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国栋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血压
  • 2篇队列研究
  • 2篇心脑
  • 2篇心脑血管
  • 2篇心脑血管事件
  • 2篇血管事件
  • 2篇脉搏波
  • 2篇脉搏波传导
  • 2篇脉搏波传导速...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事件
  • 2篇高血压
  • 1篇动脉
  • 1篇动脉脉搏波传...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对心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机构

  • 6篇开滦总医院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秦皇岛市第二...

作者

  • 6篇汪国栋
  • 4篇吴寿岭
  • 3篇陈朔华
  • 2篇黄喆
  • 2篇季春鹏
  • 1篇孙月秋
  • 1篇朱辰蕊
  • 1篇杜鑫
  • 1篇魏晓明
  • 1篇王丽
  • 1篇穆瑞娲
  • 1篇吴云涛
  • 1篇赵华灵
  • 1篇宋路
  • 1篇李春慧
  • 1篇王一鸣
  • 1篇刘妍
  • 1篇王娜
  • 1篇李蔚
  • 1篇李慧英

传媒

  • 3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孕前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究孕前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分娩且资料完整的女性职工1550例,其中孕前完成baPWV测量者560例,排除孕前具有高血压病史者23例,共537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将观察对象按不同baPWV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比较组间差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孕前baPWV测量值与分娩前血压值的线性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aPWV水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影响。结果在537例观察对象中baPWV第1三分位组180例,第2三分位组182例,第3三分位组175例,总人群中共有49例观察对象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为9.12%,baPWV第1三分位组观察对象中有17例患者,患病率为9.44%,第2三分位组观察对象中有15例患者,患病率为8.24%,第3三分位组观察对象中有17例患者,患病率为9.71%。多元线性回归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孕前baPWV值每增加1 m/s,分娩前收缩压增加0.02 mm Hg(P=0.63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多项混杂因素后,不同孕前baPWV水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没有影响。结论孕前baPWV可能不是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
孙月秋李兴雨刘洁汪国栋马一涵汪亚珍邵郅强宋永健郑梦伊韩旭刘倩吴云涛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动脉硬化孕前
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空腹血糖变异性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空腹血糖(FBG)变异性(FBGV)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开滦研究参加2006-2007年体检后至少参加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任意两次随访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计算并使用FBG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来定义FBGV,并根据FBGV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成四组,以计算变异性的末次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非糖尿病人群FBGV分组、FBGV每增加1个SD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共62 019例,随访6.76(6.45,7.14)年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 661例。与FBG-SD、FBG-CV第一四分位组人群相比,第四四分位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5%和12%[HR(95%CI)分别为:1.15(1.03-1.28)、1.12(1.00-1.24)];FBG-SD、FBG-CV每增加1个SD,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7%[HR(95%CI)分别为:1.07(1.04-1.11)、1.07(1.03-1.10)]。结论: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FBGV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
穆瑞娲朱辰蕊杜鑫韩旭汪国栋陈朔华林黎明李慧英赵秀娟魏晓明季春鹏黄喆吴寿岭
关键词:空腹血糖心脑血管事件非糖尿病人群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并且参加了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61714例员工为研究对象,按观察期基线及观察期末的ePWV值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及持续增高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的ePWV变化情况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8.52±1.59)年,随访结束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715例(6.02%),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病密度分别为3.81、10.80、13.54、15.85/千人年。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相比,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HR(95%CI)分别为2.68(2.44~2.95)、3.14(2.67~3.69)、4.03(3.71~4.38)。[结论]维持ePWV持续正常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汪国栋王锦梅季春鹏刘妍王娜黄喆
关键词:心脑血管事件COX回归模型
肥胖及其变化对中国华北新发NAFLD成年男性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肥胖及短期肥胖变化对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年患者心血管疾病(CVDs)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以2006—2013年开滦队列研究中首次诊断为NAFLD且无既往CVDs史的成年男性(18~59岁)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基于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WC)描述肥胖及其短期(1~4年)不同变化状态组的CVDs发病率;采用竞争风险Cox模型比较肥胖及其不同短期变化状态组发生CVDs的风险差异。结果共纳入观察者8591人,经过中位9.41年的随访,共发生CVDs 349例。按基线腰围划分的非肥胖组和肥胖组10年CVDs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3%和4.3%(log-rank检验,P<0.05),但校正了死亡的竞争风险以及其他协变量后,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于BMI定义的肥胖CVDs发病率结果相似。进一步分析短期体质量变化发现,基于BMI定义的持续非肥胖组、增重组、减重组与持续肥胖组的8年CVDs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8%、3.6%、4.2%和3.3%(log-rank检验,P>0.05);在校正多因素的竞争风险模型中,与持续非肥胖组相比,增重组CVDs发病风险增高了57%(HR:1.57;95%CI:1.03~2.38;P<0.05),进一步校正基线BMI后结论不变(HR:1.56;95%CI:1.02~2.37;P<0.05)。结论成年男性NAFLD患者短期BMI或WC增加会增高CVDs发生风险,科学合理控制体质量对早期NAFL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十分重要。
胡诗琪蓝彦琦吴寿岭王晓墨陈朔华汪国栋王丽
关键词:肥胖心血管疾病队列研究
血压达标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风险
2024年
目的研究不同血压达标情况对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查体的88553例开滦员工的基线及随访数据,依据随访初始血压值及高血压病史分为非高血压组及高血压组,进一步将高血压组划分为随访初始血压达标组及随访初始血压不达标组,再依据随访期末血压值对随访初始血压不达标组再次划分为随访期末血压达标组及随访期末血压不达标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血压达标情况对新发LBBB的影响。对不同年龄、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并分别排除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非高血压组50505例,高血压组38048例,高血压人群中随访初始血压达标组2607例,随访初始血压不达标组35441例,随访初始血压不达标人群中随访期末血压达标组10658例,随访期末血压不达标组24783例。经过(10.15±3.44)年的随访,研究人群共发生LBBB 1010例。非高血压组LBBB的发病密度为0.80/千人年,高血压组为1.58/千人年(Log-Rank检验:P<0.01);高血压人群中随访初始血压达标组为1.04/千人年,随访初始血压不达标组为1.62/千人年;随访期末血压达标组为1.32/千人年,随访期末血压不达标组为1.76/千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非高血压组为参照,校正各种影响因素后,高血压组发生LBBB的HR(95%CI)为1.42(1.24~1.62);随访初始血压达标组及不达标组发生LBBB的HR(95%CI)分别为0.97(0.66~1.44)和1.45(1.27~1.66);随访初始血压不达标组人群中随访期末血压达标及随访期末血压不达标组发生LBBB的HR(95%CI)分别为1.27(1.04~1.54)及1.53(1.33~1.77)。结论高血压为新发LBBB的危险因素,降压达标可降低新发LBBB的风险。
陈永刚吴寿岭王丽文陈朔华杨凯熊海亮张艳敏姜春宇陈新刚高明汪国栋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达标左束支传导阻滞
累积血压暴露值对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累积血压暴露[累积收缩压(cumSBP)和累积舒张压(cumDBP)]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无脑卒中病史的职工53 582人为观察对象,以脑卒中发生为终点事件。依据cumSBP(mm Hg·年)和cumDBP(mm Hg·年)四分位分组:cumSBP第1四分位组(<480)、cumSBP第2四分位组(480~<520)、cumSBP第3四分位组(520~<560)、cumSBP第4四分位组(≥560),cumDBP第1四分位组(<320)、cumDBP第2四分位组(320~<340)、cumDBP第3四分位组(340~<360)、cumDBP第4四分位组(≥360)。用寿命表法计算总人群不同cumSBP、cumDBP的累积脑卒中发生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umSBP、cumDBP第4四分位组对脑卒中事件的影响。结果观察对象53 582人中,男性41 171人(76.8%),女性12 411人(23.2%),年龄(49.0±11.8)岁。随访(2.99±0.40)年,共发生脑卒中事件526例。总人群脑卒中事件累积发生率随着cumSBP、cumDBP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cumSBP第1四分位组相比,cumSBP第3、4四分位组发生脑卒中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1.69(1.21~2.35)、2.03(1.47~2.80);与cumDBP第1四分位组相比,cumDBP第3、4四分位组发生脑卒中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1.46(1.07~1.98)、1.86(1.41~2.46)。结论高cumSBP和高cumDBP是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
汪国栋宋路赵华灵赵华灵王一鸣李春慧张芮英王一鸣宁春红李蔚于俊杏吴寿岭
关键词:脑卒中前瞻性队列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