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磊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太原组
  • 4篇二叠统
  • 3篇下二叠统
  • 3篇沉积环境
  • 2篇盆地
  • 2篇沁水盆地
  • 1篇地质
  • 1篇盐岩
  • 1篇岩相
  • 1篇岩相古地理
  • 1篇遗迹
  • 1篇遗迹化石
  • 1篇遗迹组构
  • 1篇中二叠世
  • 1篇中二叠统
  • 1篇山西组
  • 1篇上石炭统
  • 1篇石炭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机构

  • 5篇河南理工大学
  • 4篇河南省生物遗...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5篇胡斌
  • 5篇胡磊
  • 4篇宋慧波
  • 3篇杨连超
  • 2篇张璐
  • 1篇郭瑞睿
  • 1篇刘顺喜
  • 1篇金毅
  • 1篇牛永斌
  • 1篇史来亮

传媒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及沉积环境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对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9层灰岩中的显微观察和描述以及化石组分和岩性特征的分析,将太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15种微相类型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总结出焦作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演化特征.从太原组灰岩段中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该组灰岩段经历了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相带(局限台地相)变为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的远岸浅海相带(开阔台地相),再变到近岸浅海相带,最后变为海湾-潟湖相带的发展过程;显示太原组形成时期最大海侵的层位在L4上部和L8中部,沉积底层处于还原或弱还原环境.
宋慧波张璐牛永斌胡斌胡磊杨连超
关键词:碳酸盐岩太原组
山西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15~#煤层成煤环境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山西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K1段出露良好,其顶部的15#煤层为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田主采煤层之一。通过对K1段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植物化石及煤岩组分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将该段划分为潟湖、障壁岛、潮坪、溢流扇等4种沉积相以及混合坪、泥坪、泥炭坪等3种沉积亚相。结合15#煤层沉积背景及煤岩特征,认为本区15#煤层是在海退导致潮坪暴露形成古土壤之后所产生的低位泥炭沼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结束于之后的一次快速的、更大规模的海侵。在综合研究成煤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区15#煤层属于滨岸潮坪成煤模式。这一成果为今后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该煤层的深层勘探开发及煤层气的生成地质背景提供了基础理论资料。
胡斌杨连超胡磊郭瑞睿
关键词:沁水盆地太原组煤田地质成煤环境
豫西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11
2012年
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常见有Zoophycos,Taenidium,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Gordia,Nereites,Chondrites和Planolites等,部分灰岩层中还发育生物扰动构造。根据遗迹化石的形态、组成、产状、分布特征以及丰度、分异度、生物扰动程度的不同,在研究区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5种遗迹组构,包括类型A--Gordia-Planolites遗迹组构、类型B--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类型C--Zoophycos-Taenidium遗迹组构、类型D--Zoophycos-Speckle burrow强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E--Chondrites-Nereites遗迹组构。其中类型C根据Zoophycos在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又可细分为3种类型,即类型C-1,C-2和C-3。通过分析宿主岩的沉积特征,表明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遗迹组构主要分布于潟湖潮坪和台内浅滩(类型A)、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浅海上部或局限台地(类型B,类型C-1和类型C-2)、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的开阔台地(类型C-3,类型D)和风暴浪基面之下的浅海下部或水动力条件类似的较闭塞的沉积环境中(类型E)。
宋慧波金毅胡磊胡斌
关键词:遗迹组构遗迹化石沉积环境太原组
晋东南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12
2013年
晋东南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遗迹化石发育,已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常见遗迹化石包括Zoophycos,Helminthopsis,Planolites,Nereites,Chondrite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Palaeophycus和Teichichnus等,其中Zoophycos最为发育。依据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产状特征,可建立4个遗迹组合:(1)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2)Planolite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3)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4)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对这些遗迹化石宿主岩石沉积特征的分析表明,太原组灰岩中的遗迹组合分别产生于海湾—潟湖环境(遗迹组合1)、浅海上部(遗迹组合2)、浅海中部(遗迹组合3)和浅海下部(遗迹组合4)。基于遗迹组合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这一成果可为今后该区太原组中煤与煤层气生成的古环境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和基础理论资料。
胡斌胡磊宋慧波杨连超
关键词:沉积环境太原组沁水盆地
河南省中二叠世山西期古地理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河南省中二叠统山西组发育了一套以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为特色的滨海相、三角洲相沉积,是河南省晚古生代的重要含煤地层。基于地层厚度、砂泥比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和沉积组合类型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出4种沉积相:潟湖(海湾)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三角洲相;划分出3种岩相区:三角洲泥岩及砂岩相区,海湾(潟湖)—潮坪粉砂岩及泥岩相区和障壁岛—潮坪—潟湖(海湾)砂岩及泥岩相区。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总体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中部有一水下隆起区;海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退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最大厚度沉积区位于东北部及东部。
胡斌张璐刘顺喜宋慧波史来亮胡磊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沉积相山西组中二叠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