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丹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种群
  • 2篇种群遗传
  • 1篇苏禄海
  • 1篇细胞色素B
  • 1篇线粒体D-L...
  • 1篇线粒体控制区
  • 1篇控制区
  • 1篇B基因序列

机构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篇熊丹
  • 2篇李玉芳
  • 2篇陈作志
  • 2篇李敏
  • 1篇黄梓荣
  • 1篇张魁
  • 1篇李敏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短尾大眼鲷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在南海北部陆架和南海南沙西南陆架6个地理位点采集224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采用线粒体控制区(mt DNA D-loop区)序列分析了其种群遗传结构,探讨了6个采样位点之间短尾大眼鲷种群归属关系。所得224条同源序列D-loop片段(729 bp)中检测到101个突变位点和9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定义了172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0 5-0.997 1)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48 2-0.060 9)的特点;系统发育分析、分子方差分析和成对的Fst分析显示南海各群体之间有较高的遗传同质性,遗传分化不显著,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地理分支或聚簇;中性检测和不对称分布分析发现南海的短尾大眼鲷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南海海域的6个短尾大眼鲷群体属于同一种群,该结果为今后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渔业资源共享和争取捕捞配额提供了依据。
熊丹李敏陈作志李永振李玉芳黄梓荣
关键词:线粒体控制区
南海与苏禄海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南海海域与苏禄海都位于西太平洋,隔着巴拉望岛东部经巴士海峡通苏禄海,由于更新世冰期低海平面,短尾大眼鲷在两个海域的洄游可能受阻,为判别南海与苏禄海短尾大眼鲷的种群归属,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片段标记探讨南海区域...
熊丹李敏陈作志李永振黄梓荣李玉芳
关键词:线粒体D-LOOP区苏禄海
文献传递
南海短尾大眼鲷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及种群判别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对采集于中国南海北部近岸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7个采样点共246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进行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b,cyt6)序列的扩增与分析,获得了长度为684bp的同源序列。碱基A、T、C、G含量分别为22.7%、28.4%、33.4%、15.5%,共检测到多态位点92个,定义了90个单倍型。其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130~0.9012)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0~0.0053)的特点。两两群体间的Fs。分析显示,大部分群体间的只。值均小于0.05,且差异不显著(p〉0.05),样本总体分化指数仅为0.012,群体间分化程度很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遗传变异的1.25%,98.75%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群体之间有较高的遗传同质性。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基于中间连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南海短尾大眼鲷不存在与地理群体对应的支系,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测和不对称分布分析发现,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在更新世晚期发生过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间的遗传交流较频繁,可以认为是一个大的种群。
熊丹李敏李永振李玉芳张魁陈作志
关键词:细胞色素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