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庆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食管
  • 2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POL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胸苷
  • 1篇胸苷激酶
  • 1篇修复酶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平滑肌
  • 1篇血管平滑肌细...
  • 1篇血管平滑肌细...
  • 1篇血管重塑

机构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太仓市中医医...
  • 1篇江苏盛泽医院

作者

  • 8篇李晓庆
  • 4篇周俊东
  • 4篇虞健
  • 3篇邹士涛
  • 2篇孟星君
  • 2篇祁洁
  • 2篇吴锦昌
  • 2篇孙昊尧
  • 1篇吴芬玉
  • 1篇何慧薇
  • 1篇朱孝中
  • 1篇贾志强
  • 1篇鲁翔
  • 1篇刘标
  • 1篇俞建
  • 1篇李伟
  • 1篇黄菁菁
  • 1篇张冬梅
  • 1篇周鹏
  • 1篇何超

传媒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肿瘤异常蛋白检测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TAP检测系统对正常人群(n=60)及结直肠癌患者(n=50)的TAP阳性率进行比较,并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TAP阳性率(78.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例结直肠癌中TAP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是否肝转移无明显相关性;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以凝聚物面积〉121μm。为阳性标准,TAP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78.00%,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80.91%,ROC曲线下面积为0.95。结论TAP检测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评估肿瘤进展均有一定临床价值。
李晓庆周俊东虞健祁洁
关键词:结直肠癌
DNA聚合酶Iota(Polι)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 :探讨DNA聚合酶Iota(Polι)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olι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析Polι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olι及Nm2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食管鳞癌中Polι与Nm23表达的相关性。向食管癌细胞TE-1和ECA-109转染Polι表达载体,上调细胞中Polι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Polι和Nm23 m 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分析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在食管鳞癌临床组织标本中,Polι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Nm2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481,P<0.05)。上调Polι的表达增强了TE-1和ECA-109细胞的侵袭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抑制了细胞中Nm23 m 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olι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转移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下调Nm23的表达来促进肿瘤转移。
孙昊尧邹士涛周俊东朱孝中刘标孟星君李晓庆虞健吴锦昌
关键词:NM23肿瘤转移食管鳞癌
Pol(t)与肿瘤
2014年
DNA聚合酶iota(Polι)与DNA修复基因Rev1、DNA聚合酶kappa (Polκ)、DNA聚合酶eta(Polη)同为Y家族聚合酶,能通过跨损伤修复对损伤DNA进行修复.但是在所有的DNA聚合酶中,Polι具有最低的保真性,在错误和正确模板的情况下都有很高的错配几率,且能够跨过一些DNA损伤将错配累积起来.最近研究表明Polι在一些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包括人葡萄膜黑色素瘤、乳腺癌、膀胱癌、肺癌和食管癌.异常表达的Polι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修复DNA损伤的功能可能与肿瘤的放化疗抵抗相关.
孙昊尧周俊东孟星君李晓庆虞健吴锦昌
关键词:DNA损伤DNA修复酶类食管肿瘤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心血管疾病是全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来源于中动脉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VSMCs经历了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产生不同的表型促进VSMCs的增殖[1]。VSMCs动态调节表型后增殖的能力促使其在控制血压、血液分布以及维持血管结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生理和病理性血管重塑。VSMCs增殖的调控过程极为复杂,包含多种调控分子和信号途径的共同作用,因此详细了解VSMCs的特征及其增殖过程对研究用于血管治疗的新药物至关重要。本文就VSMCs增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及当前药物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柳丽黄菁菁李晓庆季军周鹏鲁翔何慧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增殖过程血管平滑肌细胞控制血压血管重塑
乳腺癌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血清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IS-1型印迹免疫-增强发光系统分别检测42例初治乳腺癌患者、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TK1水平;分析乳腺癌患者TK1水平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1表达与患者的年龄、ER、PR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临床分期、HER-2水平相关。Ⅲ期乳腺癌患者的TK1含量明显高于Ⅱ期患者,HER-2阳性患者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K-1可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分期判断及预后分析提供重要临床价值。
李晓庆邹士涛何超虞健吴芬玉周俊东
关键词:乳腺癌血清胸苷激酶1
血清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53与异常糖链糖蛋白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与糖链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5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组,49例正常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比较各肿瘤志记物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指标。结果:在乳腺癌组患者中,TAP,CEA,CA153检测敏感度分别为80.00%,8.89%,6.67%;特异度分别为100.00%,97.96%,100.00%,准确度分别为90.42%,55.32%,55.32%。结论:肿瘤TAP检测优于肿瘤标志物CEA和CA153检测,可作为乳腺癌的早期筛查指标。
祁洁邹士涛李晓庆
关键词:癌胚抗原乳腺癌
苏州地区不同年龄女性HP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调查苏州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和亚型分布情况,为宫颈癌防治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对苏州地区20~65岁的女性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分析苏州地区HPV的感染状况。结果:在符合条件的4275名女性中共检出964例HPV阳性者,阳性率为22.55%(964/4275)。其中高危型HPV(HR-HPV)阳性有812例,占HPV感染人群84.23%(812/964)。在检出的23种HPV亚型中,按感染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52、81、16、58、53、51、68、56、42、33、18、66、59、11、43、31、39、6、45、35、82、83、73亚型。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不同,以20~29岁年龄段感染率最高(21.26%)(135/635),其次为40~49岁年龄段(20.27%)(238/1174),HPV感染中以单一感染为主642例(66.60%)(642/964)。结论:HPV感染在苏州地区呈现单一、高危亚型感染为主的特征,该地区HPV感染亚型主要为52、81、16、58、53、51。
李伟王燕华杨如李晓庆俞健曹颖一周扣兰冯霞刘夏敏潘迎春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
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炎性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2023年
目的探讨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炎性衰老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老年AC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2组病人均急诊行PCI,其中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化瑞舒伐他汀20 mg治疗。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病人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钙化积分情况。随访12个月,观察2组病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PCI前,2组VEGF、VCAM-1、PED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EGF、VCAM-1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PEDF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PEDF水平上升(P<0.05)。PCI术后,2组病人斑块大小、厚度,以及IMT、斑块钙化积分均减小,且观察组减小更明显(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69%比20.31%,P<0.05)。结论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PCI术后老年ACS病人可有效降低VEGF和VCAM-1水平,改善PEDF水平,增加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ACS的防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姜磊贾志强俞建李晓庆张冬梅黄菁菁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炎性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