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震后
  • 1篇地震后
  • 1篇灾害
  • 1篇诊病
  • 1篇门诊病例
  • 1篇疾病
  • 1篇疾病谱
  • 1篇疾病谱分析
  • 1篇健康
  • 1篇健康教育
  • 1篇健康知识
  • 1篇病谱分析
  • 1篇12

机构

  • 2篇四川省疾病预...

作者

  • 2篇毛素玲
  • 2篇杨长晓
  • 2篇刘波
  • 2篇强承义
  • 1篇陈东平
  • 1篇刘兆炜
  • 1篇吕强
  • 1篇吴子松
  • 1篇刘常华
  • 1篇孙涛
  • 1篇张灵麟
  • 1篇康均行

传媒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5·12”地震后汶川县居民健康教育状况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地震后居民卫生行为情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方法2008-07-09/11,采用分层定群抽样方法,抽取汶川县七盘沟社区(城市集中安置)、威州镇铁邑村(农村分散安置)、绵池镇(农村集中安置)3个点,各点选取30户,每户抽取家庭主要成员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民对喝不干净水会传播疾病,饮水传播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苍蝇传播痢疾、深部外伤应该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主要卫生知识知晓率均在80%以上;居民获得健康教育知识中电视、宣传资料、防疫队员讲解、广播的方式,分别是47.8%、43.3%、37.8%和35.6%,城区获得方式更多样;46.5%的被调查者在有卫生需求时首先想到从防疫队伍处获得帮助;95.2%的被调查者对饮水进行了消毒,使用煮沸消毒的占76.7%;从不喝生水的行为从地震前的41.6%上升到地震2周内的80.5%,到地震后2月的88.5%,经常喝生水的行为从地震前的27%下降到地震后的2.3%;完全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的从地震前的34.1%上升到调查时的45.5%,经常不洗手的从27%下降到2.3%。结论汶川县地震后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居民的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健康行为与地震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并维持到灾后2个月,行为基本形成。防疫队员讲解与帮助是健康促进的很好手段。
毛素玲康均行强承义刘波吴子松杨长晓吕强张灵麟刘兆炜
关键词:地震健康知识
“5·12”震后汶川县人民医院门诊病例疾病谱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为了解地震造成对灾区居民健康问题及严重程度。方法采取定群抽样方式,抽取汶川县人民医院5月14日至7月8日的所有门诊就诊患者,按WHO灾难医学疾病分类方法对病例进行分类,动态比较各类疾病发生情况。结果地震造成外伤、腹泻及肠炎发生增高,呼吸系统、皮炎的发生等均在第2周上升,第3周达到高峰后持续下降。结论震后早期外伤、肠炎/腹泻是门诊病例的主要病种,其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为主要病种的结果与其他报道相同;皮疹病占门诊病例的第2位;传染病例构成低。主要病种均呈现出第四周下降的现象与防疫工作早期介入有关。
刘波毛素玲吴子松刘常华陈东平孙涛强承义杨长晓
关键词:地震灾害门诊病例疾病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