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2017-2020年某肿瘤医院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流感染肿瘤患者的临床分离菌株,体外药敏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K-B纸片扩散法,依据202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文件进行结果判断。结果2017-2019年共收集血培养阳性菌株638株,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为447株(70.06%)和191株(29.94%),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分离出248株(38.87%),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3株(13.01%)和肺炎克雷伯菌71株(11.13%)。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4.46%、84.61%和76.4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5.00%,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呈现上升趋势,该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69.76%和33.8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12.5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35.71%。结论 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菌中多药耐药菌占比较高,尤其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肠杆菌目细菌。应加强耐药菌株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定期对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
- 张树敬陈祝俊张菁喻靓张燕卢仁泉郭林庄亦晖
- 关键词:血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病原菌肿瘤患者
- 恶性肿瘤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LSI2014年版标准进行结果判断。结果血培养分离菌498株,革兰阳性菌占42.0%,革兰阴性菌占58.0%,未检出真菌;病原菌前5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叮恶唑耐药率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克雷白杆菌属检出率分别为70.7%和22.8%。大肠埃希菌和克雷白杆菌属对大多数抗菌药的耐药率以重症监护室最高,其次是肿瘤外科。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低,对其他受试药物耐药率较高,并显著高于粪肠球菌,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结论肿瘤患者血培养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常见,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重症监护室中分离菌不动杆菌属比例相对较高,临床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张树敬张菁凌云蔡黎霞王袁张燕
- 关键词:抗菌药物血培养耐药性
- MR-1S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与保存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 2012年
- 目的通过人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hMR-1S)基因重组表达获得MR-1S-His融合蛋白,纯化后制备抗MR-1S抗血清;同时确定该蛋白保存的稳定体系,为研究MR-1S蛋白理化性质及其功能提供关键的原料。方法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1a(+),构建pET21a-MR-1S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MR-1S-His融合蛋白表达,亲和纯化后Western blot鉴定;进一步用该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MR-1S的多克隆抗体。同时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4种不同的稳定体系中保存后蛋白活性测定进行比较,确定最合适的稳定保存体系及条件。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1a-MR-1S,并在BL21中进行可溶性表达,经Western blot鉴定确认;免疫新西兰兔获得了抗MR-1S抗血清;确定了合适的稳定体系及保存条件。结论在非变性条件下实现了可溶性MR-1S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稳定保存,进一步制备的抗MR-1S抗血清为研究MR-1S的性质及功能奠定了基础。
- 卢仁泉张菁高翔郭林
- 关键词:分子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