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珊

作品数:10 被引量:13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污染
  • 4篇城市
  • 3篇土地利用
  • 3篇PM
  • 3篇PM2.5
  • 3篇城市群
  • 2篇地理
  • 2篇地理加权回归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人工神经
  • 2篇人工神经网络
  • 2篇网络
  • 2篇两型社会
  • 2篇景观
  • 2篇空气污染
  • 2篇工神经网络
  • 2篇长株潭
  • 2篇长株潭城市
  • 2篇长株潭城市群

机构

  • 10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南省第三测...

作者

  • 10篇邹滨
  • 10篇许珊
  • 2篇郭宇
  • 1篇宋迎春
  • 1篇张云生
  • 1篇匡翠林
  • 1篇赵秀阁
  • 1篇刘宁
  • 1篇蒲强
  • 1篇张静

传媒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向场景的城市PM2.5浓度空间分布精细模拟被引量:7
2019年
针对传统PM2.5浓度空间分布模拟方法忽略了城市内部如道路、工厂、居民区、景区等不同微环境整体对PM2.5浓度影响机制的缺陷,本研究提出一种微环境PM2.5浓度场景分异的理论假设,并以湖南长沙主城区为例,结合基于污染先验知识划分的城市微环境场景空间分布与自主设计加密观测场获取的203个监测点小时PM2.5浓度加密数据,分析城市微环境PM2.5浓度场景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地理加权回归(GWR)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构建微环境场景增强下的PM2.5浓度空间分布精细模拟GWR-ANN模型,开展城市内部高空间分辨率PM2.5污染制图.结果表明:不同微环境场景间PM2.5浓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地表覆盖类型相同但分别位于2个不同场景的监测点间PM2.5浓度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耦合微环境场景变量的GWR-ANN模型能够有效精细模拟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模型拟合效果与交叉检验精度指标整体优于无场景变量参与的GWR-ANN模型(除部分时相较为接近外,检验R 2:0.76~0.84vs.0.57~0.81);场景增强下的PM2.5浓度空间分布100m级分辨率模拟估算结果可以较好揭示研究区PM2.5浓度高低值局地变化特征.
许珊邹滨胡晨霞
关键词:PM2.5地理加权回归人工神经网络
城市道路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地理因子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通过移动走航式观测获取长沙市岳麓山周边道路不同通勤时段PM_(2.5)浓度数据,结合土地覆盖、兴趣点、数字高程模型、邻近污染源和街区路网分布5类微环境地理因子,采用空间聚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研究区内道路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城市微环境地理因子的潜在联系。结果表明,长沙市岳麓山周边道路不同通勤时段PM_(2.5)浓度时空差异明显:晚高峰时段PM_(2.5)中位数浓度高达31.5μg/m^(3),早高峰和非高峰时段分别为28.2μg/m^(3)和22.0μg/m^(3);高值PM_(2.5)浓度在通勤高峰时段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在非高峰时段则相对分散。就地理因子影响而言:不同通勤时段影响PM_(2.5)浓度的微环境地理因子在数量与类别上存在差异;同时,微环境地理因子对不同分位数道路PM_(2.5)浓度的影响也具有异质性。依据各通勤时段不同地理因子的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针对性调控、空间合理配置等干预策略有望全面降低道路PM_(2.5)浓度。本研究可为基于空气质量视角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开发建设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汪帅邹滨许珊李莎
关键词:微环境
PM2.5浓度空间估算的神经网络与克里格方法对比被引量:3
2020年
针对人工神经网络与克里格插值在PM2.5浓度空间估算中精度随样本点数量与耦合因素不同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相关分析与径向基函数(radical basis function, RBF)筛选PM2.5空间变异关键影响因素,对比不同比例训练样本下普通克里格插值(ordinary Kriging, OK),仅考虑地理坐标RBF神经网络,耦合关键因素的协同克里格插值(CoKriging, CK)及RBF神经网络(CoRBF)的效果差异,并基于最优方法开展PM2.5浓度空间制图。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能有效实现PM2.5浓度空间估算,且精度随训练样本比例增大而波动上升。考虑关键因素人口密度的CoRBF最能表现数据变化趋势,而CK在误差指标上更优越。基于CK与CoRBF的PM2.5浓度空间估算结果较好展示了污染的分异特征,前者较后者更平滑。
许珊邹滨王敏刘宁
关键词: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克里格插值大气污染
两型模式下长株潭主城区PM_(2.5)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为评估"两型社会"建设是否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发挥了作用,本文以长株潭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融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PM_(2.5)浓度观测数据和相关专题数据,运用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和数学统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了顾及多源地理要素特征的城市PM_(2.5)污染时空变化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年均和季节时间尺度分析PM_(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格局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两型社会"建设期间,长株潭主城区PM_(2.5)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和明显的季节差异,但整体仍严重超标;主城区内PM_(2.5)浓度空间差异与土地利用类型显著相关,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越高、园林地越低,PM_(2.5)浓度越高。该研究结果对于开展污染防治、指导土地利用开发以及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忠霖游介文邹滨许珊
关键词:两型社会PM2.5长株潭城市群
模型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覆盖的PM10污染效应分析
针对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政策是否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这一问题,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前后(2006、2013年)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结合区域气象、人口、交通等数据,基于23个监测点PM10观测浓度年均值,构...
许珊邹滨郭宇方新
关键词:PM10景观城市群两型社会
土地利用视角空气污染空间分异的地理分析被引量:26
2017年
针对土地利用/覆盖(land-use and land-cover,LULC)方式是否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空间分异特征形成的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别获取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区LULC及其景观格局,绘制空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影响因子空间分异图,引入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土地因子在融合气象要素前后对NO2、PM10、O3、PM2.5浓度空间分布差异的贡献强度。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越高,林地越低,NO2、PM2.5浓度越高,O3越低。非建设用地区域,污染物浓度随着土地景观格局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值增大而升高,建设用地区域反之。LULC和土地景观格局的复合因子贡献力(P:0.03~0.28)高于两者任意单独因子贡献力(P:0.01~0.11),融合气象要素后,LULC对空气污染物空间分异特征形成的因子贡献力(P:0.18~0.53)显著增强。
邹滨许珊张静
关键词:景观气象空气污染
2001~2015年中国城镇化与PM_(2.5)浓度时空关联特征被引量:13
2019年
综合运用时空统计、剪刀差、地理加权回归等手段分5个阶段从人口、土地、经济角度研究了2001~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城镇化水平与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相互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5年,我国3a均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平均值稳步提高,PM_(2.5)浓度波动上升(44.14~50.89μg/m^3),不同经济区之间时序变化趋势相似但强度存在差异.不同阶段PM_(2.5)浓度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京津冀、河南与山东北部、新疆西部等地区始终为高值区,3类城镇化水平高值区域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的时序变化趋势与PM_(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存在差异(切线夹角:15.33°~62.92°),难以解释PM_(2.5)浓度在时间上的突变.城镇化水平与PM_(2.5)浓度空间分布关联特征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与PM_(2.5)浓度在0.01水平上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依次为东北(0.609~0.723)>中部(0.572~0.631)>东部(0.218~0.323)>西部(0.079~0.255),除中、西部地区外,经济城镇化水平对PM_(2.5)浓度正效应明显,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PM_(2.5)浓度负相关,GWR模型调整R^2在2001~2003年阶段最高(0.6~0.77),2013~2015年阶段最低(0.08~0.64).
许珊邹滨宫俊霞
关键词:城镇化PM2.5地理加权回归
测绘类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研究被引量:13
2021年
为满足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与高校思政改革创新背景下对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高水平测绘人才的需求,文章在系统分析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思政主体教师建设、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建设成效评价与持续改进动态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南大学测绘类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全环节育人机制的改革举措。
邹滨许珊冯徽徽匡翠林张云生宋迎春
关键词:测绘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中国近地面NO_2浓度估算被引量:27
2019年
针对传统近地面NO_2浓度空间模拟过程中NO_2浓度与其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复杂非线性机制解释不充分的缺陷,本研究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融合多源地理要素开展了近地面NO_2浓度空间分布模拟研究.以卫星OMI对流层NO_2柱浓度数据和多源地理要素(道路交通、气象因子、土地利用/覆盖、地形高程、人口数量)为输入变量,近地面NO_2浓度为输出变量,利用RF算法构建近地面NO_2浓度反演模型.通过对比地面观测数据与传统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检验RF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所构建的最优RF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模拟分析中国大陆地区近地面NO_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集成多源地理要素的RF回归模型精度高,月均模型整体拟合度R^2 0.85,RMSE 6.08μg/m^3,交叉验证的R^2 0.84,RMSE 6.33μg/m^3,显著高于LUR模型(拟合R^2 0.53,RMSE 10.48μg/m^3,交叉验证的R^2 0.53,RMSE 10.49μg/m^3);(2)地面NO_2浓度与预测变量呈现显著的复杂非线性与时间尺度依赖关系,卫星OMI柱浓度对模型影响程度最大,重要性指标IncMSE介于97.40%~116.54%,多源地理特征变量对RF模型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力(IncMSE在23.34%~47.53%之间);(3)中国大陆地区NO_2污染程度较高,年均模拟浓度为24.67μg/m^3,存在明显季节性空间差异,NO_2浓度冬季(31.85μg/m^3)>秋季(24.86μg/m^3)>春季(23.24μg/m^3)>夏季(18.75μg/m^3),呈现以华北平原为高值中心、向外围逐渐减轻的空间分布格局.较已有研究揭示对流层NO_2柱浓度宏观分布特征,本研究对近地面NO_2污染特征的研究成果对于合理制定污染防控策略、降低居民暴露健康损害具有指导意义.
游介文邹滨赵秀阁许珊何瑞
关键词:NO卫星遥感地理要素
土地利用/覆盖的空气污染效应分析被引量:38
2015年
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对象,运用GIS和RS技术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和空气污染分布格局,结合景观指数移动窗口分析结果,分年均和季节时间尺度分析NO2、PM10、O3、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格局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影响显著,具有季节效应。建设用地和道路面积占比与NO2、PM2.5浓度显著正相关,与O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林地面积占比越大,NO2、PM2.5浓度越低;土地利用/覆盖对PM10浓度影响相对不稳定,易受不同季节局地尺度工业生产和建筑开发活动影响。从土地利用/覆盖微观配置角度,景观破碎程度越高,PM10浓度越高;散布与并列指数越大,NO2和PM2.5浓度越高、O3浓度越低;多样性指数与PM2.5浓度显著正相关。从优化土地利用降低空气污染角度创建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的作用尚未真正展现。研究结果对明确反映土地利用/覆盖与空气污染特征间的关系,指导城市土地利用活动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许珊邹滨蒲强郭宇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气污染长株潭城市群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