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威

作品数:14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贵州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生态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水质
  • 2篇水质净化
  • 2篇土地利用
  • 2篇GIS
  • 1篇地区干旱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背景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多光谱
  • 1篇多光谱影像
  • 1篇多时相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地区
  • 1篇饮用水源
  • 1篇饮用水源地
  • 1篇运营管理
  • 1篇渣场

机构

  • 12篇贵州科学院
  • 8篇重庆师范大学
  • 6篇贵州师范大学
  • 4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李威
  • 7篇赵卫权
  • 4篇苏维词
  • 3篇吴建峰
  • 2篇孙德亮
  • 2篇李月臣
  • 2篇杨振华
  • 1篇陈蓉
  • 1篇张建利
  • 1篇张军龙
  • 1篇易武英
  • 1篇周文龙
  • 1篇吕思思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非金属矿...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农业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InVEST模型的水质净化功能时空分异研究
2022年
【目的】分析流域水质净化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生态服务水质净化模块,模拟北盘江流域2000、2010年和2020年TN、TP输出空间分布。【结果】北盘江流域2000、2010年和2020年TN、TP输出总量变化不大,但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TN输出总量均在8000 t/a以上,20 a以来总共减少了120.76 t;TP输出总量均在1200 t/a以上,20 a来总共减少了5.45 t,表明流域生态系统水质净化服务功能有逐渐变好趋势。TN、TP高输出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盘江流域上游和中游以及城镇区周边,低输出区域主要在下游地势平坦的区域。【结论】耕地施肥过程中未被吸收转化的N、P营养物质以及城镇区的生活生产污水是造成流域水质净化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李威赵祖伦吕思思赵卫权
关键词:流域水质净化
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生态旅游适宜性——以铜仁市域为例被引量:6
2022年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②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③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李威罗军华苏维词赵卫权
关键词:生态旅游GIS
基于MODIS-NDVI的贵州省2001—2010年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及分异特征被引量:15
2015年
以2001—2010年贵州省MODIS NDVI为数据源,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近10年贵州省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并结合DEM数据提取不同高程地区,采用最大值(MVC)合成法、分区统计、趋势分析研究和探讨贵州省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1-2010年植被覆盖总体上以改善为主,局部区域有退化和严重退化现象,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北部城市周边地区和人口集聚的地区;2)各个高程分区中,以高程大于1900m的地区植被覆盖增加最快,高程小于700m的地区植被退化最为严重;3)研究区2001-2010年10年间植被覆盖减少的地区总面积为21 336.3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11%,其中植被严重减少的地区面积为5 745.7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6%。
李威李月臣唐谊娟张军龙唐付平
关键词:植被NDVI
中国天眼工程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FAST(中国天眼)工程周边的贵州省平塘县、惠水县、罗甸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FAST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05,2010,2013和2017年5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RS和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惠水县、罗甸县、平塘县“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其生态贡献率,分析研究区近20 a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特征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状况。[结果]①FAST周边林地面积比例最大,但呈减少的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表现为:生态用地>生产用地>生活用地,但生活和生产用地面积增加,分别由1661.74和12.84 km^(2)增加到1674.07和25.66 km^(2),生态用地面积则由6610.55 km^(2)减少到6590.86 km^(2)。②FAST工程建设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促使FAST周边林地生态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相互转换,其中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出面积最大,占转出面积的46.14%。③FAST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4710下降到0.4681,生态环境呈现下降的趋势,FAST周边的发展促使高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转向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类型。[结论]FAST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耦合关系,生态环境质量随生态用地向生产、生活用地转变呈现下降趋势。提高FAST周边生态用地质量,有助于FAST工程的安全运行。
刘金环李威吴建峰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
基于SPI指数的近50年重庆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 揭示重庆地区年和季度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演变特征,为该区应对干旱灾害,制定针对性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基于重庆地区34个气象观测站1964-2011年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干旱指标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干旱强度频率方面,重庆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其中年、春、夏和冬季干旱发生频率相差不大,在25.9%~35.1%范围,秋季的发生频率范围幅度较大,介于16.7%~40.0%之间。干旱强度方面,在年和季节尺度上整体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秋季和年度相对趋势更明显,近50 a研究区年度和四季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整体上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比另外两个季度和年度表现更强一些。[结论]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适用于重庆地区,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监测指标;重庆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孙德亮吴建峰李威曹广杰
关键词:干旱
基于GIS和RS的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以贵州省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贵州省岩溶生态现状为背景,选取影响石漠化主要的地形、植被、坡度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将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从结果看,研究区的石漠化敏感性以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从空间上看,呈现连续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北部、西部、西南部和中部等区域。
李威李月臣唐谊娟
关键词:石漠化敏感性
土地利用对流域水源涵养及水质净化的影响——以乌江流域为例
2023年
乌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基于InVEST模型中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利用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为数据源,对乌江流域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乌江流域平均水源涵养总量达到449.13×10^(9)m^(3),在时间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空间上呈现由西到东逐渐递增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水源涵养能力大小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2)水质净化方面,2000-2020年总氮(TN)年均输出总量均在3.2×10^(4)t以上;总磷(TP)年均输出总量均在3.0×10^(2)t以上,高强度输出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覆盖区域,低强度输出区域主要分布在林地、草地覆盖区域;(3)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的响应主要体现在作用强度、面积变化、转化类型等方面,草地、林地与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耕地与水质净化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有助于山区生态服务研究的发展,结果可为乌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调整和水质保护、水污染控制、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李威吕思思赵祖伦尹林江赵卫权吴建峰苏维词
关键词: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地利用乌江流域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以贵州省平塘县19个乡镇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以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贵州省平塘县为研究对象,以乡镇为评价单元,根据自然-社会-经济(NSE)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权层次相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计算生态安全预警指数,旨在为平塘县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2011—2013年平塘县各乡镇生态安全预警指数为0.6~0.8,均属于中警,其中卡罗乡、新塘乡、西凉乡、四寨镇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增大变化趋势,生态安全得到改善;大塘镇、掌布乡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减小变化趋势,生态安全略显退化;平湖镇、苗二河乡、卡蒲乡等呈先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生态安全呈波动变化.
易武英李威苏维词张建利周文龙赵卫权
关键词:生态安全预警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饮用水源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安全状态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以饮用水源地为主题的研究进展,推动饮用水源地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发展。【方法】以CNKI数据库与Webof Science核心库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发文数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研究前沿5个角度出发,进行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国内饮用水源地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而国外研究成果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并且至今仍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同年度的发文数量远高于国内;(2)无论是单个作者发文量,还是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强度关系,国外研究相较于国内都更加繁荣与紧密;(3)从历年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国内饮用水源地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摸索阶段(1983-1999年)、起步阶段(2000-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5年)及转型阶段(2016-2021年)。【结论】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国外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历史比国内更加久远,新思维与新型技术的诞生和运用比国内也更加迅速。研究结果对该学科的后续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罗军华赵卫权李威李威吕思思黄亮孙小琼
关键词:CITESPACE饮用水源地知识图谱可视化
水稻多时相植被指数特征及覆盖度提取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准确快速获取水稻的植被指数特征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利用无人机采集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结实期的多光谱影像数据,选择不同类型的植被指数,利用样本统计法和植被指数交点法,提取并探究水稻3个生长期在地块和像元尺度下的植被指数特征,并运用阈值分割法提取水稻植被信息及覆盖度信息。结果表明,水稻3个生长期内,在像元和地块尺度下均表现出明显的物候特征,且与杂草和树木存在明显区别;多光谱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提取精度整体高于可见光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对水稻3个时期植被覆盖度提取精度最高,提取误差分别为0.40%、0.43%和0.81%,R2为0.77、0.92和0.9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9.09%、2.97%和0.38%;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visible-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VDVI)提取精度高于超绿红蓝差分指数(excess green-red-blue difference index,EGEBDI)和过绿减过红指数(excess green-excess red index,ExG-ExR),提取误差分别为4.30%、1.36%和1.60%,R^(2)分别为0.53、0.77和0.80,RMSE分别为14.62%、3.70%和5.50%。该研究成果可为作物长势监测及其植被覆盖度提取提供技术支撑。
尹林江李威赵卫权赵祖伦吕思思孙小琼
关键词:水稻多时相植被覆盖度植被指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