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死亡危险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10例24h内发生基底节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IL-6、vWF、TNF-α的血浆浓度,结合临床资料,对24h死亡概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出血量大、高血压史和入院时高IL-6、TNF-α、收缩压、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h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是保护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入院时高IL-6、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h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是保护因素(P<0.1)。结论检测大脑基底节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IL-6、vWF的血浆浓度,结合高血压病史的有无,可能对早期死亡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陆士奇余志华刘源郝永岗
- 关键词:基底节出血LOGISTIC回归分析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黏附分子、脑脊液SOD、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 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水肿是出血后二次损伤的重要因素,而脑水肿后继发的脑缺血缺氧可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后者又会进一步加重脑水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且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害性极大。本研究通过对30例...
- 陆士奇程晓娟扬美菊余志华
- 文献传递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黏附分子及脑脊液中SOD 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黏附分子及脑脊液中SOD、MDA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SAH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间黏附分子(sVCAM-1)及脑脊液中SOD、MDA进行动态观察。结果SAH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在发病后升高,以发病后5~7 d变化最明显;SOD在早期出现短暂升高后迅速下降,MDA则与之相反。结论SAH患者血液黏附分子及脑脊液中SOD、MDA含量与病情演变有关。
- 陆士奇程晓娟杨美菊余志华冀勇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丙二醛
- 脑出血急性期血浆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脂联素、IL-6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健康体检者及26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72 h、7 d的血浆脂联素、IL-6浓度,对脑出血患者24 h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24 h血浆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且逐渐下降,而IL-6浓度逐渐增高,7 d时IL-6浓度明显高于24 h(P<0.05)。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并不影响脑出血患者血浆脂联素和IL-6的浓度变化(P>0.05)。24 h脑出血患者血浆IL-6与脂联素有负相关趋势,且二者24 h~7 d的变化值之间也有负相关趋势,24 h脑出血患者血浆IL-6浓度与CSS评分呈正相关,而脂联素浓度与CSS评分线性关系不明确。CSS评分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脂联素、IL-6的浓度呈现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二者均可能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可能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 余志华陆士奇
-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
- 基底节出血24小时内死亡的危险相关因素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大脑基底节出血24h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分别检测110例基底节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IL-6、vWF、TNF-α的血浆浓度,结合临床资料,对24h内死亡概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出血量大、高血压史和入院时高IL-6、TNF-α、收缩压、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h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是保护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显示高血压史、入院时高IL-6、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h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仍为保护因素(P<0.1)。结论:检测大脑基底节出血患者入院时的血糖、IL-6、vWF血浆浓度,结合高血压病史,对24h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余志华杨莹陆士奇
- 关键词:死亡率高血压脑出血神经系统判断预后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