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剑锋

作品数:22 被引量:136H指数:7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内障
  • 13篇白内障
  • 7篇细胞
  • 6篇近视
  • 6篇晶状体
  • 6篇超声
  • 6篇超声乳化
  • 5篇翼状胬肉
  • 5篇胬肉
  • 5篇高度近视
  • 4篇术后
  • 4篇人工晶状体
  • 4篇角膜
  • 4篇白内障患者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翼状胬...
  • 3篇水肿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年龄

机构

  • 21篇蚌埠医学院第...
  • 3篇蚌埠医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市第三人...

作者

  • 22篇王剑锋
  • 5篇李娟
  • 5篇李娜
  • 3篇周琦
  • 3篇李宁
  • 3篇秦梅
  • 2篇高自清
  • 2篇李娟
  • 2篇岳晓丽
  • 1篇代应辉
  • 1篇李娜
  • 1篇郁佳
  • 1篇王爱莲
  • 1篇刘瑶

传媒

  • 8篇国际眼科杂志
  • 4篇眼科新进展
  • 4篇眼科学
  • 3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0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均采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2眼中手术完全成功28眼,条件成功2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3.8%。术后25眼视力有所提高,2眼丧失视力,其余患者保持术前视力,未有明显变化。2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2眼眼压在术后3个月、4个月时升高,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2眼眼压高于30mmHg(1kPa=7.5mmHg),二次手术后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代应辉李娟王剑锋秦梅高自清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相关因素被引量:23
2018年
白内障是眼科首位致盲性眼病。近些年,超声乳化术因为其时间短、损伤小的特点逐渐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方法,被眼科医生普遍采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超声乳化术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越来越少,但术后并发角膜水肿细胞密度的危险阈值是1000个/mm^2,当细胞密度低于阈值时,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成倍增长。角膜水肿的现象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角膜水肿的发病率更高。现就角膜水肿的概念。
于琼王剑锋
关键词: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水肿
青少年近视矫治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随着青少年近视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其防控得到了人们的很大重视。虽然目前应用于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方法众多,但对于减缓近视眼发展仍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如何有效的控制和延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已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现就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近视控制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娜王剑锋
关键词:近视青少年
IOL Master700指导陡峭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的眼前节变化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IOL Master700指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行陡峭轴切口超声乳化术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78例(8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行陡峭轴切口超声乳化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IOL Master700生物测量仪进行眼部参数的测量,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角膜散光及眼前节变化。结果(1)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平坦轴屈光力的变化甚微(P>0.05),角膜陡峭轴屈光力术后逐渐降低(P<0.05),并在术后1个月降至最小。(2)角膜散光值在术后各时间段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时降低幅度最大。(3)术后散光轴位一直维持术前状态,无明显变化(P>0.05)。(4)术后各时间段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5)术后前房深度变深(P<0.05),并保持稳定。(6)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厚(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厚度(P>0.05)。结论IOL Master700指导陡峭轴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轻患者的角膜散光值,散光轴向稳定,提高术后裸眼视力,安全有效。
郝泽宇王剑锋蒋胜群周琦李娟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DME)的发生率及影响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施行单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病史及胰岛素使用情况;高血压分级及控制情况;有无冠心病、脑梗死及其他全身疾病。术前测量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蛋白尿,肌酐等等,并对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分级。于术前、术后1天、1周、1月、三月分别行双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检查,测量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以术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大于术前基线的30%判定为黄斑水肿的发生。根据结果将77眼分为黄斑水肿组与非黄斑水肿组,比较两组之间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77名糖尿病患者中,77只手术眼中23只眼发生黄斑水肿,发生率为29.9% (23/77),对侧眼(0/77)无明显黄斑水肿的发生。水肿组与非水肿组之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 <0.001),血清肌酐(P = 0.046)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 = 0.02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高,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清肌酐及糖化红蛋白水平是白内障术后DM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姜雪王剑锋许澈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黄斑水肿
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PEDF和VEGF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8/2021-04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收取术眼晶状体中央区5.5~6.0mm直径的前囊膜标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LECs中PEDF、VEGF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PEDF、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两组患者LECs中均存在PEDF、VEGF的表达,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VEGF mRNA相对表达量为1.364±0.062,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的1.000±0.0(P<0.01),PED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98±0.053,明显低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的1.000±0.0(P<0.001)。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中VEGF和PEDF蛋白表达量为2.053±0.026、0.579±0.04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为1.680±0.064、1.058±0.007(均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LECs中PEDF和VEGF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胡亚茹陈悦韩雪陈亚茹马竹宇王剑锋
MMP-9和NF-κ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of κB,NF-κ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的表达及与RB分化程度和视神经浸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RB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MP-9和NF-κB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7例RB患者石蜡包埋标本进行MMP-9和NF-κB表达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7例RB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46.8%,与RB的分化程度(P<0.05)及有无视神经浸润(P<0.05)相关。(2)NF-κB在RB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8%,与RB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有无视神经浸润无相关性(P>0.05)。(3)RB中NF-κB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RB组织中MMP-9高表达。NF-κB在RB中被激活。RB中NF-κB表达与MMP-9表达相关,NF-κB激活后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促进RB的浸润、转移。二者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反映RB浸润、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筛选转移高危病例。
郁佳王剑锋秦梅岳晓丽周琦李娟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核转录因子-ΚB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6年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眼部长期遭到阳光照射及风沙、花粉、粉尘等长期慢性刺激是主要诱因。多种因素促使角膜缘屏障功能障碍,诱发各种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使结膜组织变性增生向角膜生长形成胬肉。我们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靳怀运王剑锋
关键词:翼状胬肉发病机制慢性刺激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VEGF、IL-6水平及其与术后黄斑水肿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析两种房水细胞因子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47例(47眼),均行单眼手术,其中,无明显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24例(24眼)(实验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3例(23眼)(对照组)。术中抽取房水0.1~0.15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房水中VEGF、IL-6水平,术后随访三月,并予OCT检测术前及术后三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两组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VEGF、IL-6水平,及其与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房水中VEGF、IL-6水平与术后黄斑水肿的关系。结果47例患者均成功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全部完成随访。实验组房水中的VEGF(39.17功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IL-6(28.75功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浓度高于对照组VEGF(28.27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IL-6(10.70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房水因子VEGF、IL-6浓度皆有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15、0.511,P<0.01),且VEGF、IL-6两因子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749,P<0.01)。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房水因子VEGF、IL-6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分别为-0.037、0.063,P>0.05),VEGF、IL-6两因子之间无相关性(r=0.125,P>0.05)。实验组(24眼)术后随访至3月时,有4眼发生黄斑水肿(16.67%),对照组(23眼),无黄斑水肿发生。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VEGF水平(66.45±12.65 pg/ml)较未发生黄斑水肿者VEGF(33.72±14.38 p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15<0.05),IL-6水平(44.57±6.66 pg/ml)较未发生黄斑水肿者IL-6(25.58±13.83 p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2,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房水中VEGF、IL-
余芝红李娜赵思婕王剑锋
关键词:糖尿病性白内障白细胞介素6黄斑水肿
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80例(80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共81例(81眼),两组年龄和性别组成均无差异(均为P>0.05)。应用彗星试验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含量及Olive尾距(Olive tail moment,OTM),对两组间测量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50~59岁、60~69岁、70~85岁组,对3亚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百分比和OTM值分别为(21.36±0.62)%和5.89±0.5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95±0.64)%、(4.89±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3、11.96;均为P=0.00)。50~59岁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含量和OTM值分别为(20.44±0.25)%和5.10±0.26,60~69岁组为(21.27±0.21)%和5.85±0.15,70~85岁组为(21.99±0.27)%和6.39±0.19,3组间DNA含量和OT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4.73、242.41;均为P=0.00)。两两比较后发现50~59岁组与60~69岁组、50~59岁组与70~85岁组、60~69岁组与70~85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结论 DNA损伤可能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蒋胜群高自清王剑锋李娟岳晓丽李宁
关键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彗星试验DNA损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