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宏伟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主动脉
  • 1篇低龄
  • 1篇低龄儿童
  • 1篇动脉瓣
  • 1篇动脉根部
  • 1篇动脉弓
  • 1篇心包
  • 1篇心包补片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 1篇再次手术
  • 1篇置换术
  • 1篇手术
  • 1篇随访
  • 1篇随访结果

机构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4篇郭宏伟
  • 3篇王强
  • 2篇闫军
  • 2篇李巅远
  • 2篇徐海涛
  • 2篇王菊
  • 1篇李守军
  • 1篇郑哲
  • 1篇常谦
  • 1篇史艺
  • 1篇朱耀斌
  • 1篇钱向阳
  • 1篇于存涛
  • 1篇张芃
  • 1篇高爽
  • 1篇段亚冰
  • 1篇唐棣
  • 1篇孙晓刚
  • 1篇罗国华
  • 1篇许建屏

传媒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再次瓣膜置换21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分析瓣膜再次手术病死率高的原因,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再次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瓣周漏92例,瓣膜毁损70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22例,血栓及内皮增生33例;心功能Ⅱ级49例,Ⅲ级115例,Ⅳ级53例。结果:217例患者中死亡12例,病死率5.53%。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1例,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5例,肾功能衰竭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呼吸衰竭1例。结论:术前心功能差是再次瓣膜置换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对术前心功能差和感染不易控制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史艺许建屏王强朱耀斌柳枫郭宏伟唐棣
关键词:瓣膜置换再次手术心功能病死率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截至2014-11我院9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低龄HOCM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诊断时平均年龄为(1.9±2.5)岁(1天~6.4岁),手术时平均年龄(5.1±2.1)岁(8个月~7岁),平均体重(19.3±9.8)kg(4.3 kg^38.2kg)。术前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9.4±40.0)mm Hg(1 mm Hg=0.133 k Pa)。二尖瓣收缩期前移9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7例。患儿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升主动脉根部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后接受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儿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右室间隔心肌切除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效果良好。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66.0±18.4)min(36~90 min),术后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由(79.4±40.0)mm Hg降至(24.4±17.3)mm Hg(P<0.01)。二尖瓣反流分级由(2.6±1.4)级降至(0.4±0.5)级(P<0.01)。术后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61 mm Hg)1例,短暂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低体重婴儿(4.3 kg)术后接受了120.8 h的体外膜肺支持。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11.1±8.7)个月(3~31个月),所有患儿症状改善,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随访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24.7±20.7)mm 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儿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分别为49 mm Hg和61 mm Hg)。1例患儿术后3个月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于解除低龄儿童HOC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效果好,早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
郭荣龙王强李巅远罗国华郭宏伟高爽尹朝华张芃徐海涛王菊闫军
关键词: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包补片和肺动脉补片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疗效比较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心包补片成形术和主动脉弓肺动脉补片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至2014-12期间本院5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患儿采用自体主动脉弓心包补片成形术为心包补片组,31例患儿采用主动脉弓肺动脉补片成形术为肺动脉补片组。检测两组患儿手术后和随访期间主动脉缩窄处压差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57例患儿中共死亡2例(3.5%),其中心包补片组1例患儿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肺动脉补片组1例患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死亡。两组患儿均无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心包补片组短于肺动脉补片组[(30.5±8.6)s vs(35.6±10.3)s,P〈0.05]。心包补片组术后超声估测主动脉缩窄处压差[(9.5±7.5)mm Hg(1mm Hg=0.133 k Pa)]较术前[(39.9±15.5)mm Hg]显著降低(P〈0.05);肺动脉补片组术后超声估测主动脉缩窄处压差为(11.8±11.3)mm Hg,较术前(39.2±14.5)mm Hg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主动脉缩窄处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1例患儿随访(17.6±16.6)月(3~61个月),心包补片组6例患儿出现再狭窄,3例患儿近期准备行球囊扩张术,3例患儿继续随访;肺动脉补片组6例患儿出现再狭窄,2例患儿已完成球囊扩张术,主动脉缩窄处压差明显降低,4例患儿继续随访。Kaplan-Meier曲线显示,心包补片组术后1年、3年免于再狭窄率分别是67.6%和33.8%,均显著低于肺动脉补片组(95.5%和72.1%,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差
徐海涛王强李巅远郭宏伟李守军王菊段亚冰闫军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血管成形术
David Ⅰ与David Ⅱ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中期疗效对比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比较再植技术(reimplantation;David Ⅰ)与重塑技术(remodeling;David Ⅱ)两种不同的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2月,41例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44.63±11.34)岁,男36例,女5例。5例采用David Ⅱ技术,36例采用David Ⅰ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的主动脉瓣反流情况以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住院死亡占4.9%,两组各死亡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vid Ⅱ组在血液制品(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应用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二次开胸止血、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床旁血液滤过等方面明显劣于David Ⅰ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39例出院生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4.56(3~121)个月,随访率100%。两组均无随访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血栓事件发生,无心血管再干预手术。术后出现主动脉瓣2级或以上反流方面,David Ⅱ组明显高于David Ⅰ组( P=0.02)。应用 Cox回归分析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发现David Ⅱ手术是术后出现主动脉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与David Ⅱ手术相比,David Ⅰ手术具有更好的围术期及中期结果,二次开胸止血及血制品应用率、术后发生主动脉瓣反流概率明显降低,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钱向阳郑哲孙境于存涛孙晓刚郭宏伟常谦
关键词: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反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