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 作品数:25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行政公益诉讼的台湾经验与比较镜鉴
- 2020年
- 我国台湾地区自2000年开始设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经过20年发展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入比较研究台湾地区制度经验,对处于起步阶段、有蓬勃发展之势的大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深化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大陆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更广,对公共利益保护更为周全;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更有利于实现公益保护和对行政权的监督。台湾地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与实践给大陆带来若干启示:逐步建立、完备法律体系;适当扩大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实现司法机构专门化和人才专业化;区分不同类型行政行为分配举证责任,案件审理由当事人主义模式改为职权主义模式;建立前置程序例外制度与诉前临时禁令制度,特定情形下适当延长起诉等待期。
- 陈磊
-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公益保护
- 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之提倡被引量:2
- 2013年
- 一、引言
在危险和实害极易扩散的工业时代,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立法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然而,由谁来提起公益诉讼,尤其是检察机关是否有资格提起公益诉讼,却不无争议。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一稿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草案二审稿将该条款中的“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修改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最终获得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又将“有关社会团体”修改为“有关组织”,但仍未明确具体的诉讼主体,只是交由相关的法律解决。
- 陈磊
-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公益诉讼制度诉讼主体资格检察机关消费者合法权益
- 申诉检察与控告检察适当分离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被引量:2
- 2014年
- 两大诉讼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法律的修改完善,增加了申诉检察和控告检察的工作量,对两项检察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两者适当分离予以回应.从管理学角度、司法学角度、实践角度和法律修改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控申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管理学角度的分析:申诉检察与控告检察适当分离是法律监督职能优化的客观要求
职能部门化,即以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要求,按照履行职能的不同划分部门予以组合开展工作活动,是现代组织实现有效管理的最常见方法.
- 陈磊
- 关键词:检察刑事申诉控告申诉申诉案件法律监督职能
- 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之提倡--兼与'否定说'商榷
- 早自1997年地方检察机关就已经开始了参与公益诉讼的实践探索,2011年7月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更是明确要求,“一二五”时期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积极稳妥探索开展公害污染等案件的督促起诉、支持起诉和公...
- 陈磊
- 关键词: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机关主体资格
- 文献传递
-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实践与发展被引量:6
- 2022年
- 检察机关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达到预期成效,为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司法动能。改革经验在于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建立司法驱动与第三方参与相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健全规范与完善机制相并行的改革路径,因而合规案件在质与量上均取得积极进展。展望未来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可在以点带面从个案合规到行业合规、构建不同涉案领域专项合规规则、设计适应不同规模企业需求差异化的合规管理制度和考察标准、严把出入口关、完善配套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
- 陈磊
- 两大法系故意理论的本源性问题及其解决——以英美刑法故意理论为视角切入被引量:1
- 2012年
- 在概念上,英美刑法的故意(intention)是与大陆法系刑法的"故意"相对应的术语;在功能上,英美刑法承担和大陆法系刑法"间接故意"相同功能(刑事责任原则性要件下限)的犯意形式是轻率(recklessness)。两大法系的故意理论既有共识,由于诉讼程序和法律思维的不同,在犯意区分的方式和作为责任原则性要件下限的犯意成立范围上又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观和客观、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的二元对立,是两大法系故意理论本源性的问题。理性的应对之道是:以主观的标准认定故意,故意是有认识的罪过,纯粹规范性的故意观念不可取;以意志因素区分故意和过失,故意是做成可能侵害法益的意志决定;以类型思维解决故意的认定难题,故意是主客观事实相结合(知欲互补)的类型概念。
- 陈磊
- 关键词:两大法系
-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流动人口犯罪预防被引量:6
- 2013年
- 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根源不在于惩罚之网疏或者力弱,而在于社会管理机制的落后。应当将流动人口的社会排斥以及代际之间的显著差异纳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考量因素。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融入愿望和融入条件的强烈冲突、转型社会正式控制力量的不足、陌生社会非正式控制力量的弱化、流动人口聚居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的具体原因。应当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制度、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制度、流动人口主动登记的身份管理制度。
- 单民陈磊
-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排斥
- 刑法新设网络犯罪的立法目的与司法适用被引量:9
- 2019年
- 《刑法修正案(九)》为应对网络犯罪由"对象"到"工具"再到"空间"的形态变化,新设三个纯正网络犯罪罪名。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对网络空间预备行为实行化、共犯行为正犯化予以拟制规定,这种立法例与传统刑法理论发生了一定碰撞,在理论与实践中都产生了一些疑问。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设网络犯罪的立法价值和政策导向,通过司法解释适度扩张或限缩解释,有助于司法实践积极、准确适用三个罪名,从而实现立法义务提醒、漏洞填补、积极一般预防的规范保护目的,有效惩治网络空间蔓延的黑灰产业犯罪,切实维护信息网络安全。
- 陈磊陈晨
- 关键词:司法适用
-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流动人口犯罪预防
-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的根源不在于惩罚之网疏或者力弱,而在于落后的社会管理机制。只有从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上入手,才能真正有效实现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任务,要建立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制度,建立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制度,建立流动人口...
- 单民陈磊
-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预防社会管理身份管理
- 文献传递
- 身份差异与量刑歧视:流动人口犯罪缓刑适用问题研究
- 流动人口犯罪缓刑适用难,实质上是社会管理者在转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人口控制与管理困难的责任。公正和负责的做法应当是完善相应的制度,消解由身份带来的量刑歧视,促进量刑的平等。《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
- 陈磊石磊
-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缓刑法律适用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