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状腺癌患者血清Gal-3、IL-17、IL-35、anti-TgAb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半乳凝酸-3(Gal-3)、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5(IL-35)、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Ab)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12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129例为甲状腺癌组,另选同期甲状腺腺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Gal-3、IL-17、IL-35、anti-TgAb水平,并对甲状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甲状腺癌组血清Gal-3、IL-17、anti-Tg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3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血清Gal-3、IL-17、anti-TgAb水平均低于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IL-35水平高于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Gal-3、IL-17、anti-TgAb水平均低于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IL-35水平高于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血清Gal-3、IL-17、IL-35、anti-TgAb水平发生显著的改变,并且与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康海岩杨庭显张磊
- 关键词:甲状腺癌白细胞介素-17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 3种镇静药物对ICU重症肺炎患者免疫因子的影响及其镇静效果比较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比较3种镇静药物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免疫平衡因子的影响及其镇静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类别分为咪达唑仑组、丙泊酚组、右美托咪定组,各组50例,观察比较各组患者给药后不同时间段的免疫指标水平、血流动力学、镇静效果、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和入院时相比,72h后免疫指标水平及Ramsay评分均显著下降;丙泊酚组及右美托咪定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低于米达唑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入院时相比,3组用药后72h的血气动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咪达唑仑组相比,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用药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气动脉指标明显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镇静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和咪达唑仑组相比,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不良反应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丙泊酚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不良反应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的镇静深度和长期的镇静条件下,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对重症患者的免疫影响不同,但镇静效果无明显差异。
- 赵海燕张磊
- 关键词:镇静药物重症监护病房
- 白血病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检测白血病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并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合并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白血病患者156例,血培养检查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收集患者相关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信息,分析白血病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结果血培养检查分离自156例患者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85株,占54.49%(85/15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L、发热前粒细胞缺乏>7 d、抗生素暴露史均是白血病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或P<0.01)。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MDR菌株76株,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中MDR菌株4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为48.24%~100.00%,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为19.72%~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ESBLs和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均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均敏感。结论白血病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率较高且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加强对AML、发热前粒细胞缺乏、抗生素暴露史的高危患者进行监测,一旦感染应及时给予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 李娟黄文辉何轶群张磊
- 关键词:白血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检测和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炎症因子水平,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院内感染患者63例,非院内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71例,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标本,接种血平板和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培养,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采集血标本,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PC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采用ELISA法测定IL-6。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3例妇科恶性肿瘤院内感染患者原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及泌尿道,分别为23例(占36.51%)和13例(占20.63%);手术切口、胃肠道、血液、皮肤及其他部位感染分别为10例(占15.87%)、8例(占12.70%)、5例(占7.94%)、3例(占4.76%)、1例(占1.59%)。63例妇科恶性肿瘤院内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9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71.13%;革兰阳性菌22株,占22.68%;真菌6株,占6.19%。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年龄≥60岁,贫血,接受手术及放、化疗,合并慢性病及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P<0.05)。血PCT、CRP、IL-6观察组分别为(4.57±0.38)μg/L、(39.56±6.25)mg/L和(107.51±17.82)ng/L,对照组分别为(0.86±0.15)μg/L、(5.28±1.04)mg/L和(53.24±6.1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900、45.532和24.086,均P<0.05)。结论住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及泌尿道,主要感染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发生与高龄、贫血、接受手术和放化疗、合并慢性疾病及使用抗菌药物等密切相关,同时院内感染患者炎症反应较为剧烈。
- 张磊潘思英杨庭显康海岩
-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病原菌特点炎症因子
- 纤维蛋白原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本院择期手术的乳腺癌患者300例作为乳腺癌组(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良性乳腺肿瘤患者120例作为良性组(B组)及健康体检者100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比较A组术前及B组、C组的FIB水平,并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与FIB的关系。【结果1A纽FIB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乳腺癌患者在不同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上FIB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乳腺癌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95.0%(285/300),2年无病生存率为93.0%(279/300)。以A组平均FIB值为截点值分≤3.43g/L组(174例)和〉3.43g/L组(126例),≤3.43g/L组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7.13%(169/174)、95.98%(167/174)高于〉3.43g/L组的92.06%(116/126)、88.89%(112/116),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FIB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FIB水平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
- 康海岩杨庭显张磊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淋巴转移肿瘤分期
- FDP与D-二聚体在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评价
- 目的研究FDP与D-二聚体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是综合反映纤溶亢进的指标,D-二聚体(D-dimer)是反映已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
- 南炳英赵玲莉谢芸张磊从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