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125)

作品数:24 被引量:281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源王锡昌赵勇潘迎捷陆烨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3篇光谱
  • 13篇红外
  • 13篇红外光
  • 13篇红外光谱
  • 11篇近红外
  • 11篇近红外光
  • 11篇近红外光谱
  • 9篇光谱技术
  • 8篇电子鼻
  • 8篇鱼糜
  • 8篇近红外光谱技...
  • 4篇水分
  • 3篇食源
  • 3篇食源性
  • 3篇食源性致病菌
  • 3篇挥发性
  • 2篇单增李斯特菌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含量
  • 2篇盐基氮

机构

  • 24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上海市食品研...

作者

  • 23篇刘源
  • 18篇王锡昌
  • 8篇潘迎捷
  • 8篇赵勇
  • 6篇吴浩
  • 6篇陆烨
  • 5篇顾赛麒
  • 5篇董若琰
  • 5篇孙晓红
  • 4篇陈伟华
  • 4篇王小燕
  • 3篇喻勇新
  • 3篇王丹凤
  • 2篇路春霞
  • 2篇刘利平
  • 2篇谢晶
  • 2篇马冬红
  • 1篇刘太昂
  • 1篇陆文聪
  • 1篇楼飞

传媒

  • 6篇食品科学
  • 5篇食品工业科技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传感技术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区分鉴定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大肠杆菌O157:H7、肠炎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四种典型食源性致病菌进行了研究.对其红外谱图进行基线校正和归一化处理,对其谱带归属进行判别分析,选取具有菌株特性的1500~800 cm-1的谱带,进行一阶导数运算,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并进行相关系数的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四种食源性致病菌最大相关系数为0.937,最小相关系数为0.058,而且四种不同的细菌在PCA和CA分析图上也达到了很好的区分效果.研究表明,FT-IR有望成为一种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新方法.
路春霞刘源孙晓红潘迎捷赵勇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FT-IR
基于电子鼻的气味指纹技术在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气味指纹技术是借助气体传感器等气体吸附手段,对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分析处理的技术。随着嗅觉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味指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文介绍了基于电子鼻的气味指纹技术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分析领域有害微生物检测的实例,展望了其应用前景,为以后更好的利用气味指纹技术研究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丹凤王锡昌刘源赵勇谢晶潘迎捷顾赛麒
关键词:有害微生物电子鼻
电子鼻对两种食源性致病菌在菌株水平上区分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基于金属氧化物传感器阵列的电子鼻技术对五株单增李斯特菌和五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电子鼻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模式识别技术能够很好地将五株单增李斯特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图谱进行区分,而在同一技术条件下对五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图谱只能进行部分区分,利用向这五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培养液中添加NaCl至饱和的方法,可以将五株菌完全区分开来,区分效果显著增强。实验表明利用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在菌株水平上的区分和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望将该技术开发成为一种快速、简便、无损的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分型方法。
邓高燕喻勇新潘迎捷刘源赵勇
关键词:电子鼻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化学计量学方法食品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带鱼肉中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被引量:5
2012年
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带鱼肉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原始光谱、间隔2点一阶导数(dblg2)、3点平滑(sa3)、标准归一化(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模型,比较定标相关系数(Rc)、预测相关系数(Rv)、定标标准差(SEC)和预测标准差(SEP),建立了MSC预测模型,水分和蛋白质近红外检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SEC分别为0.74和0.68,SEP分别为0.81和0.73。将确定的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水分和蛋白质NIR预测值和化学分析值的配对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近红外光谱法应用于带鱼肉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检测是可行的。
王小燕顾赛麒刘源陆烨王锡昌
关键词:近红外水分蛋白质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在NIR光谱法预测带鱼糜蛋白质和水分含量中的应用
2010年
为考察支持向量回归(SVR)在鱼糜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采用SVR对73份带鱼糜样品的NIR漫反射光谱及其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化学测定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蛋白质和水分含量NIRS定标模型,首次尝试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到带鱼糜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中。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LOOCV)的蛋白质和水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96,并用独立样本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SVR模型的预测能力比较好。因此,可以将NIR光谱支持向量回归法预测带鱼糜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应用到鱼糜品质的快速评价中。
王锡昌陆烨刘源刘太昂陆文聪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支持向量回归水分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鱼糜定性和定量上的应用被引量:8
2011年
以海水鱼糜(包括狭鳕、带鱼、鲷和混合鱼糜)以及淡水鱼糜(包括鲢和草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应用傅立叶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鱼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聚类分析和线性判别的方法建立海水和淡水鱼糜的定性鉴别模型,并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海水鱼糜水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海水和淡水鱼糜的定性鉴别模型预测率达100%;建立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中,海水鱼糜的水分和蛋白质的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8和0.96以上,模型能较为准确、快速地预测定海水鱼糜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有很大的潜力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陆烨王锡昌刘源
关键词:鱼糜近红外光谱
电子鼻、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价在鱼糜种类区分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13年
以五种鱼糜(淡水鱼糜:草鱼糜、鲢鱼糜和鳙鱼糜;海水鱼糜:带鱼糜和鳕鱼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其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进行检测,所得数据以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同时三种淡水鱼糜采用五点强度法和三点检验法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电子舌及感官评价均能有效区分淡水鱼糜和海水鱼糜,且对两种海水鱼糜区分效果较好,但未能将三种淡水鱼糜区分开;三种淡水鱼糜感官评价结果显示,三者土腥味突出、肉香味强,而油脂味略有差异。
吴浩刘源顾赛麒付娜陈伟华王锡昌
关键词:电子鼻电子舌感官评价鱼糜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花生酱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鉴定被引量:15
2009年
采用电子鼻法对两种知名品牌花生酱A和B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花生酱A和B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电子鼻法能很好的区分花生酱A和B。从花生酱A中共鉴定出62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94.68%,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有19种,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1.86%;花生酱B中共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90.98%,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有13种,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4.40%。两种花生酱中含有39种相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吡嗪、醛类、呋喃、吡咯、酮类、醇类等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有差别。本研究表明,花生酱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是吡嗪类化合物,而且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对不同品牌花生酱的风味进行很好区分。
楼飞刘源孙晓红潘迎捷赵俊红赵勇
关键词:花生酱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成分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测定狭鳕鱼糜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被引量:20
2010年
通过拟合狭鳕鱼糜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与其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建立近红外定量模型,用于狭鳕鱼糜水分和蛋白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拟合,水分和蛋白质的定标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0.98和0.96以上,优于近红外透射光谱建立模型的预测结果。模型的相对标准偏差(RSD)<10%,相对分析误差(RPD)>3,表明该模型能准确快速地测定狭鳕鱼糜中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且可用于实际生产中。
王锡昌陆烨刘源
关键词:鱼糜近红外光谱水分蛋白质
应用电子鼻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电子鼻方法,并利用电子鼻技术检测细菌培养液的挥发性代谢产物。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得样品信息进行区分,结果显示该技术能够很好区分不同培养时间的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并表明在培养8h后该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培养液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数量与电子鼻信号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在10^6-10^8CFU/mL之间,相关系数R^2=0.9937。
喻勇新孙晓红潘迎捷赵勇
关键词:电子鼻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传感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