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60 被引量:199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筱青曾祥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非线性感应加热问题的全离散有限元方法
- 2022年
- 该文研究了一个感应加热模型,该模型为Maxwell方程与热传导方程的耦合.在感应加热模型中,假设磁场与磁感应强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电导率依赖于温度函数.基于磁场H的形式,给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全离散格式,讨论模型的可解性,并证明全离散格式的解收敛于时间半离散的解,而已有文献已经证明时间半离散的解收敛于连续变分问题的解.最后,使用数值实验去验证理论结果.
- 黄媛支越康彤王然王然
- 关键词:MAXWELL方程非线性有限元收敛性
-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震后应力演化及其对2017年九寨沟M_S 7.0地震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9年
-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了MS7.0地震,距离汶川地震震中约为140km.地震的发生会调整区域应力分布和影响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那么,汶川地震的发生对此次九寨沟地震有何影响?区域应力如何演化?为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高性能并行有限元方法和网格自适应加密技术,采用含地形起伏的黏弹非均匀椭球型地球模型,分别计算了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震后应力时空动态演化及其对此次九寨沟地震的影响.同时,考虑同震静态应力和震后黏弹性应力调整,计算了汶川、芦山和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对周边断层应力积累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发震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加载约为0.008 MPa,震后9年的黏弹性应力加载约为0.012~0.016 MPa,可能会使九寨沟地震提前发生.此外,汶川、芦山和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引起龙门山断裂映秀以南段、东昆仑断裂、龙日坝断裂东段和岷江断裂北段及鲜水河断裂康定段应力加载大于0.01 MPa,增加了这些断裂带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 黄禄渊黄禄渊张怀高锐高锐
-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有限元模拟库仑应力变化
- 板块绝对运动模型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 2018年
- 研究全球板块的运动对于地球动力学、地幔流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来推断板块绝对运动模型的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地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测量方法.地学方法主要包括热点参考系框架,岩石圈无整体旋转、剪切波分裂法、古地磁及古气候资料推断古纬度变化法、海岭海沟法等;空间大地测量方法主要是包括采用VLBI、SLR、GPS以及DORIS等技术手段得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推到全球板块的运动.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数据的来源、数量、精度的到了不断的改善和优化,板块的划分也更加精细,不论是反应时间尺度在百万年量级的板块运动地学方法,还是能够反应现今板块运动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给出的模型都随着数据的改善进行了不断的更新,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这些板块绝对运动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进展,分析不同参考基准的特点,认为结合地学方法和空间测量两种方法对全球岩石圈板块的绝对运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张琼王世民赵永红肖彦君
- 关键词:空间大地测量剪切波分裂
- 新生代东亚大陆动力学变形的正向限定:以三维有限应变模型为例
- <正>以'洋盆关闭'为演化终点的经典板块构造理论自'登陆'以来,对新生代东亚大陆存在的广泛、复杂的构造变形的解释表现乏力,一系列针对该区域富有竞争力的模型被提出,不断提高着我们对于该区域新生代大陆构造变形的认识,同时该区...
- 张振张怀王良书
- 文献传递
- 芦山震区地震重定位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
- <正>1.引言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在向东运移的过程中受到扬子地块刚性的四川盆地阻挡,使得青藏高原推覆在扬子地块之上,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近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危险性大大增加。2008年5月汶川发...
- 王小娜于湘伟章文波
- 文献传递
- 2019年秘鲁北部M7.8地震的矩张量解与破裂过程快速反演被引量:2
- 2020年
- 2019年5月26日(北京时间)秘鲁北部发生M7.8地震,震源深度为100km。本文利用国际地震学研究联合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提供的远场波形数据,通过波形反演方法快速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和破裂过程。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中深源正断层型地震事件,可能是由于正在向下俯冲的纳斯卡板块产生规模巨大的伸展变形所致。远震体波反演有限断层模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NNW向断层面,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开始,由震中主要向NNW方向延伸破裂,最大滑移量约3m;地震破裂时间约为70s,在40~60s时释放了整个地震80%的地震矩能量,主要破裂区域在震后40s后才开始形成,在40s之前,破裂的集中程度和地震矩释放的规模均较弱,断层在破裂开始后逐渐加速破裂,约50s时地震矩释放速率达到峰值,60s后破裂迅速愈合。
- 梁姗姗徐志国徐志国黄志斌赵博
- 关键词:矩张量解
- 鲁西地区鲁山片麻状高钾二长花岗岩的成因
- 2018年
- 鲁西是华北克拉通早寒武纪变质基底的主要出露区之一。分布在鲁山、上五泉、蔡店—辛庄镇、黄庄镇—房家圈—上升科峪一带的主要是片麻状高钾二长花岗岩,以条带状侵入体的形式出露在混合岩中或者大范围的广布。岩石样品表现出高Si O_2、高K_2O、低Mg O以及稀土总量较高、(La/Yb)_N较大并伴随较弱Eu负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暗示其是由英云闪长岩在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 马晨晨
- 关键词:岩石成因
- 大洋平板俯冲的数值模拟再现:洋–陆汇聚速率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利用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洋-陆汇聚时,大洋岩石圈的绝对俯冲速率和上覆大陆岩石圈的向洋绝对逆冲速率对俯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上覆大陆的向洋绝对逆冲速率与平板俯冲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年龄为40 Ma的含正常洋壳厚度的大洋岩石圈,在初始俯冲角度为现今洋–陆俯冲平均倾角的极小值(19°)条件下,低速大洋俯冲(绝对俯冲速率≤3 cm/a)且上覆大陆岩石圈向洋绝对逆冲速率≥1 cm/a时,具备形成平板俯冲的条件。当中–高速大洋俯冲(绝对俯冲速度>3 cm/a)时,在上覆大陆的绝对逆冲速率不小于俯冲速率时可以形成平板俯冲。当增加初始俯冲角度到平均倾角的极大值(36°)时,仅在低速大洋俯冲(绝对俯冲速率≤3 cm/a)且绝对逆冲速率达到10 cm/a时(自然界中基本不存在),才有可能出现平板俯冲,其他情况均表现为陡俯冲。我们的模拟结果表明:(1)较高的大洋岩石圈绝对俯冲速率更容易克服板间耦合作用力而有利于陡俯冲形成;(2)较高的上覆大陆绝对逆冲速率更有利于俯冲板片弯曲而趋向于平板俯冲形成;(3)上覆大陆朝向海沟的逆冲速率会在俯冲板片下方产生水平向陆的地幔流,绝对逆冲速率越大该地幔流越强烈,导致作用于板片下表面的水平剪切分量越大而有利于板片弯折和平板俯冲发生;(4)初始俯冲角度的增加对平板俯冲的形成起到强烈抑制作用。这些能被现今平板俯冲,如具相似洋–陆汇聚速率条件的南美洲西海岸平板俯冲实例所验证。
- 皇甫鹏鹏王岳军范蔚茗李忠海王喻鸣周永智
- 联合多种定位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重定位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约占地震总数的88%,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 陈筱青于湘伟
-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
- 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研究进展和展望被引量:6
- 2021年
- 自Love(1911)研究了自重球体的弹性变形后,基于不同的黏弹性地球模型,许多科学家都对地震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发展了基于半无限空间和球形地球模型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地震变形问题通常经积分变换、基函数展开等技术处理后,简化为求解满足特定震源和地表边界条件的常微分方程组问题.针对这一独特的数学物理边值问题,本文以全解析、半解析和数值积分解等求解形式概述了近几十年发展的基于规则几何形态地球模型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此外,针对三维地球模型,本文也简单回顾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总之,本文综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 唐河孙文科
- 关键词:黏弹性边值问题位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