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英 作品数:19 被引量:5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圆叶葡萄和欧亚种葡萄叶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 2024年 为了明确不同抗性葡萄的叶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以对葡萄霜霉病免疫的圆叶葡萄品种Noble及感病的欧亚种葡萄品种赤霞珠的幼叶和成龄叶乙醇提取物(叶片经干燥、粉碎后,以95%乙醇进行超声提取)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梯度,检测其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葡萄生单轴霉)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同时测定其对霜霉病的室内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抗性葡萄的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1 mg/mL叶片提取物处理下孢子囊萌发率即显著低于对照(无菌水和5%乙醇),而且叶片提取物浓度从10 mg/mL增加到50 mg/mL时孢子囊萌发率显著下降。在10 mg/mL叶片提取物处理下游动孢子萌发率即显著低于对照。两种抗性葡萄幼叶和成龄叶提取物浓度为10、25和50 mg/mL时,仅10 mg/mL“赤霞珠”成龄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防治效果为95.0%,其余处理均为100.0%。“Noble”和“赤霞珠”叶提取物具有抑制霜霉病菌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的作用,其室内防治效果显著。 郭泽西 韦淑梅 李旭东 刘露露 潘凤英 孙大运 尹玲 黄羽 曲俊杰关键词:葡萄霜霉病 欧亚种葡萄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在葡萄抗灰霉病和霜霉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克隆不同抗性葡萄品种中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基因CHS1,明确该基因在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侵染下的表达模式,并对CHS1进行亚细胞定位和功能验证,为探究CHS1的广谱抗病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毛葡萄(Vitis quinquangularis)‘野酿二号’、欧亚种(Vitis vinifera)‘无核白’和山葡萄(Vitis amurensis)‘双红’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CHS1,分析不同品种中CHS1的序列差异,并对CHS1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检测不同葡萄品种受到灰霉病菌和霜霉病菌侵染后CHS1的表达模式;构建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分别在烟草和‘无核白’组培苗叶片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和抗病功能验证。【结果】CHS1在不同葡萄品种中高度保守,ORF全长均为1 182 bp,编码393个氨基酸,预测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42.92 kD,为稳定的亲水蛋白。受灰霉病菌侵染后,毛葡萄VqCHS1和欧亚种VvCHS1的表达模式变化类似,但灰霉病抗性品种‘野酿二号’中VqCHS1的表达水平整体显著偏高;受霜霉病菌侵染后,山葡萄VaCHS1和欧亚种VvCHS1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变化,霜霉病抗性品种‘双红’中VaCHS1的表达量不断增加,而VvCHS1的表达量逐渐下降。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CHS1蛋白在细胞膜质、细胞核中都有分布,但以细胞核定位为主。人工接种灰霉病菌和霜霉病菌后,与阴性对照相比,过表达VaCHS1的‘无核白’叶片具有更强的灰霉病和霜霉病抗性。【结论】抗性品种中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1的表达量比感病品种高,过表达CHS1能够提高感病葡萄品种对灰霉病和霜霉病的抗性。 郭泽西 孙大运 曲俊杰 潘凤英 刘露露 尹玲关键词:查尔酮合成酶 葡萄 灰霉病菌 霜霉病菌 基于WGS构建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及抗炭疽病QTL定位 2024年 葡萄炭疽病是一种危害葡萄成熟果实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美洲种葡萄具有适应南方湿热气候且高抗炭疽病的特点,因此构建美洲葡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定位其抗炭疽病QTL,利用其中的抗病基因指导葡萄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美洲葡萄‘C30-5-1’165株自交后代为作图群体,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开发SNP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对葡萄抗炭疽病QTL进行分析。构建的葡萄分子遗传图谱总遗传距离为3138.74 cM,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98 cM,分布均匀。根据群体炭疽病抗性表型数据,在11号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炭疽病抗性相关QTL,命名为Cgr2,可解释表型变异5.0%,是一个微效QTL。与葡萄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发现,该QTL区域包含2个候选抗性基因,分别编码UDP糖基转移酶和类黄酮3’-单加氧酶,它们可能对葡萄炭疽病抗性起重要作用。 潘凤英 曲俊杰 黄羽 韦荣福 郭泽西 尹玲 孙大运关键词:葡萄 QTL定位 广西地区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南宁、河池两地的葡萄黑痘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37和31株分离菌。经菌落形态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南宁37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河池31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以NN和HC分别代表两地菌株,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及r DNA ITS区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地菌株形态学与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都符合黑痘病菌生长形态。NN菌落为红棕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白色菌丝和透明粘稠的小液滴,周围边缘有较规则的褶皱。HC菌落呈浅橙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无液滴,周围边缘有不规则褶皱隆起。人工接种葡萄后均能引起典型的黑痘病症状,NN致病性强于HC。使用r DNA 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后,NN和HC分别得到1 124 bp和818 bp的片段。比对结果显示1 124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3.1)序列覆盖率达92%,序列一致性达99%;818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2.1)序列覆盖率达75%,序列一致性达99%。因此,NN和HC均是引起广西葡萄黑痘病的病原菌。 潘凤英 蓝霞 黄羽 卢江关键词:葡萄 黑痘病 一种用于葡萄去雄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葡萄去雄的方法;本方法使用特殊的镊子去雄,所述的镊子包括阴镊和阳镊和弹簧片(8),所述阳镊和阴镊的镊脚(4)相对,所述阳镊的插头(6)插入所述阴镊的镊头(2)的插口(1)内,并... 尹玲 曲俊杰 卢江 黄羽 潘凤英文献传递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野生毛葡萄转录组数据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RNA-seq技术对所构建的野生毛葡萄(Vitis quinquangularis Rehd)叶片的转录组进行测定,对原始reads进行过滤和组装,得到了35 238条质量较高的unigene,平均长度为1 081 nt,N50为1 735 nt。基于NCBI蛋白质数据库(Nr)、蛋白质序列数据库(Swiss-Prot)、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直系同源基因簇(COG)进行相似性比对,共注释了26 751条unigene,另有8 487条unigene未被注释。物种同源性显示与葡萄的同源性最高为74.48%。利用COG数据库将unigene分成25类,通过GO分类和KEGG富集性分析,将unigene分别归类于44个GO类别和122个代谢途径。此外,在35 238条unigene中共搜索到4 428个SSR位点,二核苷酸的SSR数目最多(1 906条),其次为三核苷酸(1 762条)。这些信息为毛葡萄功能基因、相关候选基因的发掘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方辉 蒋胜理 曲俊杰 周思泓 潘凤英关键词: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一种用于葡萄去雄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葡萄去雄的方法;本方法使用特殊的镊子去雄,所述的镊子包括阴镊和阳镊和弹簧片(8),所述阳镊和阴镊的镊脚(4)相对,所述阳镊的插头(6)插入所述阴镊的镊头(2)的插口(1)内,并... 尹玲 曲俊杰 卢江 黄羽 潘凤英文献传递 葡萄霜霉菌糖基水解酶基因的表达模式与功能分析 2023年 【目的】克隆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糖基水解酶(glycosyl hydrolase,GH)基因(PvGH),分析其特征以及在葡萄霜霉菌侵染葡萄叶片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研究其抑制/促进烟草叶片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以及影响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侵染的能力,为深入探究调控寄主植物免疫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葡萄霜霉菌Pv5-27菌株作为试材,采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8个PvGH基因全长,并对其基因及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酵母信号肽诱捕系统(SST)验证PvGH的分泌活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葡萄霜霉菌侵染葡萄叶片过程中PvGH的表达模式;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PVX病毒表达系统在本氏烟上瞬时表达PvGH效应蛋白,分析其对INF1和BAX触发的烟草PCD的抑制能力以及促进烟草疫霉侵染的能力。【结果】8个PvGH基因序列与通过全基因组预测的序列完全一致,长度为1 092—1 392 bp,分别编码364—464个氨基酸,与其他卵菌同源蛋白相似性高达60.62%—86.36%。8个PvGH均不含跨膜结构域,其二级结构差异较大,三级结构与其他蛋白三级结构相似性较低,呈现非常独特的三级结构。使用SingalP 5.0软件对编码的蛋白进行信号肽预测,发现它们均含有20—26 aa的信号肽,但通过SST验证结果显示PvG09279和PvG13517并不具有分泌特性。保留、缺失或者替换信号肽的8个PvGH均可抑制BAX触发的本氏烟PCD,并促进烟草疫霉的侵染,表明PvGH效应蛋白发挥其毒力不依赖于信号肽。PvGH在葡萄霜霉菌侵染初期表达上调,进一步表明其在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在侵染寄主过程中,葡萄霜霉菌分泌的PvGH通过抑制寄主PTI反应参与致病过程。 潘凤英 曲俊杰 刘露露 孙大运 郭泽西 韦晓丽 韦淑梅 尹玲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功能分析 抗葡萄灰霉病和霜霉病相关蛋白CHS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葡萄灰霉病和霜霉病相关蛋白CHS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如序列表的SEQ ID NO.1或SEQ ID NO.2所示,将所述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葡萄中,可以得到对灰霉病和霜霉病的抗病性高... 尹玲 郭泽西 刘露露 孙大运 曲俊杰 潘凤英葡萄霜霉菌糖基水解酶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预测葡萄霜霉菌糖基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s)基因家族,为深入研究GHs基因在葡萄霜霉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ignalP 5.0 Server、Cluster W、MEGA 6.0和MEME等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已发表的葡萄霜霉菌全基因组60个GHs基因的基本特征、基因组分布特点及其编码蛋白保守基序、结构域和亚细胞定位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葡萄霜霉菌60个GHs基因编码的蛋白长度在128~774 aa,且大部分集中在200~500 aa,其中53个蛋白具有信号肽,蛋白质分子量在14.90~85.45 kD,理论等电点(pI)在3.85~10.39;这些基因在基因组中分布不均匀,其中有27个GHs基因存在串联重复和成簇聚集分布现象,数目最多的3个GHs家族(GH131、GH17和GH6)集中分布在7个scaffold中;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串联重复和成簇聚集分布的GHs基因处于同一个分支中;motif富集分析发现3个不同的motif,且motif2在葡萄霜霉菌GH6、GH17和GH131等3个家族基因中保守,结构域分析推测大部分GHs家族基因均参与细胞壁的生物过程;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有53个GHs蛋白定位于细胞外,3个定位在细胞质内,4个定位于线粒体上。【结论】葡萄霜霉菌在侵染寄主的过程中可能会分泌多种GHs酶类来破坏细胞壁的结构,以帮助其在寄主植物中成功定殖。 刘露露 曲俊杰 潘凤英 孙大运 郭泽西 尹玲关键词:分泌蛋白 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