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艳

作品数:28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3篇植物
  • 13篇兰科
  • 9篇兰属
  • 7篇分类学
  • 6篇分类学意义
  • 5篇石豆兰属
  • 4篇新记录种
  • 4篇雨林
  • 4篇数据集
  • 4篇热带季节雨林
  • 4篇季节雨林
  • 4篇记录种
  • 3篇植物新记录
  • 3篇孢子
  • 3篇孢子发生
  • 3篇小孢子
  • 3篇小孢子发生
  • 2篇蝶兰
  • 2篇形态学
  • 2篇雄配子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西南林业大学
  • 9篇西藏农牧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贵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上海辰山植物...
  • 1篇云南西双版纳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8篇罗艳
  • 9篇邢震
  • 7篇李璐
  • 5篇王伟
  • 4篇罗艳
  • 3篇邵士成
  • 3篇邓晓保
  • 3篇沙丽清
  • 2篇张一平
  • 2篇马长乐
  • 2篇宋清海
  • 2篇周文君
  • 2篇邓云
  • 1篇于贵瑞
  • 1篇陈文俐
  • 1篇王焕冲
  • 1篇张雷明
  • 1篇李玉武
  • 1篇向建英
  • 1篇王晓静

传媒

  • 5篇广西植物
  • 4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2篇高原农业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种子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2007年广...

年份

  • 4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珍稀濒危飘带兜兰叶绿体全基因组种内变异研究
2024年
飘带兜兰(Paphiopedilum parishii)分布范围狭窄,仅在中国、缅甸、泰国以及老挝有少量分布。近年来,因生境破坏和人为滥采而导致飘带兜兰野生种群极度缩减。为开发种内多态性的分子标记用于保护生物学研究,该研究对飘带兜兰4个野生个体经测序、组装、注释获得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与已公布的飘带兜兰2个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飘带兜兰叶绿体基因组的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飘带兜兰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环状四分体结构,基因组长度为154 403~154 809 bp,共编码129个基因,包括7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9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以及4个假基因。(2)在飘带兜兰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103~107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位点,其中21个SSR位点具有多态性。此外,在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中还检测到60个长序列重复,包括17~21个正向重复、18~29个反向重复、9~16个回文重复、4~9个互补重复。(3)通过比较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共发现70处变异,包括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60个插入缺失(InDels)。其中,有3个SNP位点发生了非同义替换,导致编码功能基因的氨基酸发生改变;19个插入缺失多态性较高,具有开发为分子标记的潜力。(4)通过计算核苷酸多样性值(Pi)共发现8个有变异的区域,Pi值为0~0.006 32,其中变异度较大的是rps3-rpl22、trnL-UAC-rpl32、rpoB-trnC-GCA以及ycf4,这些高变区可开发为分子标记用于评估飘带兜兰遗传多样性。(5)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飘带兜兰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聚在一起,与长瓣兜兰互为姐妹群。综上表明,飘带兜兰叶绿体基因组的SSRs、长序列重复、SNPs、InDels以及核苷酸序列呈现了足够的种内多样性,可开发成分子标记用于该种的系统演化及保护生物学研�
高鑫祯唐露汪雨邵士成罗艳
关键词:微卫星
两种珍稀白蝶兰属(兰科)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2024年
为理解珍稀濒危兰科植物龙头兰(Pecteilis susannae)和景洪白蝶兰(P.hawkesiana)的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开发用于物种鉴定、保护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进行浅层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拼接、组装和注释,并与其他近缘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54 407 bp和153 891 bp,由一对26 550 bp和26 523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84 204 bp和83 756 bp的大单拷贝区(LSC)、17 103 bp和17 089 bp的小单拷贝区(SSC)组成;均注释了111个唯一基因,包括7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2)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94个和92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3)二者之间存在70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和152个插入缺失(InDels)位点,其中cpInDel 067等可以区分2个物种。(4)观察到1个差异较大的基因(accD)和9个高变区(rps19-psbA、matK-trnQ-UUG、psbM-psbD、trnT-UGU-ndhJ、accD-psaI、ycf4-cemA、clpP-psbB、ndhF-trnL-UAG、rps15-ycf1)。(5)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龙头兰、景洪白蝶兰和鹅毛玉凤花(Habenaria dentat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白蝶兰属2种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中获得的SSR位点、InDels和高变区序列可为物种鉴定、开发利用及其资源保护提供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汪雨唐露邵士成马长乐李健罗艳
关键词: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鹤顶兰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
2023年
采用原地共生萌发技术获得了鹤顶兰的原球茎,从中分离和筛选出了一株适合的共生菌——胶膜菌(HDL-2)。为验证分离菌株对鹤顶兰种子萌发的有效性,将HDL-2菌株与鹤顶兰种子在燕麦培养基上进行共生萌发试验。经过大约110 d的培养,HDL-2菌株可明显促进鹤顶兰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并最终分化成幼苗,平均萌发率为(86.69±3.19)%,与无菌萌发相比有较高的萌发效率。表明分离得到的胶膜菌能促进鹤顶兰的种子萌发和原球茎发育。鹤顶兰种子实现共生萌发对于鹤顶兰资源的种质保育、人工栽培和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汪雨高鑫祯邵士成王晓静罗艳马长乐
关键词:鹤顶兰种子共生萌发
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的胚胎学特征
2024年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裂且花距不明显,合蕊柱圆柱形,花药帽紫色具黄条纹,花粉团一对且由粘盘及粘盘柄连接。(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花药室,每个花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偏离中轴的不育隔膜组织,发育为一对不等大的次生小孢子囊;花药成熟时,因不育隔膜组织降解而形成2个深裂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6层,为“多层型”花药壁,包括表皮、2~3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花药成熟时,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花药室在远轴端开裂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经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保持在四分体内,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排列紧密,形成坚固的花粉团;在花药发育过程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该研究结果为火焰兰属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资料。
王乐骋陶凯锋朱永张锦罗艳李璐
关键词:形态学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
噻苯隆(Thidiazuron)处理促进能源植物小桐子雌蕊发育并逆转雄蕊败育
小桐子(Jatropha cucas)是大戟科多年生的木本植物,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生物燃油植物.小桐子雌雄同株异花,雌花数量是影响小桐子种子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激素处理调控小桐子花的性别,从而增加雌花的数量...
潘帮珍罗艳宋亮陈茂盛李家龙徐增富
关键词:能源植物TDZ雌蕊发育
西藏兰科石豆兰属植物分布新记录被引量:3
2022年
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发现了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ars)分布新记录7种,分别为赤唇石豆兰(B.affine Lindl.)、短齿石豆兰〔B.griffithii(Lindl.)Rchb.f.〕、角萼卷瓣兰〔B.helenae(Kuntze)J.J.Smith〕、卷苞石豆兰(B.khasyanum Griff.)、齿瓣石豆兰(B.levinei Schltr.)、怒江石豆兰(B.nujiangense X.H.Jin et W.T.Jin)和若氏卷瓣兰〔B.rolfei(Kuntze)Seidenf.〕。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植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李孟凯庞深深王伟罗艳邢震
关键词:兰科石豆兰属新记录种地理分布
西藏石豆兰属(兰科)植物新记录
2024年
石豆兰属是兰科植物中第一大属,也是兰科中分化较快的类群。本研究报道了在中国西藏发现的石豆兰属植物5个省级新记录种,分别为戟唇石豆兰(Bulbophyllum depressum King&Pantling)、圆叶石豆兰(B.drymoglossum Maxim.)、凌氏石豆兰(B.lingii M.Z.Huang,G.S.Yang&J.M.Yin)、勐仑石豆兰(B.menglunense Z.H.Tsi&Y.Z.Ma)、少花石豆兰(B.secundum Hook.f)。其中戟唇石豆兰与勐仑石豆兰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花葶极短,唇瓣戟形;圆叶石豆兰为该属比较奇特的种,植株小,不具假鳞茎;凌氏石豆兰与五脉石豆兰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假鳞茎球形,唇瓣圆柱状;勐仑石豆兰近似于戟唇石豆兰,但前者花葶长于假鳞茎,唇瓣狭状披针形;少花石豆兰植株与小花石豆兰近似,区别在于前者的中萼片边缘具睫毛,侧萼片边缘全缘,唇瓣披针形。此次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西藏石豆兰属植物本底资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西藏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
李孟凯邓建平庞深深陈学达王伟罗艳罗艳
关键词:石豆兰属兰科地理分布
西藏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和分布数据集被引量:1
2023年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我国陆地面积第二大的省级行政区,这里有世界最大和最高的高原,也有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热带雨林,该地区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植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西藏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著作主要有成书于1983–1987年间的《西藏植物志》(1–5卷),该书主要基于对青藏高原科考队的阶段性总结,但是对于藏南地区植物的收录很不全面。本研究主要依据植物志、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并结合标本数据,辅以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以及作者的野外调查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多样性名录以及县市级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的每一条记录即为一个分类群在具体某个县市级的分布,包括类别、生存状态、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中文名、种拉丁名、命名人、县市级分布、文献凭证、文献备注、标本凭证、图片凭证等。截至2023年8月,本数据集收录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50,525条分布记录,完成了西藏维管植物编目。西藏维管植物名录包含维管植物252科2,049属11,853种(含种下等级),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7属50种,蕨类植物31科110属699种,裸子植物6科19属84种,被子植物213科1,913属11,020种。种数最多的前10个科依次是菊科、兰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杜鹃花科、毛茛科、唇形科、报春花科和伞形科。另外,本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分布存疑或排除的物种名单,共121科454属900种,供后续进一步研究。本文数据将为《西藏植物志》第二版的编撰提供基础本底资料和系统框架,并将为西藏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以及植物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陈又生宋柱秋卫然卫然罗艳罗艳高连明陈文俐张卓欣杨福生高连明王焕冲郝加琛孟世勇向春雷王焕冲于胜祥孟世勇何理郭信强王文广于胜祥高乞张树仁曾佑派白琳金梓超钟星杰张步云杜思怡
关键词:维管植物编目植物多样性数据集
兰科新种巾唇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被引量:7
2020年
巾唇兰属是我国新记录属,近十余年来先后在我国南方发现了两种,包括在云南发现的新种——巾唇兰(Pennilabium yunnanense)。利用解剖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巾唇兰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和花粉团发育的胚胎学特征,结果如下。成熟花的合蕊柱短,无蕊柱足;花粉块由2个球形花粉团、粘盘和粘盘柄组成。在花药发育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并列药室;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每个小孢子囊在两个药室相邻的内花药壁处分化出一段不贯穿药室的不育隔膜组织。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该隔膜组织逐渐被吸收降解,到花粉成熟时形成2个开口朝内的孔裂花粉团。发育成熟的花药壁共有4层,发育类型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单核、腺质型。在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阶段,表皮细胞变窄出现了降解,中层和绒毡层细胞也逐渐被吸收和降解;花药成熟时,花药壁仅剩下残缺的表皮和纤维状加厚明显的药室内壁。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四分体,其排列方式主要为正四面体形和左右对称,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本文从形态发育角度澄清了巾唇兰花粉团特征的描述,讨论了其花粉团发育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为兰科花药发育多样性提供了新资料。
李璐张锦李楚然王艳萍谭庆琴罗艳
关键词: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兰科
传统傣药竹叶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该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描述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1)成熟花药有两个药室,每个药室有4个一簇金色的花粉团,被白色花药帽;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一对并列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的小孢子囊在极面观方向分化出两条十字交叉的纵向不育隔膜组织,将其沿花药室纵轴方向深切为4个不等大的棒状次生孢子囊,最后发育为4个花粉团。(2)花药成熟时,靠花药开裂处的隔膜组织比近药隔膜组织的降解速度快且彻底,因此每个药室内的4个花粉团在花药开裂处粘合成一簇。(3)发育完好的花药壁共有6~7层,由外到内为表皮、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双核绒毡层,符合多层型花药壁的发育模式;花药成熟时,表皮退化,纤维性加厚发生在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彻底降解。(4)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十字交叉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胼胝质内完成了雄配子体发育,形成了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或松散或紧密排列,构成了粉质花粉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证实、补充并分析了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特征,为该属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谭庆琴李璐张锦王云强罗艳李青青
关键词:竹叶兰小孢子发生分类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