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海琴

作品数:14 被引量:226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旅游
  • 6篇碳排放
  • 5篇旅游业
  • 4篇影响因素
  • 4篇中国旅游
  • 4篇中国旅游业
  • 3篇碳排放效率
  • 3篇长江
  • 2篇社会网络分析
  • 2篇生产率
  • 2篇网络
  • 2篇网络结构
  • 2篇旅游发展
  • 2篇旅游资源
  • 2篇经济带
  • 2篇空间网络结构
  • 2篇长江经济
  • 2篇长江经济带
  • 2篇城镇化
  • 2篇碳生产率

机构

  • 14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财政经济...

作者

  • 14篇邵海琴
  • 8篇王凯
  • 7篇周婷婷
  • 6篇王兆峰
  • 2篇邓楚雄
  • 2篇刘浩龙
  • 1篇李竹
  • 1篇蒋莉

传媒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旅游研究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清远职业技术...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特征被引量:45
2018年
科学测度与分析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对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SBM模型测算2000~2015年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其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高西低是发展常态,且目前多数省区仍处于非效率水平;核密度曲线显示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处于增长态势,随着时间推进呈现由"单峰"到"三峰"再到"双峰"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最后,构建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各省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一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不仅受本省自身特点的影响,还与其邻近省区的发展情况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各省旅游业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显著促进本省及邻近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旅游业产权结构对本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邻近省的影响不明显;旅游业经济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邻近省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产生负外部性;受教育程度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不显著。
王凯邵海琴周婷婷刘浩龙
关键词:SBM模型
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1995-2014年中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碳生产率,运用泰尔指数衡量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4年,中国及其三大地带旅游业碳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旅游业碳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且以东部地区整体水平为最高;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源自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城市化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部门碳排放结构以及游客规模等4个变量均影响旅游业碳生产率变动,且影响程度间具有明显区域差异。
周婷婷邵海琴王凯
关键词:旅游业碳生产率泰尔指数
湖南雪峰山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2年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大背景下,准确掌握区域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旅游资源要素空间配置,完善旅游地域空间单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联系率、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剖析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雪峰山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具有明显的局部集聚特征,整体上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②雪峰山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邵阳市区为核心的核心密集区,以怀化市区、冷水江市、涟源市、益阳市区等县市为核心的次级密集区,同时在新宁县、武冈市、洞口县、绥宁县等县市的周围形成了初步的核心分布带,呈现出“一核、多点、三带”的空间分布特征。③雪峰山地区康养旅游资源总体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模式,但具体到各县市来看,呈现出以均匀分布为主、集聚分布为辅的空间分布模式。④从自然因素层面来看,雪峰山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趋向于分布在海拔低、地形起伏度小、气候舒适、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地区;从社会经济因素层面来看,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地区人口规模、医疗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条件密切相关。
邵海琴王兆峰
关键词:影响因素
中国旅游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以跨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31省市旅游业效率,并综合利用探测性空间分析、GWR模型等方法剖析了中国跨期旅游业效率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效率呈逐渐提升态势,研究期内效率达到最佳前沿面的省份较少.同时,省域间旅游业效率存在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特征,空间高值聚集现象明显且呈逐步强化态势;研究期内各年份关键影响因子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且其作用程度与作用方向在省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三个年份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最为显著的区域为西北、西南地区,其中,2005年旅游产业集聚对两大区域旅游业效率的正向推动作用最强,而2010年产业结构对两大区域旅游业效率的反向抑制作用最强.
蒋莉邵海琴王凯
关键词:DEA模型影响因素
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1995—2014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自下而上"法核算1995—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旅游业碳生产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衡量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4年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其年均增长率为2.07%,旅游业碳生产率具体数值由1995年的1.120 1万元/t增长至2014年的1.653 0万元/t;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但区域绝对差异和区域相对差异均逐步缩小;旅游业碳生产率空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旅游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空间自相关性,以及局部的不连续性;旅游业高碳生产率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主要代表;旅游业低碳生产率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新疆、青海和陕西为主要代表;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整体水平较低,多数省区位于旅游业低碳生产率行列,研究期内旅游业低碳生产率的区域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中部转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针对性建议:政府应制定低碳旅游相关的系列标准规范、行动方案以及保障性政策等,同时应加大对先进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的引进与推广;各省区应秉持低碳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目的地开发与管理之中;旅游企业应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研发低碳旅游系列产品与服务;加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引导旅游者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景区和低碳出行方式,自觉抵制高碳排旅游活动。
王凯周婷婷邵海琴邓楚雄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被引量:32
2021年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分别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马尔科夫链揭示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发展水平仍较低,2017年分别为0.885和0.493,提升空间较大。不同区域两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面临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2)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其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且变化态势相对平缓,年均增长率仅为1.28%,中、上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29%和4.48%。(3)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区位差异明显,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梯度递减的规律,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中、上游省区耦合协调类型空间演变较大,下游省区较稳定。(4)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的稳定性,且其动态演进是一个相对持续、渐进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邵海琴吴卫王兆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马尔科夫链长江经济带
基于EKC框架的旅游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被引量:21
2018年
基于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利用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旅游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经济增长、贸易开放程度、失业率、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1)传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倒"U"型EKC假说成立,受教育程度(-0.061)、失业率(-0.062)和贸易开放程度(-0.170)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人均CO_2排放量,其中,贸易开放程度的减排作用最为明显;城市化水平(2.113)的提高会增加人均CO_2排放量。(2)旅游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旅游接待人次与人均CO_2排放量拟合曲线呈正"U"型,而人均旅游消费与人均CO_2排放量则呈现典型的倒"U"型曲线良性发展状态。(3)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使得EKC向下方移动,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得到减轻,且高旅游专业化区域旅游接待人次与人均CO_2排放量之间关系的转折点相对较高,而其人均旅游消费与人均CO_2排放量之间关系的转折点则相对较低。
王凯邵海琴周婷婷邓楚雄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旅游发展碳排放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关系被引量:6
2022年
厘清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采用温室气体清单法、碳吸收清查法、碳平衡指标法和多元城镇化测量法分别测算1999—2018年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指标,利用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分别分析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互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碳排放不断增多,碳吸收不断减少,碳平衡能力呈上升、下降、先减后增和先增后减四种趋势,碳排放呈“东多西少”分布,碳吸收与碳平衡能力分别呈“西多东少”和“西强东弱”分布。(2)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生态城镇化和城镇化综合指标不断提升,其中空间城镇化大致呈“西高东低”分布,其余则呈“东高西低”分布。(3)除空间城镇化外,中国整体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的关系均为反馈型,而各省域增长保护型数量最多,中立型数量最少。
李竹王兆峰吴卫邵海琴
关键词:城镇化省域差异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9
2017年
采用"自下而上"的CO_2排放计算方法,对1995—2014年中国各区域旅游业CO_2排放量进行测算,从动态视角分析各区域旅游业CO_2排放总量及旅游接待人次、人均旅游收入、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和旅游交通CO_2排放占比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特征,并基于STIRPAT模型对旅游业CO_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旅游业CO_2排放总量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不同区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人均旅游收入对中国旅游业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156变化到0.287,旅游交通CO_2排放占比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大,其CO_2排放占比每提高1%,东部地区旅游业CO_2排放总量将提高0.239%,而中部地区仅提高0.013%;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研究期内,分析结果不支持倒"U"型环境Kuznets曲线的观点.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调控对策.
王凯邵海琴周婷婷刘浩龙
关键词: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8
2022年
准确把握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探究其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强度日趋紧密,已形成较稳定的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但其网络密度仅为0.377,网络关系较为疏松,同时网络等级度为0.589,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武汉、长沙、南昌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显著;而孝感、上饶、吉安、抚州等偏远地区在网络中则处于绝对边缘位置,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微弱。(3)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主要以板块间的传导与溢出效应为主,板块内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少。其中,武汉、南昌、宜昌等5城市属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起“引领”作用;孝感、黄石、黄冈等7城市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鹰潭、萍乡、新余等6城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九江、咸宁、岳阳等10城市则属于“净溢出板块”。(4)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对人居环境的空间关联强度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城市人口总数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对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差异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其响应机制和响应效果仍有待完善和增强。
邵海琴王兆峰
关键词:人居环境空间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