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莹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镜
  • 2篇凋亡
  • 2篇凋亡作用
  • 2篇人肝
  • 2篇人肝癌
  • 2篇人肝癌细胞
  • 2篇肿瘤
  • 2篇黏膜
  • 2篇黏膜下
  • 2篇细胞
  • 2篇膜下
  • 2篇肝癌
  • 2篇肝癌细胞
  • 2篇癌细胞
  • 2篇PICC
  • 2篇病变
  • 1篇导管
  • 1篇堵管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机构

  • 4篇河南大学
  • 4篇安阳市人民医...
  • 3篇厦门大学
  • 3篇安阳市肿瘤医...

作者

  • 7篇张莹
  • 3篇张伟
  • 2篇梁红霞
  • 2篇胡国强
  • 2篇刘彬
  • 2篇刘娜
  • 1篇康玉华
  • 1篇陈传波
  • 1篇范媛媛
  • 1篇李晓华
  • 1篇霍菲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当代护士(下...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胃癌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标本切缘阳性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了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术后标本切缘阳性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不同标本切缘结果患者病灶复发率。结果 280例患者中,ESD术后病理标本切缘阳性21例,其中基底切缘阳性9例,侧切缘阳性7例,切缘阳性合并基底切缘阳性5例,切缘阳性发生率为7.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病变部位为下段、浸润深度为上皮内层相比,胃上段病变(OR=2.568,95%CI:3.678~5.342)、浸润深度为黏膜肌层(OR=6.122,95%CI:1.128~16.845)和黏膜下层浅层(OR=5.558,95%CI:2.451~6.874)发生切缘阳性危险性更高,有溃疡(OR=2.635,95%CI:1.698~3.456)发生切缘阳性危险性更高(P值均<0.05)。切缘阳性患者复发率为42.85%,显著高于切缘阴性者的11.58%(χ2=15.848,P<0.001)。结论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术后标本切缘阳性与病变部位、是否有溃疡、浸润深度有关。
张艳张伟张莹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切缘阳性
不同浓度肝素钠封管液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堵管中的应用
2023年
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浓度肝素钠封管液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堵管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肿瘤患者使用最佳封管液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入组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10例,应用前瞻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按照1:1:1:1分为4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10U/ml、50U/ml、100U/ml肝素钠封管液,比较四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堵管发生率、发生堵塞时间及发生堵管时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研究中有23例患者发生堵管,4组PICC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2.64%(生理盐水组)、7.69%(10U肝素组)、7.54%(50U肝素组)、5.76%(100U肝素组);78.26%(18/23)患者堵管发生置管后2周内;四组置管后2周组间比较,Fib、DD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0U/ml肝素封管液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堵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莹刘娜赵燕李沙沙许宁
关键词:肿瘤患者肝素PICC堵管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6-01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大小、LST分型、病变部位、病理类型、腺管开口,并分析腺管开口、腺管分型与病理分型关系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2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1,年龄以60-69岁、50-59岁最为多见;病灶直径主要为20-29cm;病灶主要位于直肠,其次为乙状结肠;病理分型以绒毛状腺瘤最为多见,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癌;病灶分型以颗粒均一型最为常见,其次为结节混合型;腺管开口主要为ⅢL型;结节混合型和颗粒均一型均以Ⅳ型开口为主,假凹陷型以ⅤA型开口为主,扁平隆起型以ⅢL型开口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ⅤA型腺管开口均为黏膜内癌,Ⅳ型多为绒毛状腺瘤,ⅢL型多为管状腺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9例(7.50%),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治疗61例(50.83%),内镜分次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50例(41.67%);EMR和EPMR组LST病灶分布主要为结肠和直肠, ESD组均分布为直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EMR组LST直径主要为10-19 cm、20-29 cm, ESD组和EPMRLST直径主要为20-29cm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PMR术后复发率高于EMR组、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T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易患病;病变大小多为20-29cm;直肠为其好发部位;病灶分型主要为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腺管开口主要为ⅢL型,病理类型多为绒毛状腺瘤,不同病理分型、病灶分型腺管开口存在明显差异; EMR和EPMR术是治疗LST的常见术式, ESD常用于治疗直肠病变; EP
张艳张伟张莹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手术
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10
2019年
背景消化内科接诊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较多且临床诊治较复杂,因此在总结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使用,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疗效已大大提高,通过总结临床诊疗经验为今后提高临床诊疗疗效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SML)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7-02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320例SML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病变部位、病种分布情况、病变来源层次、病变来源部位、病变大小以及内镜下治疗情况.结果320例患者中病变主要位于胃,占53.75%,其次为食管,占39.69%,十二指肠和贲门分别占4.38%、2.19%;SML病种常见的为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食管病变主要源自黏膜肌层,其次为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主要源自黏膜下层;贲门病变主要源自黏膜肌层、固有肌层;胃病变主要源自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食管病变主要类型为平滑肌瘤,贲门为间质瘤、平滑肌瘤,十二指肠主要为囊肿,胃病变主要类型为间质瘤、异位胰腺;各病种病变大小主要集中在3cm及以下;320例患者中接受内镜治疗128例(40.00%),其中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56例(43.75%),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4例(3.13%),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68例(53.13%);ESD组病灶分布主要为胃,EMR组和STER组均为食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STER组病变层次主要为固有肌层,EMR组病变层次主要为黏膜肌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多为1-3 cm,EMR组主要集中在<1 cm,而STER组病变均为<1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超声内镜判断病变层次与手术符合例数比较,差�
张艳张伟张莹
关键词: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
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进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前瞻性观察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进行90天随访检查,了解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析乳腺癌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9例乳腺癌患者完成随访,92例(57.9%)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时间中位数为9.50天。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BMI、左上肢置管、调管次数、化疗周期、D-二聚体为乳腺癌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高BMI、左上肢置管、化疗周期长、D-二聚体>500 ng/mL的患者应重点关注,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张莹王静赵燕刘娜刘娜
关键词:乳腺癌PICC
苯甲醛左氧氟沙星席夫碱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苯甲醛左氧氟沙星席夫碱化合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S)-1,8-(2-甲基亚乙氧基)-6-氟-7-(4-甲基-哌嗪-1-基)-3-[S-苄基硫基-4-(对硝基苯甲叉基氨基)-1,2,4-均三唑-3-基]-喹啉(1-H)-4-酮(M18)与SMMC-7721细胞、人乳腺癌细胞MB-23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HEPG-2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MTT法检测M18对各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变化;高内涵活细胞成像系统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测定caspase-3、p53蛋白表达量的改变,以及细胞色素C在线粒体内外的分布。结果 M18在4-32μmol·L^-1的浓度范围内能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MB-231细胞、HCT-116细胞、HEPG-2细胞增殖,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作用于细胞24 h的IC50值分别为8.65、9.37、12.74和9.40μmol·L^-1;左氧氟沙星盐酸盐作用于SMMC-7721细胞24 h的IC50值为735.10μmol·L^-1,M18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的IC50值为38.96μmol·L^-1;不同浓度M18作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24h,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M18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8明显增加SMMC-7721细胞的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其中caspase-3活性裂解片段增加明显;M18作用使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明显减少,胞质内细胞色素C明显增加。结论苯甲醛左氧氟沙星席夫碱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作用与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霍菲唐乃夫范媛媛刘诗濛张莹梁红霞胡国强刘彬
关键词:肝癌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
氧氟沙星-绕丹宁衍生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作用
2017年
目的研究氧氟沙星-绕丹宁衍生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6-(3-苄基-4-氧代-2-硫代-噻唑烷-5-叉甲基)-9-氟-3-甲基-10-(4-甲基哌嗪-1-基)-2,3-二氢-7-氧代-7-氢-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R3)与人肝癌SMMC-7721细胞、食管鳞癌EC-9706细胞、结肠癌CaCO-2细胞和L-02肝转化细胞体外培养。MTT法检测R3对各种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DAPI荧光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变化;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R3在2~20μmol·L^(-1)的浓度范围内能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EC-9706细胞和CaCO-2细胞的增殖,作用于细胞24 h的IC_(50)值分别为3.893、4.181和3.408μmol·L^(-1);R3作用于L-02细胞24 h的IC_(50)值为33.959μmol·L^(-1);氧氟沙星盐酸盐作用于SMMC-7721细胞24 h的IC_(50)值为240.137μmol·L^(-1);舒尼替尼作用于SMMC-7721细胞24 h的IC_(50)值为8.075μmol·L^(-1);R3处理SMMC-7721细胞后,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S期检测点,且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3明显增加SMMC-7721细胞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其中caspase-3活性裂解片段增加明显。结论氧氟沙星-绕丹宁衍生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能够明显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
张莹李晓华康玉华唐乃夫梁红霞胡国强刘彬
关键词:肝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P5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