
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48
2018年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活动产生了动态的、非线性的响应规律,并体现出水热要素与植被活动多过程的交互作用和复杂影响机制,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总结了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动对植被活动影响研究进展,一定幅度的增温与增雨有利于植被活动增强,但许多研究认为升温超过3℃,或者降水变化50%,将会对植被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而其中的关键响应阈值与脆弱性机制仍不明晰;整合分析了气候多要素对植被活动的耦合效应,水、热、光等气候要素相互叠加共同影响植被活动过程,尤其是暖湿的气候组合对植被活动更为有利。综述了植被活动响应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对植被带分布产生的影响,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活动对温度较为敏感,森林界线发生北移,而内蒙古西部地区则受到水分影响,草原有所退化。提出了今后应遵循"过程和格局耦合"思路,集成应用实验、统计和模型等多种方法,增强植被活动响应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焦珂伟高江波高江波吴绍洪
关键词:气候变化
基于SWAT模型模拟乌江三岔河生态系统产流服务及其空间变异被引量:22
2018年
产流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水固土等服务的关键驱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生态退化,在此背景下亟需深刻理解喀斯特地区产流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选择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基于率定校准的SWAT水文模型,对喀斯特流域产流服务(包括地表、地下以及总径流量)进行模拟,并结合空间梯度分析和局部回归模型,剖析不同服务变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产流量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总径流系数约为70.0%;地表径流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地下径流量丰富(约为地表径流量的2~3倍)。地形因子对喀斯特流域产流服务具有宏观控制作用,随海拔和坡度升高,总径流量、地下径流量显著增加;植被分布特征对地表径流有重要影响,在上游林地和下游园地分布区存在空间差异,在植被因素的影响下随坡度的增加呈现转折性的变化趋势。此外,空间叠加分析表明林地总径流及地下径流最大:一方面是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更强的土壤水分涵养能力以及水分快速入渗的地质背景特征;另一方面反映了地表覆盖与地形特征的复合效应,即林地大多分布在相对海拔和坡度较大之处。本文有助于推进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并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侯文娟高江波戴尔阜彭韬彭韬王欢
关键词:SWAT模型
基于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变化的黄河源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22年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黄河源区生态系统保护及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点战略之一。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是影响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定量化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及格局和植被覆盖格局对生态质量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对黄河源区生态质量的耦合效应尚不明确。基于2000年和2015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类型及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InVEST模型探究了不同时期黄河源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与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向草地的转移。植被覆盖变化方面,源区生长季NDVI整体上升。从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来看,黄河源区生境质量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高值分布在南部及中部地区,低值分布在北部布青山、东北部高海拔区及黄河乡的黄河沿岸。相较于2000年,2015年黄河源区生境质量平均提高11.47%。草地面积和NDVI与生境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NDVI是提高黄河源区生境质量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突出了NDVI对提高黄河源区生境质量的主导作用,可为未来源区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潘耀尹云鹤侯文娟韩皓爽
结构-功能-生境框架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7
2016年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侯文娟高江波彭韬吴绍洪戴尔阜
关键词:脆弱性石漠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