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文梅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颗粒物
  • 1篇对植
  • 1篇叶表面
  • 1篇湿地
  • 1篇气象因素
  • 1篇洗脱
  • 1篇林地
  • 1篇降雨
  • 1篇大气颗粒
  • 1篇大气颗粒物

机构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2篇马文梅
  • 2篇武亚楠
  • 1篇刘佳凯
  • 1篇王宇
  • 1篇丛岭

传媒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降雨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淋洗作用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降雨能够洗脱植物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使叶表面具有反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研究不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洗脱特征的影响对于植物去除颗粒物的机制有科学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模拟降雨的方法,量化了在15、30和45 mm/h降雨强度的不同历时降雨过程下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和降雨对叶表面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影响。【结果】(1)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2)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降雨对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在树种之间显著相关(P<0.05),叶表面平均洗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迎春>银杏>卫矛>杜仲。(3)4种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增大,在5 min时,4种植物的洗脱量基本一致,在10和15 min时,卫矛、迎春、银杏的叶表面颗粒物洗脱量显著增大(P<0.05),杜仲在10和15 min的叶表面颗粒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4)3种粒径的洗脱量在总颗粒物洗脱量中占的百分比不同,呈现出0.45~2.5μm<2.5~10μm<10~100μm,10~100μm的洗脱量显著高于0.45~2.5μm和2.5~10μm(P<0.05),而2.5~10μm和0.45~2.5μm的洗脱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降雨强度与各粒径颗粒物洗脱百分比也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于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因植物树种的差异性、颗粒物粒径大小而有不同的影响。
马文梅武亚楠张振明
关键词:降雨叶表面颗粒物
林地和湿地大气颗粒物阻滞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研究林地和湿地以及气象因素等对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于2016年5—12月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林地、湿地内对PM10和PM_(2.5)质量浓度以及气象数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采集。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阻滞-吸附效率公式对林地和湿地阻滞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大气不同污染背景下林地和湿地对大气颗粒物阻滞率的差异以及气象因子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内颗粒物日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3:00左右为一天之中质量浓度最低(34.6μg?m^(-3))之时,而湿地周围颗粒物日变化则在采样期间呈现下降趋势,至18:00左右质量浓度为最低(35.8μg?m^(-3))。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林地和湿地对颗粒物的阻滞率效果不同,林地在空气质量为优时对PM_(10)和PM_(2.5)的阻滞率均最高,分别为522.7%和289.7%;湿地在空气质量等级为良时对PM_(10)的阻滞率最高(56.56%),在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时对PM_(2.5)的阻滞率为最高(74.35%)。在相同空气质量等级下,林地与湿地之间的阻滞率也存在差异:除严重污染时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空气质量等级下林地的阻滞率显著高于湿地对大气颗粒物的阻滞率(P<0.05)。此外,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质量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然而,阻滞率与气象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林地与湿地的阻滞率有利于更好地配置城市中林地和湿地比率,以更加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
丛岭翟杰休马文梅刘佳凯王宇武亚楠张振明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林地湿地气象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