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医科大学杭州临床学院

作品数:130 被引量:432H指数:10
相关作者:廖秀军瞿镔茅伟明高亚丽王敏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医学重点专科专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7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2篇细胞
  • 22篇白癜风
  • 19篇皮肤
  • 11篇蛋白
  • 10篇直肠
  • 10篇肿瘤
  • 9篇疗效
  • 9篇激光
  • 9篇肠癌
  • 8篇手术
  • 8篇表皮
  • 8篇病理
  • 7篇阻塞性
  • 7篇外周
  • 7篇外周血
  • 7篇慢性
  • 7篇慢性阻塞性
  • 6篇治疗白癜风
  • 6篇紫外线
  • 6篇结肠

机构

  • 130篇安徽医科大学
  • 37篇杭州市第三人...
  • 15篇浙江中医药大...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浙江省杭州市...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杭州市五云山...
  • 2篇桐乡市皮肤病...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杭州市红十字...

作者

  • 32篇许爱娥
  • 23篇宋秀祖
  • 19篇杨关根
  • 15篇高亚丽
  • 14篇沈忠
  • 13篇宋为民
  • 13篇黄美健
  • 12篇张秀峰
  • 11篇王敏
  • 10篇廖秀军
  • 9篇裘建明
  • 9篇王平
  • 8篇相文忠
  • 8篇艾俊俊
  • 7篇张心男
  • 5篇查伟锋
  • 5篇胡玲玲
  • 5篇汤晓燕
  • 5篇郭波
  • 5篇尉晓冬

传媒

  • 2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0篇中华胃肠外科...
  • 10篇国际皮肤性病...
  • 8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浙江医学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国际泌尿系统...
  • 3篇2018全国...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年份

  • 9篇2019
  • 16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14篇2015
  • 11篇2014
  • 8篇2013
  • 9篇2012
  • 16篇2011
  • 14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5
1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感染性肉芽肿患者39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感染性肉芽肿的临床与病理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诊断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及真菌培养结果.结果 39例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6,17例为真菌性肉芽肿,22例为结核性肉芽肿,两者的性别与平均发病年龄[(54.6±19.6)与(47.6±18.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平均病程[(0.88±0.67)与(5.54±3.4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P=0.00).真菌性和结核性肉芽肿发病部位为面部者为4与18例、四肢者为13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发生在躯干者1例(结核性肉芽肿).真菌性和结核性肉芽肿临床表现为斑块/结节者分别为14与2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溃疡、脓液渗出者分别为10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组织病理特点表现为表皮不规则增生分别为12与4例,浸润模式表现为结节型分别为4与21例,浸润性细胞有中性粒细胞者分别为14与3例、浆细胞者分别为15与5例、嗜酸性细胞者分别为10与0例,坏死者分别为1与1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1).结论 真菌性肉芽肿和结核性肉芽肿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以及组织病理上存在区别,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华优夏修蛟沈宏王敏高亚丽耿清伟相文忠宋秀祖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皮肤肿瘤靶向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是促存活通路,在很多肿瘤中组成性激活。该通路激活的机制是肿瘤抑制基因PTEN功能缺失、PI3K扩增或突变、Akt扩增或突变。近年研究发现,该通路失常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生长,持续活化在皮肤肿瘤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发现抑制该通路中的信号分子可以治疗多种肿瘤,目前,针对该通路的抑制药物也在研究中,主要集中于mTOR抑制剂。
李金超许爱娥
关键词:PI3K/AKT/MTOR皮肤肿瘤
医学心理学简介
一、前言多年以来,在我国往往把心理学视为唯心主义的东西,因此一直未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社会问题,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据调查60%的疾病有心理因素的参与及影响,作为心...
唐旭
文献传递
板层小体在皮肤渗透屏障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8年
表皮内板层小体(1amellarbodies,LB)是位于棘层上部和颗粒层细胞内的椭圆形囊泡或泡管状分泌性细胞器,直径100~300nm。LB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时形成,最早出现于表皮棘层上部,到达颗粒层后数量不断增加,在维持皮肤屏障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LB还可以存在于皮肤外器官的细胞中,如肺、胃、支气管、口腔等,具有脂质储存和分泌的功能,又被命名为板层颗粒、多LB、被膜颗粒、Odland小体等.
耿清伟宋秀祖
关键词:板层小体皮肤渗透皮肤屏障角质形成表皮内细胞器
多基因联合提高结直肠癌甲基化检测阳性率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对提高结直肠癌甲基化阳性率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和60例腺瘤性息肉(腺瘤组)患者及2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正常对照组)标本,提取组织标本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甲基化阳性率。结果结直肠癌组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6.7%(60/90)、68.9%(62/90)和72.2%(65/90);腺瘤组则分别为53.3%(32/60)、55.0%(33/60)和50.0%(30/6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和5.0%(1/20)。结直肠癌组3个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均高于腺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O.05)。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和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93.3%(84/90)和76.7%(46/60),高于单个基因检测的甲基化阳性率(P〈0.05)。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本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升高.其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结直肠癌甲基化检测阳性率.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甲基化检测方案。
邵书先廖秀军张延祥裘建明张秀峰杨关根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基因VIMENTIN基因SFRP1基因
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Wistar大鼠前列腺增生组织中TGF-β_1和bF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Wistar大鼠增生前列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前列腺增生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高、低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给予10、5U/0.1ml BTX-A和0.1ml生理盐水前列腺内注射。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出前列腺称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TGF-β1和bFGF的表达。结果高、低剂量组前列腺重量、TGF-β1和bFGF的阳性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重量下降,TGF-β1表达增加,bFGF表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TX-A前列腺注射改变TGF-β1和bFGF的表达,抑制了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促进凋亡。
谢晓张心男徐智慧倪庆节诸靖宇黄邦高周鹏
关键词:肉毒杆菌毒素
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被引量:25
2011年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3.1~10.7)/10万,其中直肠癌占56%~70%,而低位直肠癌的比例高达70%~80%[1],由于我国直肠癌的主要特点是低位直肠癌多,肿瘤位于距肛缘5 cm以下,这给结直肠外科医生带来许多挑战.近20年,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先进医学仪器的应用及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直肠癌外科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手术方式已发生了变革,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根治术挽救生命的观点转变为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同时,力求保留肛门功能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就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邵书先张延祥廖秀军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术后生活质量保留肛门功能根治性切除外科医生
红斑狼疮样面部难辨认癣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因"双侧颧部红斑丘疹伴瘙痒3个月"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鼻梁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未予重视。皮损不断向外扩展,自行外用"皮炎平、氟轻松"等药膏,未见明显好转。就诊我院疑疹"红斑狼疮",行AN...
查伟锋宋为民艾俊俊郭波
文献传递
自噬与角质形成细胞、扁平苔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生命现象,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角质形成细胞是皮肤屏障的主要组成细胞,自噬参与角质形成细胞(KC)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参与多种皮肤病的发病。扁平苔藓(L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扁平苔藓的发病。本文就自噬与角质形成细胞、扁平苔藓的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高亚丽相文忠宋秀祖
关键词:细胞自噬扁平苔藓角质形成细胞
Q开关红宝石激光与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量效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Q开关红宝石激光对消除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量效关系。方法实验分5组,用UVB照射棕黄色豚鼠皮肤诱导色素沉着,用Q开关红宝石激光分别照射色素沉着区4次、2次和1次,每次间隔1周,单次能量密度分别为1.5、3.0、6.oJ/cm^2,总能量密度相同。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检测皮肤黑素指数,用皮肤共聚焦显微镜、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观察黑素颗粒和黑素细胞的改变。结果最佳效应组为1.5J/cm^2剂量组,治疗区色素沉着完全消退,维持8周未见复发,黑素指数明显下降,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P〈0.05)。硫酸亚铁染色和皮肤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色素沉积量、黑素颗粒和MC的数目、密度明显减小。中高剂量组皮肤色素沉着均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Q开关红宝石激光对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组织效应程度与能量、治疗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小剂量多次治疗疗效较好。
胡玲玲宋为民陈书悦郑俊惠
关键词:皮肤色素沉着剂量效应关系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