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爱华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米非司酮
  • 2篇非司酮
  • 1篇蛋白
  • 1篇调肝
  • 1篇性激素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性
  • 1篇血清性激素
  • 1篇增殖
  • 1篇障碍性
  • 1篇针灸
  • 1篇针灸治疗
  • 1篇人子宫
  • 1篇人子宫内膜
  • 1篇人子宫内膜细...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排卵
  • 1篇排卵率
  • 1篇排卵障碍

机构

  • 3篇解放军第30...
  • 2篇遵义医学院
  • 1篇国家人口计生...
  • 1篇国家卫生计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篇赵爱华
  • 2篇苏晨
  • 2篇王乾兴
  • 1篇丁宁
  • 1篇郭永
  • 1篇刘庆
  • 1篇张瑶楠

传媒

  • 2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米非司酮调控BRCA1、BRCA2蛋白表达的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调控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BRCA1和BRCA 2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和50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 1d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米非司酮各浓度组和对照组BRCA1、2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检测各组平均光密度值,半定量比较BRCA1、2蛋白的表达差异;采用细胞计数的方法比较各组细胞核BRCA1、2蛋白表达率。结果对照组细胞中BRCA1蛋白呈细胞胞浆阳性;米非司酮0.25μmol/L组主要表达于胞浆,少量细胞呈核阳性;米非司酮2.5μmol/L组细胞核和细胞浆均为阳性。对照组细胞中,BRCA2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胞浆中;米非司酮各组细胞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显示,与其他各组相比较,2.5μmol/L组BRCA1和BRCA2蛋白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对照组细胞核中BRCA1和BRCA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58±6.90)%和(36.60±3.01)%,均显较低,且显著低于米非司酮各个组(P均<0.05);2.5μmol/L组和25μmol/L组细胞核中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0.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米非司酮在蛋白水平上上调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中BRCA1、BRCA2的表达,但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促蛋白表达模式不同;米非司酮可以促进MCF7细胞中BRCA1、BRCA2蛋白的入核表达。
苏晨赵爱华张瑶楠丁宁郭永王乾兴
关键词:米非司酮乳腺癌BRCA1蛋白
米非司酮抑制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在改良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的基础之上,探讨米非司酮对原代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改良后的"二次消化法"分离培养增殖期人子宫内膜基质和上皮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子宫内膜基质和上皮细胞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比率,计算分离培养的基质和上皮细胞的纯度;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原代分离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基质细胞较上皮细胞生长迅速。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基质细胞波形蛋白阳性率达97%,上皮细胞角蛋白阳性率达90%。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2d或3d后,结果均显示,随着米非司酮浓度增加,基质细胞的细胞抑制率(IR)逐渐升高。米非司酮作用基质细胞2d后,50和100μmol/L组的IR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作用3d后,25、50和100μmol/L组的IR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IR值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米非司酮处理2d和3d对原代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IC50分别为52.85μmol/L和86.46μmol/L。结论改良后的"二次消化法"可获得高纯度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米非司酮对原代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有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
郭永赵爱华苏晨丁宁张瑶楠刘庆王乾兴
关键词:米非司酮人子宫内膜细胞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
调肝培元定坤汤结合温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47例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调肝培元定坤汤结合温针灸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9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治疗组(n=47);对照组接受西药(枸橼酸氯米芬)治疗,治疗组选用调肝培元定坤汤结合温针灸疗法。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及泌乳素(PRL)等激素水平变化,并对两组排卵率、妊娠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E2、LH、FSH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RL治疗后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排卵率和妊娠率分别为89.4%、7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5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培元定坤汤结合温针灸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血清激素水平,提高患者排卵率和妊娠率。
张华军赵爱华刘婷婷张瑜赵春艳姜倩
关键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温针灸血清性激素排卵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