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辉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壳
  • 2篇地震
  • 2篇动力学意义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黏弹性
  • 2篇值模拟
  • 1篇地壳变形
  • 1篇地壳形变
  • 1篇地面地震
  • 1篇地幔
  • 1篇东北缘
  • 1篇动力学背景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活动
  • 1篇断裂带
  • 1篇信息服务
  • 1篇信息应用
  • 1篇形变
  • 1篇有限元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8篇王辉
  • 6篇曹建玲
  • 5篇王辉
  • 3篇张晶
  • 1篇刘晓霞
  • 1篇汪素云
  • 1篇方颖
  • 1篇武艳强
  • 1篇荆凤
  • 1篇徐岳仁
  • 1篇申旭辉
  • 1篇张国民
  • 1篇洪顺英
  • 1篇荆燕
  • 1篇李振

传媒

  • 4篇地震
  • 2篇地震地质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长余震序列被引量:4
2013年
作为活化的古老克拉通,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发生了1966年邢台M7.2,1975年海城M7.3和1976年唐山M7.8等地震。2012年5月28日,在唐山地震震源区又发生了M4.8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还是唐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一轮地震活动开始的预兆。本文利用华北地区过去40多年的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过去30多年的小震活动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及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应是余震。同时由GPS资料计算的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壳水平应变率也明显高于华北地区的背景值。这些小震活动和地壳水平应变率同时表明邢台、海城和唐山强震区的余震数十年后仍在持续。震后粘性松弛可能是华北地区长时间余震持续的主要原因。
王辉刘勉李振曹建玲荆燕
关键词:强震地壳形变
首都圈现今断层活动方式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首都圈断层水平运动方式和地壳应力场进行了模拟研究,认为该地区主要受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左旋剪切的控制,且不同走向活动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在此基础上,考虑可能发生的边界作用方式的改变,计算了相应断层活动方式变化。结果表明,如果华北平原相对于燕山块体东向运动增强会造成不同走向断层左旋运动加速;如果背景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增强会造成NW向断层左旋加速和一些NE向断层不同程度右旋滑动。
曹建玲张晶王辉王辉
关键词:断层活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首都圈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7
2018年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1991—2015年的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弹性球面块体模型获得了区域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并讨论了断裂滑动速率分配的动力学意义。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块体以北东向并兼顺时针旋转运动为主;区域断裂平均闭锁深度为17km;另外,各主要断裂滑动速率也不尽相同。其中,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10~12mm/a,祁连—海原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3~5mm/a,鄂拉山断裂、拉脊山断裂右旋走滑速率为1~3mm/a。阿尔金断裂、祁连—海原断裂、东昆仑断裂的走滑速率被其端部的山脉隆起和逆冲断裂所吸收和转换,鄂拉山断裂和拉脊山断裂则起到了调节块体间运动平衡的作用。
徐化超王辉曹建玲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GPS滑动速率
1991-2004年GPS观测到的中国大陆地壳动态变形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1991-2004年间的GPS资料和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1-2004年间中国大陆整体运动特征变化不大;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及川滇地区应变速率存在显著高值;不同期的GPS资料显示地壳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强震活动相关,如2004年的GPS资料明显指示出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震后变形特征。
曹建玲王辉王辉武艳强刘晓霞
关键词:GPS观测地壳变形最小二乘配置
防震减灾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发展的总体思考
随着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空间技术需求的不断扩大,空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仍在快速发展之中。目前,我国己经建立起了大规模的地面地震观测系统,成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石。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高动态、大范围、全天时...
申旭辉孙珂洪顺英王辉
关键词:信息服务防震减灾工作
2008年和2014年2次新疆于田M7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转移被引量:10
2016年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应力扰动触发了后续的余震活动,该地震产生的同震应力扰动对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但是,此次地震6a后震后变形所导致的应力扰动有利于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14年于田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伦应力显著增加。考虑到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次强震的离逝时间和应力积累-释放过程,该断裂带上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王辉王辉曹建玲洪顺英徐岳仁
关键词:于田地震
东亚地区上地幔顶部P_n速度结构的构造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以东亚地区(15°~60°N,60°~145°E)为研究区,通过多种资料渠道收集了研究区内27777次地震在1354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96334条Pn波射线,反演了东亚地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及其横向变化,并进而探讨了Pn波速度结构横向变化的动力学意义。反演结果给出,东亚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8.03km/s。横向变化量从-0.42km/s至+0.41km/s。在研究区内,Pn速度和横向变化总体上呈现为东、西2个特征性分区。从太平洋板块边界到中国东部(大致为东经108°以东)为Pn速度偏低区,而东经108°以西为Pn速度偏高地区。这2个特征性差异分区分别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动力学背景相一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均显示活动构造区为Pn速度的相对低值异常区,而构造上稳定地区为Pn速度的高值异常区。并且在东、西部各自分区中,均呈现为地震活动水平与Pn速度之间成反向变化关系,显示了Pn速度横向变化与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强度的相关性,Pn速度的低值异常区往往是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活跃的地区。
张国民汪素云王辉
关键词:PN波速度动力学背景
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青藏高原存在柔性下地壳流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但是关于下地壳流动方式及速度存在争议。地表运动有GPS等直接测量,上地幔运动有S波分裂间接反映,下地壳运动目前没有直接观测手段,使得开展数值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三维球壳黏弹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下地壳柔性流动方式和流动速度。本文通过对地表GPS观测资料的拟合与不同数值模型的对比分析,认为青藏高原柔性下地壳东向流动遇到四川盆地的抵阻,下地壳物质可能仅在高原东南方向存在物质外溢通道,而在高原东北方向不存在类似的物质通道;下地壳的流动速度比地表运动速率每年快几毫米至十几毫米,对应的黏滞系数为1018~1019 Pa·s。
曹建玲王辉王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