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莹
-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雨生红球藻细胞形态转换和藻落形成差异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基于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培养过程中游动细胞和不动细胞的形态差异与转换,对比研究了两种细胞类型在离心收集与藻落形成效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SCCAP K-0084在BYA培养基中培养4~6 d和9~12 d分别以绿色游动细胞与绿色不动细胞为主;早期游动细胞离心收集需要更高的离心力,但500~1 000 g离心5 min可以在不影响细胞存活率的情况下有效收获所有类型细胞;相比于传统直接涂布法,双层琼脂平板法可有效提高平板藻落形成效率,且游动细胞藻落形成效率比不动细胞藻落形成效率更高。TAP培养基由于藻落形成效率较低并不适合于雨生红球藻平板培养与筛选,自养型培养基虽然具有较好的藻落形成效率但是藻落形成速度较慢,相比而言,BYA培养基藻落形成效率较高且生长速度快,更适合用于雨生红球藻细胞的后期平板培养与筛选过程。
- 程天佑徐晓莹徐晓莹张维陈林张维陈林
- 两种培养基间雨生红球藻细胞生长分化差异及磷的作用被引量:2
- 2016年
- 基于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和不动细胞间Triton X-100敏感性的差异,建立了一种快速监测培养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指标,对比了雨生红球藻在BG11和BBM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生长与分化差异.结果表明,在BBM培养基中培养8 d,雨生红球藻的游动细胞比例始终较高,而在BG11中早期不动孢子囊释放的游动孢子则快速成熟并转变成不动细胞.这主要是由于BBM中游动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或孢子囊两种模式维持了其继续分裂与增殖的能力,而BG11中这些繁殖形式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较低的磷浓度,培养基中适当的高磷含量对保持雨生红球藻培养中期游动细胞的持续繁殖非常关键.
- 徐晓莹程天佑陈林张维刘天中
- 关键词:雨生红球藻繁殖方式孢子囊
- 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将雨生红球藻在含有乙酸钠、酵母提取物和其他无机营养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步骤。通过具有特定成分的培养基培养可获得高达85%以上的游动细胞,细胞密度可达10<Sup>5</S...
- 徐晓莹程天佑张维陈林刘天中
- 文献传递
- 雨生红球藻和小球藻间的原生质体融合与糖异养融合子筛选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增强雨生红球藻的异养生长能力,提高规模化培养效率,本研究基于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雨生红球藻SCCAP K-0084和小球藻SAG211.11a间开展了细胞融合以及糖异养融合子筛选研究,筛选中通过限制性糖异养条件和添加潮霉素分别抑制野生型的雨生红球藻和小球藻的生长,提高筛选效率。结果表明,小球藻SAG211.11a具有极强的异养生长能力,能够利用葡萄糖、果糖、乙酸钠、甘油、苹果酸以及琥珀酸进行异养生长,而雨生红球藻则仅能够利用乙酸盐进行异养生长,此外雨生红球藻SCCAP K-0084还具有极强的潮霉素耐受能力,可以被应用于融合子筛选中。研究中,雨生红球藻和小球藻的原生质体制备效率分别达到72.11%±3.94%和42.07%±3.73%,满足细胞融合需要,融合过程中观察到雨生红球藻和小球藻间的典型融合现象,并且在限制性糖异养筛选下获得了雨生红球藻形态的融合子克隆,融合子的生长速率相比于野生型雨生红球藻有明显的增强,三个融合子在10 d培养后细胞密度分别达到6.7×10~4、8.7×10~4、6.5×10~4个/mL,明显高于野生型的2.45×10~4个/mL,但是相比于小球藻10 d后1.4×10~6个/mL的细胞密度而言,异养生长能力仍然有限,而且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融合子经常会出现表型分化的现象。这一研究证明,通过细胞融合杂交的方式能够使雨生红球藻获得糖异养的生长能力,但是异源基因组间重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 徐晓莹史文凯袁冠华张文蕾张维张维刘天中
- 关键词:雨生红球藻小球藻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子
- 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将雨生红球藻在含有乙酸钠、酵母提取物和其他无机营养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步骤。通过具有特定成分的培养基培养可获得高达85%以上的游动细胞,细胞密度可达10<Sup>5</S...
- 徐晓莹程天佑张维陈林刘天中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