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娜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愈合
  • 4篇创面
  • 2篇皮肤
  • 2篇皮肤创伤
  • 2篇皮肤创伤愈合
  • 2篇基因
  • 2篇放创复合伤
  • 2篇复合伤
  • 2篇创面愈合
  • 2篇创伤
  • 2篇创伤愈合
  • 1篇电离辐射
  • 1篇血红素加氧酶
  • 1篇血红素加氧酶...
  • 1篇抑癌
  • 1篇抑癌基因
  • 1篇造血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 1篇乳腺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龙爽
  • 7篇王涛
  • 7篇赵娜
  • 4篇粟永萍
  • 3篇冉新泽
  • 2篇王军平
  • 1篇王双
  • 1篇任泂
  • 1篇明佳
  • 1篇谭雨龙
  • 1篇刘登群

传媒

  • 2篇中华损伤与修...
  • 2篇陆军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消化肿瘤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皮肤创伤愈合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皮肤创伤愈合涉及到复杂的细胞、分子网络调控,愈合障碍导致的慢性难愈创面和增生性瘢痕是棘手的医学难题。转录组学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特定时空细胞中全部基因转录本种类、结构和功能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皮肤创伤愈合不同阶段、不同结局的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就转录组学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应用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涛赵娜龙爽汪国建冉新泽粟永萍
关键词:皮肤伤口愈合转录组转录组学
自噬在小鼠皮肤创面修复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自噬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GFP-LC3转基因小鼠制备皮肤后背部创面,在致伤后0、3、7、14 d取皮肤创面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进行GFP免疫荧光染色标记自噬点,观察自噬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采用GFP抗体与α-SMA、F4/80抗体进行荧光双标,明确肉芽间质中发生自噬的主要细胞类型。而后将GFP-LC3小鼠分为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组与对照组,伤后连续10 d腹腔注射3-MA(10 mg/kg),动态观察创面大体愈合情况,在0、7、10 d取创面皮肤,组织学固定染色,评价自噬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同时采用定量PCR(qRT-PCR)检测α-SMA、TGF-β1、PAI-1、Ⅰ型和Ⅲ型胶原等分子的mRNA表达,评价自噬对创面修复过程中胶原与胞外基质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创面愈合过程中自噬水平先增强后逐渐回落,在增殖期(7 d)的自噬水平最高;肉芽角质细胞自噬强于间质细胞,肉芽间质中发生自噬的细胞主要为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3-MA处理组在伤后7 d与10 d创面肉芽的面积、宽度与表皮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处理组7 d表皮基底细胞增殖活力增强(P <0. 05);两组α-SMA、胶原、TGF-β1与PAI-1等分子的mR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期存在高自噬水平,但抑制小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自噬水平对创面愈合未见显著影响。
赵娜刘登群汪国建龙爽万会敏粟永萍王涛
关键词:皮肤自噬肌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
柳氮磺吡啶拮抗电离辐射对乳腺癌转移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
2022年
目的 评价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对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IR)诱导离体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迁移、侵袭等转移相关表型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为治疗措施对在体局部IR促进乳腺癌肺转移的拮抗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两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4T1)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剂量(2、4、6、8、10 Gy)X射线照射后观察细胞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Vimentin、Snail等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变化。选取4 Gy X射线照射细胞,评价SSZ(0.5 mmol/L)对IR后细胞EMT、迁移、侵袭等转移相关表型的影响,并检测MMP2/9和xCT等蛋白的表达。在BALB/c雌鼠建立4T1细胞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实验分4组:Con组、SSZ组、IR组和IR+SSZ组。IR采用局部X射线(4 Gy)照射;SSZ采用腹腔给药8 mg/只,2次/d;IR+SSZ组采用局部X射线(4 Gy)照射后,以腹腔给药SSZ 8 mg/只,2次/d。荷瘤30 d后取材,计算原位瘤大小和肺转移结节数目,HE染色观察原位瘤和肺转移灶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在IR后出现明显的EMT形态改变,Vimentin、Snail等EMT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呈一定剂量相关性。SSZ能够抑制IR诱导的乳腺癌细胞EMT形态和标志蛋白改变,抑制IR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的表型(P<0.05),下调IR诱导的MMP2/9、xCT等蛋白增强表达。在体动物模型与离体细胞结果相对应,IR可以显著抑制原位瘤生长,与Con组比较,IR组[(1.24±0.32)cm^(3)]和IR+SSZ组[(0.83±0.54)cm^(3)]的小鼠原位瘤平均体积显著降低(P<0.05),且IR+SSZ组较IR组降低更显著(P<0.05);IR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9.00±8.31)个],较Con组[(8.67±7.88)个]显著增多(P<0.05),IR+SSZ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6.10±7.78)个]较IR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纯SSZ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4.30±5.39)个]与Co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结果显示,IR组肺转移灶数量增多,面积增加,边界欠清,有明显弥散
贺戈汪国建赵娜龙爽王涛明佳
关键词:乳腺癌电离辐射上皮-间质转化柳氮磺吡啶
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在食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9年
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7(SPINK7),又名食管癌相关基因2 (ECRG2),是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研究显示其在食管癌组织存在表达失调,同时其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食管癌的易感性关系密切。机制分析表明SPINK7可通过分泌至胞外和留在细胞内两种不同的机制发挥抑癌作用。新近研究表明其表达失调与嗜酸性食管炎的发生有关。本文就SPINK7在食管癌、嗜酸性食管炎等食管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该分子后续值得研究的问题。
赵娜汪国建龙爽粟永萍王涛
关键词:ECRG2抑癌基因食管癌
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对重度放创复合伤小鼠损伤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重度放创复合伤(R-W-CI)小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HHE)不同时间对小鼠存活率、造血损伤恢复、创面愈合及其病理学的影响。方法HHE模拟实验舱参数设定为温度(36±0.5)℃,相对湿度(70±5)%,通过肛温测评小鼠HHE暴露的效果。采用60 Coγ射线6.0 Gy全身照射,建立小鼠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模型;照射后1.0 h内用刀片制成体表面积2.0%皮肤创伤模型。两种模型小鼠均于致伤前1.0 h放入模拟舱,转运与照射均由便携式高温高湿模拟舱维持HHE,致伤完毕后置于高温高湿模拟舱1.0 h和7.0 h后取出按常规条件饲养。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放射损伤组(R组)、放射损伤HHE暴露1.0 h组(R+HHE 1.0 h组)、放射损伤HHE暴露7.0 h组(R+HHE 7.0 h组)。观察不同HHE暴露时间(1.0 h和7.0 h)对损伤后小鼠肛温、存活率、体重及外周血变化的影响。重度放创复合伤小鼠于伤后给予常规补液、创面包扎或左氧氟沙星(LEV)抗菌治疗,分为7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放创复合伤组(R-W-CI组)、放创复合伤左氧氟沙星治疗组(R-W-CI+LEV组)、放创复合伤HHE暴露1.0 h组(R-W-CI+HHE 1.0 h组)、放创复合伤HHE暴露7.0 h组(R-W-CI+HHE 7.0 h组)、放创复合伤HHE暴露1.0 h左氧氟沙星治疗组(R-W-CI+HHE 1.0 h+LEV组)、放创复合伤HHE暴露7.0 h左氧氟沙星治疗组(R-W-CI+HHE 7.0 h+LEV组)。观察不同HHE暴露时间小鼠存活率、体重、外周血、创面愈合以及病理学指标变化。结果模拟实验舱设定HHE条件对小鼠的体温能够产生显著影响,达到HHE效果。HHE不同暴露时间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的体重恢复有不同影响,但对存活率无影响。在无左氧氟沙星抗菌治疗时,R-W-CI+HHE 1.0 h组小鼠存活率(40%)显著优于R-W-CI组(20%)(χ^(2)=5.496,P=0.019),但与R-W-CI+HHE 7.0组(30%)无显著差异。左氧氟沙星抗菌治疗能显著提高R-W-CI+LEV组与R-W-CI+HHE 1.0+LEV组小鼠存活�
汪国建谭雨龙龙爽吕晓凡赵娜冉新泽王军平王涛
关键词:高温高湿环境放创复合伤造血创面愈合
微小RNA miR-21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微小RNA是一类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内源性转录后调控分子,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皮肤创伤修复涉及复杂的细胞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网络。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 RNA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发挥调控作用,引人关注。miR-21作为重要的癌基因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miRNAs分子之一,其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miR-21参与了细胞增殖与迁移、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等重要修复相关事件的调控。因此,阐明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厘清miR-21表达失调在修复不足和修复过度中的功能,将深化我们对于皮肤创伤愈合基本理论的认识,并为促进创面愈合与防治修复不足和过度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和增生性瘢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
龙爽赵娜任泂粟永萍王涛
关键词:微小RNAMIR-21皮肤创伤愈合慢性难愈性创面增生性瘢痕
创面siRNA敲降HO-1改善小鼠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2024年
目的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放创复合伤(radiation-wound combined injury,R-W-CI)创面修复中的表达情况,评价通过siRNA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皮肤创伤组(W组,n=18)和合并全身辐射(6 Gy)损伤的皮肤创伤组(R-W-CI组,n=18),建立单纯皮肤创伤与放创复合伤的小鼠模型。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拍照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并通过Image J量化分析残留面积;取材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动态检测外周血象评估造血系统损伤情况。通过创面组织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创面HO-1表达水平及变化情况。将2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iRNA敲降HO-1组(si-HO-1组,n=13)和siRNA阴性对照组(si-NC组,n=13)。放创复合伤致伤后,si-HO-1组在每个创面涂抹负载si-HO-1(5μmol/L)的F127凝胶60μL,si-NC组创面涂抹等量负载阴性对照si-NC的F127凝胶。通过创面组织Western blot检测HO-1的敲降情况,观察创面面积变化,对伤后第3天样本进行定量PCR检测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组织切片进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对第9天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评估;综合评价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结果与W组相比,创面残留面积的半定量分析表明R-W-CI组愈合在伤后第7、10天显著延迟(P<0.01);第7天的HE病理显示R-W-CI组再上皮化延缓,肉芽组织生长不良;同时R-W-CI组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显示在损伤后早期即显著下降(P<0.05)。检测发现,R-W-CI组创面HO-1蛋白在伤后第3、7天表达略高于W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10天显著升高(P<0.05),同时伴有全长与截短形式的分布改变;定量PCR显示R-W-CI组在伤后第7天、10天的创面组织HO-1的表达显著高于W组(P<0.05)。放创复合伤创面siRNA干预实验显示:与si-NC组比较,si-HO-1组能有�
吕晓凡汪国建赵娜龙爽王双冉新泽王军平王涛
关键词: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血红素加氧酶1小干扰R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