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龙
- 作品数:4 被引量:57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宫颈癌鼻咽部转移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8年
- 宫颈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盆腔内浸润性扩散,并通过淋巴管向远处逐站转移。血行播散是最后也是较少见的转移途径,多发生于肿瘤晚期病变或分化差的肿瘤,较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如肺,肝和骨骼。已报道不太常见的转移性疾病部位,包括脚趾、眼、头皮、颅骨等远端部位。
- 李宁陈武崔营营李诗扬韩志龙刘倩倩陈玉丙
- 关键词:宫颈癌鼻咽部血行播散晚期病变浸润性
- 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放疗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对比被引量:50
- 2013年
- 目的比较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放疗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50例中晚期(IIBIVA)宫颈癌的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调强放疗(IMRT)组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IMRT组(30例):接受IMRT加腔内后装放疗,A点剂量86~92 Gy。3D-CRT组(20例):接受3D-CRT加腔内后装放疗,A点剂量80~87 Gy。放疗期间两组均接受TP方案同步化疗,多西他赛60 mg/m2静脉输液第一天,顺铂40 mg/m2静脉输液第二天。21 d为1个周期,共行2个周期。总疗程为7~8 w。通过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急、慢性放射损伤及生存率,比较IMRT组与3D-CRT组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IMRT组总有效率(CR+PR)为96.7%,高于3D-CRT组的总有效率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9,P>0.05)。IMRT组急性消化道放射损伤的发生率为43.3%,明显低于3D-CRT组的60%(χ2=7.065,P<0.05)。急性泌尿系统损伤两组无明显差别。IMRT组血小板抑制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3D-CRT组的50%(χ2=7.854,P<0.05),白细胞降低与血红蛋白减少两组无明显差别。IMRT组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3D-CRT组的50%(χ2=6.905。P<0.05),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别。IMRT组直肠、膀胱V40均明显小于3D-CRT组(P<0.05)。IMRT组1年生存率为100%,3D-CRT组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MRT较3D-CRT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中能够取得更高的有效率,并降低急、慢性放射损伤,但不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
- 王晓婓陈玉丙韩志龙王铁君
- 关键词: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中晚期宫颈癌
- 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自由式插植近距离治疗剂量分布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ⅡB期体外照射后局部病灶残留≥5 cm)腔内联合自由式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及三维腔内治疗[IC(3D)]剂量分布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局部晚期宫颈癌(ⅡB期)经体外放射治疗(EBRT)50.4 Gy/28f后肿瘤消退不明显、局部病灶≥5 cm的患者47例,分别采用IC(3D)(IC组,n=20)即宫腔管加卵圆体和宫腔管加插植针(IC/IS组,n=27)两种方式进行植入,行CT扫描、靶区勾画[宫颈癌的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计划设计采用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方式,比较腔内治疗IC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IC/IS之间剂量学差异。结果 IC/IS组HR-CTV的D90[(6.34±0.18)Gy vs(5.08±0.54)Gy]、D100[(4.30±0.37)vs(3.01±0.48)Gy]高于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IS组HR-CTV的V100[(93.64±1.80)%vs(80.27±5.69)%]明显优于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R-CTV的V150及V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IS组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受量与I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ⅡB期外照射后局部病灶残留≥5 cm)采用IC(3D)治疗虽可以保证正常组织达到剂量限制要求,但容易导致HR-CTV剂量不足;采用IC/IS治疗方式,不仅可以满足正常组织的剂量限制要求,而且可以满足HR-CTV的D90受量、得到更好的靶区适形度。
- 林霞王嘉鹏王春宇刘福旭路双臣姜斯文韩志龙侯吉光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辐射诱导C57BL/6小鼠胸腺瘤的发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辐射诱导胸腺瘤形成的影响,探讨辐射损伤的防治,为预防辐射诱发肿瘤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Kaplan经典方法,取(13±2)g雌性C57Bl/6小鼠,每次照射剂量1.75 Gy,每周1次,共4次,制备小鼠胸腺瘤动物模型。无菌取乳鼠股骨骨髓,分离、培养、DAPI标记MSCs,取1.0×106个MSCs经尾静脉注入模型小鼠,每周1次,共2次。末次照射后6个月杀鼠取胸腺,10%甲醛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病理学检测胸腺结构,判断胸腺瘤的形成情况,计算胸腺瘤发生率。结果镜下观察可见假照射组C57BL/6小鼠胸腺组织结构正常,皮髓质结构清晰,淋巴细胞形态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辐射诱导模型组C57BL/6小鼠无正常胸腺结构,未见正常淋巴细胞,淋巴样肿瘤细胞弥漫分布,胞核大,深染,呈典型的淋巴瘤特征性细胞。MSCs注射组可见小鼠胸腺结构,未见淋巴瘤特征性细胞。模型组C57BL/6小鼠胸腺瘤的发生率为72.73%,MSCs注射组的发生率为20%。结论辐射诱导C57BL/6小鼠胸腺瘤模型建立成功;MSCs可降低辐射诱导C57BL/6小鼠胸腺瘤的发生率。
- 姚月良陈玉丙韩志龙王铁君葛立本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电离辐射胸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