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亚楠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碱蓬混生群落空间点格局分析被引量:11
- 2020年
-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碱蓬群落内的种群相互关系、多样的生态策略,通过重复取样的调查方法,运用多种汇总统计函数分析了黄河入海口处以黄河河道为基轴向北延伸至海边的三个不同区域的芦苇和碱蓬混生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空间点格局。结果表明:黄河边碱蓬和芦苇在全部尺度上趋于聚集分布;中部滩涂湿地碱蓬在2-35 cm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在1cm以及36-45c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在其他尺度呈现均匀分布,芦苇在3-4 cm以及15 cm、20 cm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其他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近海区域碱蓬在全部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芦苇在0-16 cm、21-25 cm以及44-46 c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在其他尺度呈现聚集分布。黄河边芦苇和碱蓬种群种间关系趋于负相关,种群之间相互排斥,在中部滩涂湿地和近海区域两种群无关联,仅在近海区域28-31 cm尺度出现正相关关系。黄河边两种植物的点格局分布以及种间关系与其他两个区域存在明显差异,需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因素对芦苇、碱蓬混生群落点格局的影响。
- 王宇武亚楠鄢郭馨张振明
- 关键词:滨海湿地种群结构
- 降雨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淋洗作用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降雨能够洗脱植物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使叶表面具有反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研究不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洗脱特征的影响对于植物去除颗粒物的机制有科学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模拟降雨的方法,量化了在15、30和45 mm/h降雨强度的不同历时降雨过程下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和降雨对叶表面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影响。【结果】(1)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2)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降雨对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在树种之间显著相关(P<0.05),叶表面平均洗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迎春>银杏>卫矛>杜仲。(3)4种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增大,在5 min时,4种植物的洗脱量基本一致,在10和15 min时,卫矛、迎春、银杏的叶表面颗粒物洗脱量显著增大(P<0.05),杜仲在10和15 min的叶表面颗粒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4)3种粒径的洗脱量在总颗粒物洗脱量中占的百分比不同,呈现出0.45~2.5μm<2.5~10μm<10~100μm,10~100μm的洗脱量显著高于0.45~2.5μm和2.5~10μm(P<0.05),而2.5~10μm和0.45~2.5μm的洗脱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降雨强度与各粒径颗粒物洗脱百分比也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于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因植物树种的差异性、颗粒物粒径大小而有不同的影响。
- 马文梅武亚楠张振明
- 关键词:降雨叶表面颗粒物
- 林地和湿地大气颗粒物阻滞效果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为了研究林地和湿地以及气象因素等对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于2016年5—12月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林地、湿地内对PM10和PM_(2.5)质量浓度以及气象数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采集。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阻滞-吸附效率公式对林地和湿地阻滞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大气不同污染背景下林地和湿地对大气颗粒物阻滞率的差异以及气象因子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内颗粒物日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3:00左右为一天之中质量浓度最低(34.6μg?m^(-3))之时,而湿地周围颗粒物日变化则在采样期间呈现下降趋势,至18:00左右质量浓度为最低(35.8μg?m^(-3))。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林地和湿地对颗粒物的阻滞率效果不同,林地在空气质量为优时对PM_(10)和PM_(2.5)的阻滞率均最高,分别为522.7%和289.7%;湿地在空气质量等级为良时对PM_(10)的阻滞率最高(56.56%),在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时对PM_(2.5)的阻滞率为最高(74.35%)。在相同空气质量等级下,林地与湿地之间的阻滞率也存在差异:除严重污染时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空气质量等级下林地的阻滞率显著高于湿地对大气颗粒物的阻滞率(P<0.05)。此外,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质量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然而,阻滞率与气象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林地与湿地的阻滞率有利于更好地配置城市中林地和湿地比率,以更加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
- 丛岭翟杰休马文梅刘佳凯王宇武亚楠张振明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林地湿地气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