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文涛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路德维希
  • 2篇杆菌
  • 2篇肠杆菌
  • 2篇CD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分析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三价铬
  • 1篇生物吸附
  • 1篇葡萄糖氧化酶
  • 1篇污染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定位
  • 1篇明胶
  • 1篇克雷伯氏菌
  • 1篇功能蛋白
  • 1篇光谱
  • 1篇光谱分析
  • 1篇海藻酸

机构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吴坤
  • 4篇徐淑霞
  • 4篇杜文涛
  • 3篇张世敏
  • 3篇张继冉
  • 2篇赵培
  • 2篇王晓雅
  • 1篇高玉千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路德维希肠杆菌EM1对二氯喹啉酸和Cd2+复合污染的修复被引量:3
2017年
为解决稻田水体环境中农药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问题,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研究了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EM1对二氯喹啉酸-Cd^(2+)复合污染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EM1能在以二氯喹啉酸为单一碳源的条件下对Cd^(2+)进行吸附.在温度为35℃,p H为6.0的条件下培养7d,EM1对50mg/L的二氯喹啉酸和Cd^(2+)的降解及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30%和60%.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复合修复过程中菌体形态发生变化,菌体表面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红外扫描分析显示,胁迫条件下菌体细胞壁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菌株降解二氯喹啉酸和吸附Cd^(2+)的过程主要与菌体表面的羟基、酰胺基、糖环中的C-O-C及脂肪族化合物有关.
徐淑霞杜文涛王晓雅张继冉赵培吴坤
关键词:二氯喹啉酸CD复合污染
明胶与海藻酸钠协同固定GOD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明胶与海藻酸钠协同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研究固定化酶对葡萄糖的催化反应.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2%,海藻酸钠与明胶配比是8∶1,氯化钙质量浓度是6%,酶用量为1.0%,固定化时间为30 min,固定化温度为35℃,固定化p H为6.0,海藻酸钠与明胶协同固定化GOD的活力回收率为85.76%;固定化GOD重复使用7次后,酶活力回收率仍保持在32%以上,显示出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徐淑霞赵培杜文涛张世敏高玉千吴坤
关键词:海藻酸钠明胶葡萄糖氧化酶
克雷伯氏菌Z3还原Cr(Ⅵ)的细胞定位及相关功能蛋白分析
2021年
为了探究微生物还原Cr(Ⅵ)的细胞定位以及还原过程中相关蛋白的功能,以嗜碱性Cr(Ⅵ)高效还原细菌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Z3为研究对象,结合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能量色散X射线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以及双向电泳联合质谱,考察了铬(Cr)在菌株Z3内的分布特征、细胞各组分对Cr(Ⅵ)的还原能力以及Cr胁迫条件下菌株Z3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00 mg·L^(-1) Cr(Ⅵ)处理组,菌体胞外多聚物、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质的总Cr质量浓度分别为8.00、1.49、1.84和3.05 mg·L^(-1)。细胞各组分的还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胞外多聚物>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SEM结果表明,菌体还原Cr(Ⅵ)的主要位置为胞外多聚物。还原过程及还原结束菌体细胞的EDS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Cr(Ⅵ)的还原过程发生在胞外。XPS分析表明,Cr(Ⅵ)被还原为Cr(Ⅲ),产生的蓝灰色沉淀为Cr(OH)_(3)。双向电泳联合质谱对相关功能蛋白的鉴定结果表明,Cr(Ⅵ)胁迫条件下,菌株Z3有23个蛋白的表达量上调1.5倍以上,功能上分别聚类于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胁迫应答、免疫应答、信号传导和脂肪酸代谢共7大类。
曹子敬张智超高明杜文涛张继冉张世敏吴坤徐淑霞
关键词:克雷伯氏菌三价铬细胞定位功能蛋白
1株耐Cd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从长期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可耐受重金属Cd的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命名为EM1,为Cd污染水体及土壤的修复提供微生物菌株。在无机盐培养基中菌株EM1对Cd^(2+)的最适耐受质量浓度为50 mg/L,吸附Cd^(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6.0,在此条件下,其对Cd^(2+)的吸附率最大,为92%。电镜扫描结果表明,在吸附Cd^(2+)的过程中菌体表面分泌大量的胞外多聚物且菌体形态发生变化。红外光谱分析显示,Cd^(2+)胁迫条件下,菌体细胞壁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菌株吸附Cd^(2+)的过程主要与菌体表面的羟基、N-H、C-H、多糖中的C-O-C及酰胺基团有关。
徐淑霞杜文涛王晓雅张继冉张世敏吴坤
关键词:生物吸附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