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鹏飞
- 作品数:10 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基于小波变换的黔西北地区龙潭组煤系地层层序划分被引量:7
- 2018年
- 黔西北晚二叠世聚煤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成煤区域,加强地质研究、明确其层序地层格架十分必要。与利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划分层序的传统方法相比,小波变换具有定量划分层序地层的优势。分析黔西北地区层序结构与时频能谱图、小波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研究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小波变换模型。海侵体系域能量团由深到浅逐渐增强,并由小尺度向大尺度方向移动;高位体系域能量团由深到浅逐渐减弱,并由大尺度向小尺度方向移动。根据层序界面识别结果,结合小波曲线和时频能谱的能量变化特征对三级层序进行划分,将研究区龙潭组煤系地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8个体系域,即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发育不明显。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变换方法所划分的层序界面与传统方法所划定的界面位置具有一致性。
- 辛福东许浩汤达祯孙昌花任鹏飞曹立坤
- 关键词:层序地层能谱分析测井数据煤系地层
- 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展望被引量:36
- 2018年
-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50多个盆地,规模大小不一,较大的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海拉尔盆地和5个跨境盆地。东北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油气储量增幅显著,同时面临油气上产、稳产难度仍然持续加大的现实。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古地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协同作用下的成藏组合差异发育特征。进一步结合勘探实践,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着新领域新层系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方向,包括: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中浅层油气精细勘探,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油气勘探,松辽盆地西斜坡和北部倾末端油气勘探,东北地区古生界油气勘探,大三江盆地群油气勘探,东北地区页岩油和油页岩资源勘探。为未来东北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君峰许浩赵俊龙任鹏飞
- 关键词:地质特征勘探领域
- 煤层气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为了准确选择不同生产类型煤层气井的产能预测模型,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并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翁氏模型、月产/累产比模型及灰色系统模型在煤层气水平井的产能拟合和预测中的有效性、适用性及差异性。研究表明:3种模型均能对煤层气井的生产历史进行很好地拟合,并进行准确预测,但又各有差别。翁氏模型对产量变化平稳、波动小的井预测准确,波动大时预测误差大;月产/累产比模型可进行中长期预测,但受递减规律的影响;灰色系统模型对生产井递减阶段拟合度及预测精度高,但误差随递减数据的波动变大。因此,应针对煤层气井的生产阶段、生产特征和目的,有选择地应用。
- 明盈汤达祯陶树陈世达任鹏飞
- 关键词:煤层气水平井时间序列产能预测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7年
-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镜质体最大反射率(Rmax)测试、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手段,探讨分析了煤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储层视孔隙度偏低,且自北向南呈明显降低趋势,煤储层的孔隙发育情况以小孔、微孔为主,煤储层的BET比表面积平均为1.26 m^2/g,其中北部煤储层比表面积较大,煤储层BJH总孔容平均为0.00341 mL/g;受惰质组相对含量、压缩程度及次生孔隙影响,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煤岩的孔隙度、BJH总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呈现"大—小—大"的变化规律,当R_(max)值为1.5%左右时,为最小值;煤储层随着所受应力的增强,微孔趋于闭合,其他各类孔数量均减小,整体上为小孔含量相对增加,煤中吸附孔隙类型由封闭型孔变为开放型孔,应力作用对煤岩的渗流孔隙的发育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煤岩中大孔对煤层气的贡献要优于其他孔隙。
- 吴见汤达祯汤达祯李松
- 关键词:煤储层孔隙结构煤变质作用应力
- 柳林地区煤储层埋深和地应力对其渗透率的控制机理被引量:5
- 2016年
- 基于柳林地区煤储层试井资料,采用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柳林地区煤储层试井渗透性展布规律,阐明了煤储层埋深和地应力对其渗透率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柳林地区煤层渗透率介于(0.03~1.43)×10^(-3)μm^2,平均值为:0.2821×10^(-3)μm^2;主要以中渗透率煤层(0.1×10^(-3)μm^2~1×10^(-3)μm^2)和低渗透率煤层(<0.1×10^(-3)μm^2)为主。煤储层试井渗透率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呈负幂指数规律减小,浅部的煤储层渗透率相对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储层渗透率降低,且变化范围较小。现今地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的相关性较高,当最小水平主应力大于10 MPa时,试井煤层的渗透率普遍小于0.5×10^(-3)μm^2,当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15 MPa时,试井煤层的渗透率普遍小于0.5×10^(-3)μm^2,煤储层渗透性表现为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 任鹏飞汤达祯许浩李松喻廷旭
- 关键词:煤储层埋深地应力渗透率控制机理
- 基于测井信息的煤储层渗透率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被引量:6
- 2015年
- 为了解决试井资料有限、无法完全掌握煤储层渗透率分布的难题,提出了把测井信息作为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因素,并据储层渗透率与已知测井信息的关系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一定的学习前提下对未知样本进行预测。综合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模糊排队算法,以柳林区块56口井的试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模糊曲线分析方法优选输入变量,建立BP神经网络煤层渗透率预测模型,并对渗透率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吻合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煤储层渗透率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对柳林区块煤层渗透率分布进行预测,摸清了全区渗透率平面展布的样式,指明柳林区块东北部渗透率较高,是勘探开发的有利区。
- 汪雷林亮李晶晶汤达祯许浩祝武权任鹏飞
- 关键词:煤储层测井资料BP神经网络渗透率
- 三塘湖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层甲烷风化带划分被引量:6
- 2020年
- 以三塘湖盆地中、低煤阶煤层含气量和主要气体成分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及水文地质特征,对汉水泉凹陷和条湖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划分,并对库木苏凹陷、马朗凹陷、淖毛湖凹陷和苏鲁克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甲烷风化带深度为400~1000 m.由于受东北冲断隆起带的影响,三塘湖盆地北部甲烷风化带浅于南部。沉积方面,盆地东部淖毛湖凹陷、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深湖—半深湖和辫状河三角洲成煤环境优于盆地西部汉水泉凹陷和库木苏凹陷扇三角洲成煤环境,盆地东部甲烷风化带普遍浅于西部;水文地质方面,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中开启性局部滞留水文地质单元形成的甲烷风化带浅于其他凹陷封闭性弱径流水文地质单元的甲烷风化带。初步预测马朗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条湖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系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
- 王琼杨曙光王刚许浩许浩任鹏飞
- 关键词:低煤阶
- 低煤阶煤层气甲烷风化带划分方法及影响因素——以准南乌鲁木齐矿区为例被引量:5
- 2020年
- 为了研究准南乌鲁木齐矿区低煤阶煤层气甲烷风化带特征及影响因素,规避勘探风险,降低开发成本。依据低煤阶煤层气含气量低、次生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共存的特点,利用煤层含气量以及主要气体(CH4,CO2,N2)浓度测试数据,提出了甲烷风化带划分的新方法,以甲烷含量≥1 m3/t,N2体积分数≤20%分别作为判断甲烷风化带经济边界和地质边界的指标。进一步利用该方法对乌鲁木齐河东、河西矿区甲烷风化带深度进行了划分,讨论了构造、沉积以及水文地质对矿区甲烷风化带深度的影响,分析了造成两个矿区甲烷风化带深度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河东矿区甲烷风化带深度在370 m左右,河西矿区甲烷风化带深度在200 m左右。在构造抬升前,河东、河西矿区均生成了部分热成因甲烷,此时甲烷风化带较深。研究区经历了晚侏罗世与新生代两次地层抬升运动,河东矿区煤层顶板以砂岩为主,一方面易于地表水渗入,使研究区生成大量次生生物成因气,随着地下水滞留程度的增加,大量煤层气富集;另一方面,较差的顶板封盖条件也造成了一定量煤层气散失,导致河东矿区甲烷风化带深于河西矿区。而河西矿区的泥岩顶板隔水阻气能力好,构造抬升后,地表水渗入能力有限,生成小部分次生生物成因气,但是顶板泥质岩阻气能力强,使得绝大部分的煤层气得以保存,甲烷风化带较浅。
- 杨曙光许浩王刚王琼王琼董文洋
- 关键词:低煤阶煤层气
- 黔西北龙潭组煤系地层层序-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基于Vail提出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录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并结合小波分析的方法划分了黔西龙潭组含煤地层的三级层序。与传统方法相比,小波变换具有定量划分地层层序的优势,避免了主观人为因素过多的弊端。最终,将黔西北龙潭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8个体系域。在对层序结构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与特征进行分析,确定研究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相和泻湖-潮坪相。进而对层序格架下的煤层发育情况进行分析,三角洲平原最大海泛面附近和潮坪海侵体系域聚煤作用最强。
- 孙昌花许浩汤达祯辛福东任鹏飞曹立坤
- 关键词:黔西北煤系地层地层层序聚煤规律
- 深部煤层气吸附机理及等温吸附模型的建立
- 为认识深部煤层气吸附机理,鉴于深部煤层气所处的超临界状态,同时考虑高温高压地质条件导致深部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变化,理论分析了深部煤层气吸附机理,同时建立了DR-L+K吸附模型。结果表明:深部煤储层受较高地层压力和较高地层温...
- 任鹏飞汤达祯卓骏驰许浩李松陈世达
- 关键词:孔隙结构等温吸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