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中伟

作品数:1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墓葬
  • 3篇考古
  • 3篇北魏
  • 2篇遗址
  • 2篇流域
  • 2篇六朝
  • 2篇考古调查
  • 1篇东晋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新石器时代晚...
  • 1篇学术
  • 1篇越王
  • 1篇越文化
  • 1篇中国考古
  • 1篇中国考古学
  • 1篇中华文化
  • 1篇中华文化复兴
  • 1篇商代
  • 1篇商代墓葬

机构

  • 13篇河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作者

  • 13篇刘中伟
  • 1篇吴春明
  • 1篇石荣传
  • 1篇刘中伟

传媒

  • 1篇北方文物
  • 1篇黄河.黄土....
  • 1篇文物
  • 1篇考古
  • 1篇福建史志
  • 1篇江汉考古
  • 1篇殷都学刊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南都学坛
  • 1篇三门峡职业技...
  • 1篇开封文化艺术...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洛阳地区曹魏时期墓葬及相关问题初探被引量:1
2016年
洛阳地区发现的曹魏时期墓葬可以分为曹魏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组合的特征,既反映出从汉代厚葬到魏晋时期薄葬的思想转变,也体现出曹魏墓葬在物质文化方面对汉文化的承继与变革。依据洛阳地区曹魏墓葬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文献的记载进行相互印证,是对曹魏时期墓葬进行认定的可靠途径。
刘中伟
关键词:曹魏时期墓葬
洛阳地区曹魏墓葬对汉文化的继承与变革被引量:1
2017年
曹魏时期,丧葬思想经历了由汉代"厚葬"向"薄葬"的转变,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组合上也表现出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变革。墓葬形制上,以砖筑多室墓的特征最为突出,曹魏墓葬规模减小、墓室数量减少、建造方法简化,并逐渐向单室墓方向发展。随葬器物组合上,曹魏前期尚可零散见到汉代的陶礼器,生活家具和家禽家畜模型明器仍承袭了东汉以来的传统,地面祭祀建筑的废止导致了灵前祭奠器具逐步重要。曹魏后期,四系罐、槅、砚台、帷帐座等实用器具和武俑、侍俑等俑类增多,代表着墓葬中新文化因素的形成。
刘中伟
关键词:汉文化
中国考古学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价值
2020年
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用科学方法获取的考古学资料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本地起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运动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中华民族和谐奋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文化源泉。进入21世纪以来,考古学以通过研究物质遗存而认知过去的人和社会为学术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文化思想高度契合。中国考古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上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
刘中伟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中华文化复兴民族认同文化自信
从北魏王朝核心区域墓葬看拓跋鲜卑的汉化过程被引量:3
2015年
北魏王朝先后以盛乐、平城和洛阳为都,都城及周边王朝核心区域墓葬分布密集,文化特征有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其内涵变化反映了拓跋鲜卑的汉化过程。盛乐时代,以和林格尔为中心的盛乐地区墓葬属于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平城时代,大同地区墓葬文化因素表现出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相互交融、杂乱相糅的面貌;洛阳时代,洛阳地区墓葬文化反映出拓跋鲜卑完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改造,融入以华夏/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社会。
刘中伟
关键词:北魏墓葬拓跋鲜卑汉化
河南武陟万花遗址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2022年
一概况万花遗址位于河南省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西南,地处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之间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西北距焦作市15公里,北至太行山24公里。遗址以南2公里外,沁河自西向东流过,在武陟县城西南折向东南,经14公里后注入黄河(图一)。2012年冬,为配合基本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沿线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万花遗址。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3~7月。
郭培育刘中伟
关键词:考古调查商代墓葬基本建设
六朝时期福建地区社会经济状况探析——以墓葬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2017年
福建地区六朝墓葬是研究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墓葬的分布,反映六朝时期福建地区先后形成了闽北建瓯、闽东闽侯和闽南丰州三个区域经济中心。墓葬分西晋、东晋、南朝前期和南朝后期四期,反映出六朝时期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墓主身份有少数官僚士族和较多平民阶层,墓葬规模、随葬品的等级差别不十分显著,反映不同阶层人们的经济关系差别并不明显。随葬品的种类与器别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以精耕细作的稻作生产为主,瓷器生产本地化并开始外销,而铁器、铜器等则多由汉民南迁携带而来或从江南贩运而至。
刘中伟
关键词:六朝
李济晋南汾河流域考古调查和西阴村发掘的学术目的被引量:2
2023年
李济汾河流域考古调查,是以文献记载的晋南是夏王朝初创时期的王都为线索的,其学术目的是为从考古学上重建夏商历史寻找证据并探究中国文化的源头。调查过程中,与夏有关的遗存是工作重点,而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是意外发现。李济发掘西阴村前后,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与小屯文化前后相接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与小屯文化的关系、仰韶文化的年代和仰韶是否为夏的问题,是当时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刘中伟
怀仁丹扬王墓的年代与墓主探讨
2022年
怀仁丹扬王墓为北魏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是刘昶生前预营的自己与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北魏平城时代太和以前不见多室墓,丹扬王墓前后双室、前室两侧附耳室的结构,是文明太后太和改制、推行汉化制度下的产物。墓葬中的忍冬纹特征与云冈二期石窟、平城时代太和以来墓中所见忍冬纹一致,鲜卑装人物砖的图案借鉴了太延二年(472年)以后墓葬中的人物俑形象,而人物砖的排列方式则与云冈二期石窟开始出现的供养人构图范式一致,说明墓葬年代不可能早于云冈二期石窟开凿的年代。残存的金箔屑、铅板等应为墓中原随葬器物的残留,同类器物仅见于平城时代晚期墓葬。丹扬王墓的位置,地处北魏王朝规划的南来汉人墓葬区范围内。这为丹扬王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推定提供了可靠证据。
刘中伟
关键词:北魏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与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
2014年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刘中伟
关键词:晋江流域社会结构经济形态
洛阳地区北魏墓葬出土陶俑与人物图像服饰研究
刘中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