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振华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东北缘
  • 4篇青藏高原
  • 4篇青藏高原东北...
  • 4篇北缘
  • 3篇夷平面
  • 2篇同位素
  • 1篇单体碳同位素
  • 1篇定年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同位素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演化
  • 1篇生态演化
  • 1篇抬升速率
  • 1篇碳同位素
  • 1篇特征指标
  • 1篇中新世
  • 1篇终结

机构

  • 9篇兰州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马振华
  • 8篇李小苗
  • 4篇李吉均
  • 4篇宋春晖
  • 4篇于昊
  • 1篇李孟
  • 1篇张婷
  • 1篇张军

传媒

  • 3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敦煌鸣沙“共鸣箱”成因类型被引量:1
2016年
关于鸣沙表面结构及发声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鸣沙发声主要与自然沙粒表面的多孔(坑)结构构成的共鸣腔有关,其共鸣机制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通过分析敦煌鸣沙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扫描电镜下沙粒表面形态结构等,对鸣沙共鸣腔的成因类型展开了全面的探讨。结果表明:敦煌鸣沙所处的独特的自然环境是鸣沙鸣响的天然共鸣箱,主要受地形的影响;鸣沙沙粒表面广泛分布有多孔状的物理结构,且其表面形态多样,这种形态多样的多孔状结构可构成鸣沙鸣响的自身共鸣腔,主要受化学作用、物理机械作用以及二者叠加作用的影响。
叶喜艳宋春晖于昊张婷李小苗马振华
关键词:共鸣箱
720ka以来东亚冬季风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初探
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西津黄土较为完整的记录了2.2Ma 以来气候变化的详细信息,尤其是东亚季风的演变历史.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以来,黄土记录中呈现显著的10 万年周期,东亚冬季风整体受全球冰量的驱动,但是在黄土L 层和古土壤...
李小苗郭本泓马振华于昊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兰州黄土高分辨率定年模型的探讨
2017年
运用末次间冰期以来兰州西津黄土钻孔和靖远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别以综合年龄模型MG、粒度年龄模型、磁化率年龄模型、综合年龄模型GM为计算方法,建立了兰州和靖远黄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4种时间标尺.经过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的相关性分析和具有同步信号的气候变化事件的验证,表明综合年龄模型MG具有较高精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方法建立兰州黄土地层年代标尺的可行性.在重建第四纪兰州黄土长序列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年龄框架时,磁化率年龄模型用于计算古土壤层,粒度年龄模型用于计算黄土层,得出综合年龄模型MG比单个年龄模型计算整个剖面年龄更加准确,相对精度更高.
郭本泓李小苗马振华冯展涛彭廷江宋春晖李吉均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粒度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地区不对称沟谷及其构造意义
河流地貌特征对地表构造变形响应敏感,基于地形指数的河流地貌特征研究是分析构造变形的有效方法。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沟谷发育,是研究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响应的理想场所。
马振华李吉均冯展涛李孟
关键词:抬升速率走滑断裂
基于DEM数据的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提取与分析
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确界定夷平面分布范围是开展夷平面定量-半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截至目前,前人已利用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开展了相关工作,并...
马振华李小苗李吉均宋春晖于昊郭本泓
关键词:夷平面
皋兰山红黏土-黄土记录的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C_(3)/C_(4)植被演化
2021年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切入点。而兰州盆地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衔接位置,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较为敏感,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以兰州皋兰山红黏土-黄土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已有黄土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综合开展了有机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西部黄土高原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3.0~2.2 Ma)的C_(3)/C_(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皋兰山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风成沉积中正构烷烃多以C31为主峰的单峰模式,可能指示了草本植被的主要贡献。而典型黄土层位(L32和L33)的正构烷烃多呈现微生物降解的双鼓包模式,表明饱和烃受外源输入影响。综合对比常规指标、总有机碳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后认为,皋兰山底部黄土的总有机碳同位素不能直接用于重建区域C_(3)/C_(4)植被演化。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0~2.2 Ma时期,皋兰山古生态整体以C3植被为主;C4植被扩张发生在3.0 Ma之前,3.0~2.9 Ma发生C4植被快速减少事件,初步推测这可能与降温有关。
李孟彭廷江韩冰雁郭本泓李小苗马振华冯展涛宋春晖
关键词:单体碳同位素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夷平面演化与高原隆升被引量:1
2021年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部位,其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的隆升与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夷平面在探讨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方面的可靠性,首先总结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相关研究的前期成果,并结合最新年代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和解体年代;再利用古河道拟合等方法定量评估了相关夷平面的隆升量;最后探讨了主夷平面的性质及其隆升过程。研究发现,陇中盆地及周边的地区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是被抬高的先存夷平面;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与解体时间整体同步,它们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并于晚中新世8~6 Ma左右解体;模拟结果表明,美武高原主夷平面自晚中新世以来相对陇中盆地隆升了约1400~1600 m,并且早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时期。
马振华马振华李小苗冯展涛李小苗李孟张军宋春晖
关键词:晚中新世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东北缘小水子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生态演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晚中新世-上新世古生态演化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环境相互耦合作用的热点议题,该时段不同区域C4植物是否发生大规模扩张及其在时空维度上如何演化等问题尚存争议。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小水子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基于总有机碳同位素重建了小水子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6.7~3.6 Ma)的植物生态型,并结合周边结果对C3/C4植被时空演化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小水子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以C3植被为主(平均丰度95%),伴生小部分C4植被;C4植被在空间上以六盘山为界呈现东多西少模式,南北方向上在37°~38°N范围内达到峰值;从时间演化序列上来看,4 Ma前小水子地区生态演化与黄土高原大致相同,晚中新世C4植被含量较高、C3植被含量较低,上新世早期C4植被减少、C3植被增多,大气CO2浓度与区域降水变化可能是植被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 Ma左右夷平面区域构造活动可能导致了小水子地区C4植被差异性演化。
李小苗李小苗彭廷江马振华冯展涛马振华郭本泓宋春晖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有机碳同位素生态演化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确界定夷平面分布范围是开展夷平面定量—半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截至目前,前人已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然而,以往利用坡度高程指标提取夷平面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发育系列夷平面,其中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地区较好的保存了两级夷平面。被夷平的地层为前寒武系马衔山群混合岩,山顶面上发育冰缘地貌,主夷平面波状起伏,上有岛山和晚新生代沉积,局部覆盖有40 m左右红粘土和30 m以上更新世黄土,并在局地残留3 m以上风化壳,是开展夷平面研究的理想地区。为探讨如何确定提取夷平面的最佳坡度高程指标,本文基于夷平面的特殊地貌几何形态,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和最小误差法确定了提取夷平面的最佳高程和坡度指标,并据此对马衔山地区的两级夷平面的分布范围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剖面线、坡向分布图和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夷平面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发现马衔山地区两级夷平面最佳坡度指标均为12°,山顶面和主夷平面高程主要分布在3470~3640 m和2670~2870 m;统计分析表明山顶面面积约为6.4 km^2,平均高程为3559 m,主夷平面面积约为15.5 km^2,平均高程为2771 m;而夷平面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断层。
马振华李小苗郭本泓于昊叶喜艳宋春晖李吉均
关键词:夷平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