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向明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成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影像
  • 2篇造影
  • 2篇食管
  • 2篇体层摄影
  • 2篇图像
  • 2篇淋巴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CT影像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对比剂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动脉期
  • 1篇对比剂
  • 1篇多层螺旋CT

机构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衡水市第四人...
  • 1篇西门子医疗系...

作者

  • 7篇王向明
  • 6篇杨丽
  • 3篇李扬
  • 3篇王琦
  • 3篇李敏
  • 3篇刘晶
  • 2篇时高峰
  • 2篇王明博
  • 2篇秦洪涛
  • 2篇岳萌
  • 1篇李杨
  • 1篇冯嘉
  • 1篇杜亚强
  • 1篇苏晓华
  • 1篇戴丽娟
  • 1篇尤杨

传媒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低剂量联合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和深度学习重建对上腹部图像质量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比较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和深度学习重建(DL)对低剂量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非肝脏病变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30例。采用GE Revolution CT扫描仪,对动、静脉期原始数据进行ASIR-40%、DL-M、DL-H三种模式重建。在肝门层面测量腹腔脂肪、竖脊肌、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脏实质CT值及噪声(标准差SD)。比较各重建模式组织器官的CT值,计算并比较组织器官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1)动、静脉期不同重建模式下腹腔脂肪、竖脊肌、腹主动脉(动脉期)、门静脉主干(静脉期)、肝脏实质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L-H重建模式下动、静脉期图像背景噪声、动脉期腹主动脉噪声及肝脏噪声、静脉期门静脉及肝脏噪声均最低(P<0.05);腹主动脉及肝脏SNR、静脉期门静脉及肝脏SNR均最高(P<0.05);肝脏CNR均最高(P<0.05)。结论:采用DL重建模式可有效降低腹部CT图像噪声,提高肝脏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DL-H应用价值较高,有利于肝脏小病灶的检出。
王向明刘晶冯嘉
关键词: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图像质量肝脏
CT脑灌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CT脑灌注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32例影像上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头CT灌注扫描(CTP),头颅及体部CT血管成像扫描(CTA)。并获得C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灌注参数图,CTA采用CPR,MPR重建头及体部血管。观察CTA所示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与CTP脑灌注参数间的关系。结果:3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双侧颈总动脉均未受累者10例,双侧受累并轻度狭窄患者8例,两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受累(右颈总动脉)10例轻度狭窄患者中,患者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4例中度狭窄患者中,患侧MTT与Tmax较健侧略延长,而CBF与CBV无明显变化。主动脉真腔狭窄双侧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灌注参数MTT与Tmax能敏感地显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颈总动脉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脑缺血最敏感的指标,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李敏秦洪涛杨丽杜亚强王向明刘晶
关键词:脑CT灌注成像
非增强、自由呼吸、3D-TFE-WH序列冠状动脉成像与CTA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价非增强、自由呼吸、3D-TFE-WH序列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及管腔狭窄的显示能力。方法招募10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于同日依次接受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分段评价MRA检查及CTA检查图像质量,并以冠状动脉CTA作为标准,评价冠状动脉MRA显示管腔狭窄的能力。结果10例志愿者冠状动脉血管共90段,冠状动脉MRA检查血管满足诊断要求83段(92.2%),CTA检查血管满足诊断要求90段(100.0%)。2种检查方法显示近中段血管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左前降支远段、左回旋支远段、右冠状动脉远段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TA检查(P<0.05)。MRA显示管腔狭窄6段,轻微狭窄2段,轻度狭窄4段。CTA显示管腔狭窄8段,轻微狭窄6段,轻度狭窄2段。以CTA检查为标准,MRA检查高估狭窄4段,低估狭窄5段。有2段CTA检查显示轻微狭窄MRA不能评价。2种检查方法显示管腔狭窄能力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0.656)。结论非增强、自由呼吸、3D-TFE-WH序列对冠状动脉近中段图像质量及轻度以上管腔狭窄的显示能力与CTA相仿。此技术可作为造影剂禁忌人群进行冠状动脉疾病筛查的手段。
李敏秦洪涛杨丽王琦段梦婷王向明
关键词:冠状血管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李扬王向明谷霄龙杨丽王琦时高峰随义徐校胜岳萌王明博任嘉梁
关键词:食管鳞癌
低剂量扫描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CT肺动脉成像应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应用。方法:60例临床疑似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试验组,扫描管电压为8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35mL及30mL0.9%氯化钠溶液。B组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70mL及0.9%氯化钠溶液30mL。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A组CDTIvol、DLP、ED分别为(6.21±0.89)mGy,(239.28±1.78)mGy·cm,(3.46±0.87)mSV。B组CDTIvol、DLP、ED分别为(12.07±1.38)mGy,(451.42±2.98)mGy·cm,(6.31±1.06)mSV。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降低46%。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造影剂在CTPA中是完全可行的,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用量。
戴丽娟王琦杨丽李杨王向明
关键词:肺动脉成像低剂量对比剂多层螺旋CT
基于动脉期CT图像特征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脉管瘤栓状态的初步研究
2022年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动脉期CT图像特征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脉管瘤栓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行动脉期增强CT检查。将所有入组的患者分为脉管瘤栓阳性组与脉管瘤栓阴性组,并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使用薄层1.0 mm动脉期CT图像分析肿瘤特征,包括CT强化相关特征和CT形态相关特征分析。CT强化相关特征分析包括肿瘤CT值(CT值_(肿瘤))、正常食管CT值(CT值_(正常))、两者的差值(CT值_(差值))及比值(CT值_(比值))、肿瘤坏死、肿瘤内增粗小血管。CT形态相关特征分析包括肿瘤最大厚度(CT_(厚度))、肿瘤最大长度(CT_(长度))、肿瘤体积(CT_(体积))、肿瘤边缘形态。在训练集中,使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脉管瘤栓状态相关的CT特征,并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脉管瘤栓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分别对各独立预测因素及其联合模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诊断效能分析。结果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CT值_(肿瘤)、CT值_(差值)、CT值_(比值)、肿瘤坏死、肿瘤内增粗小血管、CT_(厚度)、CT_(长度)、CT_(体积)、肿瘤边缘形态与脉管瘤栓状态呈正相关。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CT值_(比值)、CT_(厚度)及肿瘤边缘形态是食管鳞状细胞癌脉管瘤栓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包含3个独立预测因素的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最高(训练组=0.832,95%CI:0.755~0.909;测试组=0.821,95%CI:0.705~0.937)。结论基于动脉期CT图像特征能够有效预测食管癌鳞状细胞癌脉管瘤栓状态,可以据此区分脉管瘤栓阳性高风险人群。
李扬苏海燕谷霄龙杨丽王向明岳萌王明博苏晓华任嘉良时高峰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脉管瘤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动脉期
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cm淋巴结转移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纳入36例pN3期114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组)和26例pN0期65枚非转移淋巴结(非转移组),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淋巴结分为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对比组间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构建临床模型。提取静脉期融合图和碘图中的淋巴结影像组学特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和Boruta算法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收益。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GEE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及最大径、淋巴结边缘及脂肪分数为LNM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临床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76。经ICC检验(ICC>0.8)及Boruta算法筛选,最终保留27个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99和0.98,均高于临床模型(P均<0.01),且临床收益更优。结论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 LNM具有较高价值。
王燕李敏俞贤博尤杨李扬刘晶王向明杨丽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