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
- 作品数:36 被引量:178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血浆透析滤过治疗时间对肝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治疗时间的长短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治疗后肝功能反弹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101例,按照治疗时间分为2组,治疗4 h组77例,治疗6 h组24例,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DBil下降幅度及治疗后24 h、治疗后72 h的ALT、AST、TBil、DBil反弹幅度。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部分患者诉平卧时间长,感觉乏力,4 h组5例不耐受,不耐受率6.5%,6 h组10例,不耐受率41.7%,显著高于4 h组(χ2=17.90,P<0.01)。PDF治疗后,2组ALT、AST、TBil、DBil下降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4.48、-1.52、-0.47,P值均>0.05)。2组治疗后24 h ALT、AST、TBil、DBil反弹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36、-1.251、-1.251、0.943,P值均>0.05)。2组治疗后72 h ALT、AST、TBil、DBil反弹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00、0.596、-1.530、1.837,P值均>0.05)。结论 PDF治疗不同时间效果相似,安全性相仿,因此常规可采用4 h治疗时间以增加患者耐受性。
- 杨仙珊周莉李璐李爽孔明李珊珊邹怀宾徐曼曼陈煜段钟平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滤过
- 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有营养风险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评价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9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以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SF)、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MAMC)评价其营养状况,并对干预组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记录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血清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LB)、TSF、MAMC、Chi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出院转归情况。结果干预组Child评分下降值(-1.0比0.0,P=0.034)、MELD评分下降值(-3.0比-2.0,P=0.022)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ALB和PALB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出院时MAMC值高于对照组(P<0.05),TSF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原有并发症好转率高于对照组,新发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7.3%比43.5%, P=0.001;9.1%比32.6%, P=0.006)。干预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结论对有营养风险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改善预后。
- 郭会敏徐曼曼孔明杨银川朱彦涛周莉
- 关键词:营养干预营养风险慢加亚急性肝衰竭预后
- 2012至2021年北京佑安医院肝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阐述肝衰竭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期为肝衰竭防治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12年至2021年收治的肝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应用趋势检验分析其年龄、性别,以及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的急性病因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肝衰竭(CLF)的慢性肝病基础病因的逐年变化。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收集8512例肝衰竭住院患者信息,年龄为(51.3±13.5)岁,男性患者为主(71.9%),肝衰竭类型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ACLF 4023例(47.3%)、CLF 3571例(42.0%)、SALF 670例(7.9%)、ALF 248例(2.9%)。肝衰竭整体人群中前5位的病因依次是乙型肝炎3199例(37.6%)、酒精性肝病2237例(26.3%)、隐源性肝病906例(10.6%)、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603例(7.1%)、药物488例(5.7%),共占比87.6%。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的前3位病因分别是:ALF的急性病因,依次为药物107例(43.1%)、乙型肝炎47例(19.0%)、不明原因36例(14.5%),SALF的急性病因依次为药物381例(56.9%)、不明原因106例(15.8%)、脓毒症56例(8.4%);ACLF的慢性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2092例(52.0%)、酒精性肝病813例(20.2%)、隐源性肝病398例(9.9%);而CLF的慢性病因依次是酒精性肝病1410例(39.5%)、乙型肝炎1028例(28.8%)、隐源性肝病364例(10.2%)。纵向分析显示肝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逐年增加,性别比例未见显著变化趋势,始终以男性患者为主;在ALF、SALF患者中药物性肝衰竭比例逐年升高,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CLF、CLF患者的慢性病因中,乙型肝炎比例逐年下降,而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隐源性肝病的比例逐年增加(P<0.05)。结论我国肝衰竭病因谱正在发生改变,尽管乙型肝炎仍然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但其占比呈现逐年减少趋势,除ACLF外,已不再是其他类型肝衰竭的首要病因,而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隐源性肝病
- 徐曼曼李珊珊杨颜榕武羽杨雪段钟平陈煜
-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流行病学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临床数据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探讨影响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佑安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库,回顾性收集了2008年2月14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门诊及住院信息、取药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日期。根据患者取药记录,利用药物持有率(medication possession ratio,MPR)评估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水平,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良好依从性的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北京市应用恩替卡韦(ETV)或阿德福韦(ADV)单药口服抗病毒治疗的患者299例,其中HBeAg阳性患者117例,HBeAg阴性患者182例;大部分入组患者MPR≥80%,约占68%;其中MPR≥95%患者约占45%,MPR≥100%患者约占26.1%,而MPR<50%的患者仅占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白蛋白(albumin,ALB)≥35g/L患者较ALB<35g/L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显著增高(OR=2.27,95%CI=1.425~3.618),基线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4 000U/L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CHE<4 000U/L患者(OR=2.601,95%CI=1.617~4.183);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偏低(OR=0.549,95%CI=0.389~0.757)。在单因素分析中P <0.15的因素进入多因素校正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只有治疗时间对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有影响(OR=0.021,95%CI=0.005~0.088),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其他慢性疾病相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水平并不低,影响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是患者的治疗时间,治疗时间越长的患者,依从性越差。
- 徐曼曼程凯亮邱倩赵欣宇段钟平王丽陈煜
- 关键词:肝硬化乙型肝炎抗病毒药服药依从性
- 不同诱因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分析不同诱发因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为疾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3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诱发因素,将患者分为肝内诱因ACLF和肝外诱因ACLF。分析肝内、外诱因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Landmark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肝内、外诱因ACLF患者28天、90天预后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376例有明确诱因的ACLF患者,在以乙型肝炎为病因的ACLF患者中,HBV再激活是主要的诱因(107例,41.6%),在非乙型肝炎ACLF患者中,感染是主要诱发因素(48例,40.3%)。根据诱因的种类,将HBV再激活、药物等肝内诱因引起的ACLF定义为肝内诱因ACLF,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肝外诱因引起的ACLF定义为肝外诱因ACLF。肝硬化患者因肝外诱因发生ACLF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 67.7%,χ^(2)=15.411,P<0.001)。肝内、肝外诱因ACLF患者在28天和90天非移植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肝病基础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肝外诱因是影响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与非肝硬化患者相比,肝硬化基础(代偿、失代偿患者)更容易由肝外因素诱发ACLF;相较于肝内诱因,肝外诱因引起的失代偿期肝硬化ACLF患者90天病死率较低。
- 杨颜榕武羽李珊珊邹怀宾段钟平徐曼曼陈煜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摘译被引量:2
- 2023年
-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一种严重形式,以多器官功能衰竭、系统性炎症反应、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诊断ACLF,作出分诊决定(是否需要转入ICU治疗),识别和管理急性诱发因素,识别需要支持或替代治疗的器官,定义ICU治疗无效的潜在标准,并确定肝移植的潜在适应证。本文对该指南中上述主要内容进行摘译。
- 徐曼曼耿楠陈煜
- 关键词:诊疗准则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清除率:基于真实世界的比较效果研究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以临床诊疗数据评估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清除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8年2月14日至2012年12月31日于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就诊的176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同特征患者的HBsAg清除率,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1767名患者总HBsAg年清除率为0.46%。阿德福韦组、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组、普通干扰素组的HBsAg年清除率分别为0.52%、0.47%、0.45%和1.18%。拉米夫定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组未观察到HBsAg清除者,可能与观察人数较少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sAg清除率与就诊时的年龄、基线HBsAg滴度水平有关。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后仍然观察到使用普通干扰素者发生HBsAg清除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者(ErR=8.33,95%CI:1.19~58.50,P:0.0329),其他核苷(酸)类药物组与恩替卡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超过50岁发生HBsAg清除的概率是50岁以下者的4.92倍(HR=4.92,95%CI:1.38~17.50,P=0.0139);基线HBsAg滴度水平〈3 log10IU/ml发生HBsAg清除的概率较≥3log10IU/ml者升高22.77倍(ErR=23.77,95%CI,:6.17~91.51,P〈0.0001)。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卡刀治患者在目前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下HBsAg年清除率低,尤其是核苷(酸)类药物;基线HBsAg滴度水平与HBsAg清除密切相关。
- 程凯亮徐曼曼邱倩李雁杨丽坤段小宛陈煜段钟平王丽
- 关键词:乙型抗病毒药
- 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肝损伤,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但往往病情进展迅速,即使经过治疗,病死率仍居高不下。ACLF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综合治疗、肝脏支持治疗、肝移植治疗,其中肝移植治疗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鉴于肝源紧缺、费用高昂、手术风险大等原因限制了其应用。为提高ACLF存活率亟需寻求新的治疗手段,包括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白介素-22等肝再生相关治疗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可观的应用前景,本文就ACLF肝再生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徐曼曼陈煜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22
-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和无创诊断模型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纤维化效能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和常用的无创诊断模型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组织学分期的效能。方法2019年1月~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PBC患者117例,均接受肝活检、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常规实验室检查,计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Sheth指数、King’s评分、哥德堡大学肝硬化指数(GUCI)评分、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和总胆汁酸-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TR)评分。应用ROC曲线分析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在117例PBC患者中,病理学诊断I期17例,II期59例、III期34例和IV期7例;APRI诊断PBC II期以上的AUC最大,为0.875(0.776~0.974),其敏感性为75.8%,特异性为87.5%,阳性预测值为76.5%和阴性预测值为87.0%,其次是GUCI评分,其AUC=0.871(0.766~0.976),其效能分别为88.7%、75.0%、65.6%和92.4%。结论APRI是一种简便、廉价的非侵入性预测指标,用于判断II以上PBC患者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扩大验证。
- 任艳孔明徐曼曼白丽陈煜
- 关键词:瞬时弹性成像肝纤维化
- 血清AFP、FT3联合NLR对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例HBV-ACLF患者,均成功实施人工肝治疗,作为人工肝治疗组。将人工肝治疗组的患者根据入院后90 d是否生存分为生存组69例和死亡组28例。同期选取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人工肝治疗组、对照组AFP、FT3、NLR。对比生存组和死亡组血清AFP、FT3、N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预测概率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FT3联合NLR比值对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人工肝治疗组AFP、NLR高于对照组,FT3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AFP、NLR高于生存组,FT3低于生存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与感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清钠、C反应蛋白(CR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AFP、INR、NLR、TBIL均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而FT3则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AFP、FT3、NLR联合预测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FP、FT3、NLR的单独预测。结论:RDW、AFP、INR、FT3、NLR、TBIL均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且AFP、FT3、NLR联合预测此类患者短期预后转归的预测价值较高。
- 耿华徐曼曼周丽华孙梦瑶陈煜
- 关键词:FT3NLR短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