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兰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儿童
  • 4篇社会
  • 4篇民族志
  • 2篇幼儿
  • 2篇社会学
  • 2篇童年
  • 2篇童年社会学
  • 2篇儿童参与
  • 2篇儿童同伴
  • 1篇性别分化
  • 1篇学前儿童
  • 1篇游戏
  • 1篇幼儿入园
  • 1篇幼儿园课程
  • 1篇幼儿园课程评...
  • 1篇再构
  • 1篇制度规约
  • 1篇入园
  • 1篇入园适应
  • 1篇社会化

机构

  • 9篇宁波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加拿大卡尔顿...

作者

  • 9篇林兰
  • 1篇边霞
  • 1篇王友缘
  • 1篇陈小蓓

传媒

  • 4篇学前教育研究
  • 2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早期教育(幼...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从书斋到田野:儿童文化研究路径的转变及意义探寻被引量:4
2018年
近30年,国内的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已有的研究凸显出"成人主导"的权力关系。研究中存在方法偏重理论思辨,内容着重探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路径过于依赖成人理论辨析的"书斋"式研究。对比之下,欧美国家近年来进行的儿童文化研究已经走出"书斋"的局限,深入"田野"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探寻儿童群体对文化生产的独特贡献。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儿童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将会拓宽这一研究领域的视野,关注儿童文化研究中的"儿童参与"问题,并重新审视儿童群体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
林兰边霞
关键词:儿童文化民族志儿童参与
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被引量:19
2017年
儿童的"后台生活"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以儿童为主体开展的各种隐蔽活动,是儿童在成人相对忽视的时空下通过同伴交往积极开展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本研究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积极的角色塑造,以"局内人"的身份深入儿童群体收集田野资料,深描儿童的"后台生活"世界,结果发现儿童"自我"的成长是其"后台生活"生成的起点;"玩"是儿童"后台生活"生成的根本动力;同伴交往是儿童"后台生活"生成的土壤。儿童"后台生活"的存在颠覆了传统"童年研究"对儿童形象的预设,儿童不再是等待被社会改造和教化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文化创造与社会改造的行动者。
林兰
关键词:儿童生活民族志研究
为“缄默的群体”发声:儿童同伴文化研究的源起、价值与未来
2023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同伴文化研究在理论建构和田野实践上为儿童及童年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认识论上来看,儿童同伴文化研究将儿童看作一个有着权利、身份和人格品质的普遍类别。作为一个固定社会类别的儿童群体,既受到社会结构中其他类别的影响,也反作用于整体社会结构的形成;从方法论上来看,儿童同伴文化研究始终坚守儿童中心主义,从儿童主位的文化观出发,扎根田野开展儿童民族志研究,实现了从成人对儿童的研究向成人和儿童一起研究的重要转变。未来的儿童同伴文化研究应持续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关注儿童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从文化再生产的视角探究儿童同伴文化内部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从研究伦理的角度对儿童研究过程中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反思。
林兰
论幼儿园课程评价中的儿童参与
2024年
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促进教育民主化、幼儿园课程质量优质化、儿童参与权在教育实践落地的重要举措。目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教师主导的评价模式未能创设儿童参与的实践条件、教师在传统儿童观的影响下容易轻视儿童参与权、儿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导致参与意识和能力薄弱等。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实现儿童参与课程评价,需要在宏观系统上打破课程评价常规,保障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权利;在外层系统上破解儿童参与权限难题,界定儿童参与的权力畛域;在中间系统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转变教师的儿童参与理念;在微观系统上倾听儿童的声音,提升儿童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刘水红林兰
关键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
全球视野下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当代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新童年社会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然处于边缘地位,其研究内容包括:"社会中的儿童"研究;"儿童的社会"研究;新童年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以及理论化探索。超越长久萦绕新童年社会学的二元论述是其实现理论突破的重点。反思西方新童年社会学理论框架解决中国童年问题的适切性,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步形成研究网络,与以西方为中心的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进行理论对话,进而推动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进展是我国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方向之一。
王友缘魏聪林兰陈小蓓
教育实习对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性抽样,聚焦11位学前教育本科生的教育实习经历。研究发现:教育实习使学前教育本科生对幼师职业产生了坚守或逃离的两种选择。从认知层面看,学前教育本科生在教育实习前后对幼师职业的理解和对幼师职业自我胜任感的认识产生了变化;从情感层面看,教育实习中的"重要他人"帮助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生加深了对幼师的职业情感。整体上来说,一方面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遭遇了"上课"和"带班"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实习生又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儿童群体"的情感感召下,增强了对幼师职业的认同和热爱,进而促进了对幼师的职业承诺。
林兰高珠峰
关键词:教育实习
儿童同伴游戏中社会性别分化现象的质性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性别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结构性要素之一,也是儿童在发展中最先了解的社会性概念之一。在幼儿园中,同伴游戏是考察儿童社会性别分化现象的重要载体。对两所幼儿园中的儿童同伴游戏进行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出现游戏主题选择、游戏关系建立、游戏规则制定三方面的性别分化现象;在以中产阶层为招收对象的幼儿园中,幼儿同伴游戏表现出性别固化的现象,而以流动儿童为招收对象的幼儿园中,幼儿同伴游戏表现出性别双向化的趋向;以游戏为载体,男孩群体和女孩群体生成的同伴文化具有相异的社会性别特征;以不同社会背景为基点,成人文化对于儿童性别观念和行为的塑造影响显著;在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别分化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鼓励儿童在同伴游戏中进行跨性别活动,体验不同性别人群的行为方式;重视儿童的同伴交往对社会性别分化的影响;提升成人性别平等的观念,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李玲玉林兰
关键词:儿童
学前儿童同伴文化生成路径的民族志探究被引量:5
2022年
儿童同伴文化研究是儿童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坚守儿童立场的体现,对于理解儿童本真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深入3所幼儿园,探究儿童创造同伴文化的过程。结果发现3所幼儿园的儿童都基于各自生活的幼儿园环境,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意义符号,其所形成的儿童同伴文化包含五项核心主题,分别是自我展现、友好相处、冲突分化、集体性的常规游戏、对班级规则的“二次调整”。儿童“自我”的成长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内在源泉;同伴间的共同游戏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核心动力;对成人文化的阐释性再构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路径机制;幼儿园文化的包容性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外部环境要素。儿童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集体参与获得了所属文化的成员资格。儿童对成人世界信息与知识的创造性使用在生产同伴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反哺成人文化,幼儿园应支持儿童同伴文化的生长。
林兰金香君
关键词:民族志儿童研究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规约应对——基于儿童立场的质性研究被引量:13
2020年
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压力,如被迫与熟悉的照料者分离,独自面对新的班级生活,小班幼儿容易出现多种外显的分离焦虑行为;被迫开始接受有别于家庭生活的班级制度化生活,小班幼儿容易遭遇各类规范制度带来的组织冲突,同时还需应对群体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冲突。为此,小班幼儿一方面需要学会识别和服从教师权威,另一方面需要学会与同伴共同生活,在分享与共同游戏中找到上幼儿园的乐趣。教师应关注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的个体情感需求,从“规范”本位走向“育人”本位,在班级建设中坚持以儿童为本,重视幼儿的参与权,充分发挥同伴群体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林兰高珠峰
关键词:入园适应情感冲突制度规约社会化过程儿童立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