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
- 作品数:49 被引量:411H指数:10
-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聚集性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文县兴隆村和迭部县洛大村采集村内所有犬的血样,选择内脏利什曼病诊断引物RV1-RV2对犬血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并采用SaTScan V9.5软件对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共调查犬537只,感染阳性犬221只,阳性率为41.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4.6%(95/147)、32.3%(126/390)。SaTScan分析结果显示,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在空间范围内聚集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无空间聚集性,但犬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较高,存在较高流行风险。建议当地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严格驱蛉灭蛉、查杀病犬,降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
- 余大为李凡冯宇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
- 关键词:犬科
-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 2003年
- 1991~ 1993年在该县柏林、钱宝、西大滩乡和打柴沟镇开展了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共调查 3 95 0人 ,感染率为5 .82 % ,患病率 1.44 % ;同时在柏林、钱宝乡和打柴沟镇进行了畜间包虫病调查 ,绵羊感染率 76.90 % ,牦牛感染率5 8.3 3 % ,屠宰厂解剖淘汰畜 10 5 8头 (只 ) ,带虫率 97.2 3 % ;解剖家犬 66条 ,带虫率 3 6.3 3 %。包虫病造成人间经济损失手术治疗费等 90 0余万元 ,丧失劳动力损失 60万元。畜间减肉、减毛、内脏损失三项合计 675万余元。 2 0 0 1~ 2 0 0 2年在松山乡调查 15 5 8人 ,查出包虫病人 3 1例 ,患病率 1.99%。
- 祁玉珍贾新民靳忠洋张玉花张兆品冯宇任德毅陈生邦杨成明
-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
- 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包虫病预防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采用犬驱虫预防包虫病的效果。方法 2008-2010年在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采取犬驱虫,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在7个藏族县(市)采集一所小学6~13岁组学生的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棘球蚴抗体,比较两年抗体阳性率;采集犬粪标本,ELISA法检测棘球绦虫抗原,比较粪抗原阳性率。结果2008年7个藏族县(市)检测学生血清14 395份,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4.47%;2010年检测10 740份,阳性率2.56%。碌曲县、临潭县、玛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和合作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7个藏族县(市)2008年ELISA法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5 431份,阳性率11.08%;2010年检测5 260份,阳性率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9,P<0.01)。结论实施包虫病防控措施3年期间,7个藏族县(市)学生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和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均呈快速降低趋势,提示干预措施预防包虫病传播效果明显。
- 杨俊克冯宇李凡尚文杰杨成明梁虹
- 关键词:包虫病吡喹酮
- 2016—2022年甘肃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甘肃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和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2年甘肃省输入性疟疾疫情数据和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感染虫种、来源地、三间分布特征以及发病至初诊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2年甘肃省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97例,其中复发病例2例(2017年、2022年各1例),死亡病例1例(2017年);恶性疟67例(占69.07%),间日疟18例(占18.56%),卵形疟11例(占11.34%),混合感染1例(占1.03%,为恶性疟和三日疟混合感染)。输入性病例来源地主要为非洲(80例,占82.47%),其次为亚洲(10例,占10.31%)。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较多的是1月、8月和9月,分别为13例、13例、12例,占总病例数的39.18%。报告病例的平均年龄为(36.7±10.1)岁,21~50岁87例(占89.69%);职业以工人为主(82例,占84.54%)。病例报告地以兰州市城关区最多(30例,占30.93%),病例现住址以金昌市金川区最多(8例,占8.25%)。病例发病至初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4(2.4,7.5)d,发病当天就诊15例(占15.46%),发病后1~2 d就诊22例(占22.68%),3~7 d就诊34例(占35.05%),>7 d就诊26例(占26.80%)。结论2016—2022年甘肃省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感染地以非洲为主,感染虫种主要为恶性疟原虫。提示甘肃省在疟疾消除后阶段,应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提高诊断能力,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杨国兵何爱伟杨成明张小娟冯宇李凡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
- 甘肃省棘球蚴病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甘肃省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甘肃省的72个县(市、区),将所有行政村按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进行分层,按各层人口数占全县(市、区)人口总数的比例计算并确定分层调查人数,再根据各层调查人数确定各层调查村数和村名,每县共抽取16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常住人口200人以上(人数不足时从邻近村补足),全县至少调查3200人。对查出的病例依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进行诊断。采用询问和现场观察结合的方法,对自然因素、饮用水源、农牧业生产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利用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因素与患病率的关系。结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气温、年降雨量、次要产业、牧区乡数、饮水来源、流行乡镇数、流行村、牧区人均年纯收入、牲畜总数、养羊数量是包虫病患病率的影响因素(F=4.705,P均〈0.05)。其中,纬度、海拔、牧区乡数、流行乡镇数、流行村、牧区人均年纯收入、牲畜总数、养羊数与包虫病患病率呈正相关(r=0.282、0.285、0.387、0.508、0.540、0.317、0.475、0.594,P均〈0.05);经度、年均气温、年降雨量、次要产业、饮用水源与包虫病患病率呈负相关(r=-0.311、-0.244、-0.244、-0.389、-0.311,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降雨量、饮用水源、流行村、牧民人均年纯收入、次要产业、牲畜总数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t=-1.822、-3.920、3.013、1.715、-1.609、3.264,P均〈0.05)。结论年降雨量、饮用水源、流行村、牧民人均年纯收入、次要产业、牲畜总数是甘肃省包虫病患病的影响因素。
- 余大为格鹏飞冯宇李凡侯言东王东
- 关键词:包虫病影响因素
- 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情况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回顾分析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甘肃省2005-2014年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甘肃省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 260例,自2005年(90例,占7.14%)起呈逐年增多趋势,至2011年达到高峰(168例,占13.33%),随后逐年下降,2014年为85例(占6.75%)。病例主要集中于陇南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其中陇南武都区发病人数最多,累计506例,占40.16%(506/1 260);其次为文县,累计发病人数302例,占23.97%(302/1 260);甘南地区的舟曲县累计发病人数居第3位,为202例,占16.03%(202/1 260)。男女患者比例为1.46∶1。各年龄组中0~5岁年龄组人群病例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52.78%(665/1 260),随年龄的增高,病例数逐渐减少。全年均有发病,3~6月份为高发月份,累计病例数分别占10.48%(132/1 260)、13.33%(168/1 260)、12.86%(162/1 260)和11.67%(147/1 260)。结论 2005-2014年甘肃省陇南地区和甘南州部分地区为内脏利什曼病高发区,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3~6月份为高发月份。
- 余大为丁国武格鹏飞冯宇李凡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回顾性分析
- 甘肃省环县家犬棘球绦虫吡喹酮驱虫情况调查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评估甘肃省环县包虫病流行区家犬吡喹酮驱虫情况,了解影响驱虫工作的因素,以进一步促进家犬驱虫的效果。方法将环县12个乡镇按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为高、中、低3层,在每层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再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对抽中自然村的养犬户全部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养犬户主,了解犬驱虫药的发放频率、投喂方式、犬主对犬驱虫的态度及认知情况。结果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138家养犬户中21.74%(30/138)按要求做到了"月月驱虫"。每10个月发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养犬户中做到"月月驱虫"的比例为8.51%(4/47);每6个月投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月月驱虫"比例为26.83%(11/41);每4个月投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月月驱虫"比例为30.00%(15/50)(趋势χ~2=5.8,P<0.05)。未做到"月月驱虫"的原因主要包括养犬户忘记投药(26.85%,29/108)、未配备驱虫药(25.93%,28/108)、记错投药频率(24.07%,26/108)等。犬只对驱虫药的吞食率为75.00%(135/180)。结论犬对驱虫药的吞食率较高,但是养犬户做到"月月驱虫"的比例尚不高。未做到"月月驱虫"的主要原因为养犬户忘记投药或记错投药频率。建议当地能提高驱虫药的发放频率,定期提醒养犬户投药。政府在包虫病防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各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做到"犬犬投药、月月驱虫"。
- 刘子婧肖宁张丽杰冯宇格鹏飞李凡张俊瑞闫瑞霞
- 关键词:包虫病棘球绦虫驱虫吡喹酮
- 2006~2010年岷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岷县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土壤蛔虫卯检出率的连续监测,观察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6--2010年期间,每年在岷县监测点整户调查1000人,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蛔虫、鞭虫虫卵,分析感染率;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对调查的10户土壤样品蛔虫卵计数与家庭成员蛔虫卵感染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5年期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由20.31%下降到11.08%,下降44.26%;0~15岁组为高发病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的分别是散居儿童,其次是幼托儿童和学生;证实调查户土壤蛔虫卯计数与蛔虫感染度呈正相关,单侧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t=4.40,P〈0.10)。结论2006--2010年岷县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有明显下降,但仍在当地人群保持低发病率的流行状态。
- 杨俊克冯宇李凡陈生邦杨成明梁虹
- 关键词:线虫感染土源性线虫
- 甘肃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被引量:3
- 2017年
- 在20世纪50—60年代,疟疾在甘肃数十个县流行,1950—2011年甘肃共报告疟疾病例37 957例,其中间日疟37 750例,占总病例的99.45%。1963年报告病例最多,达5 000余例,之后经过加强防制,疟疾病例逐年减少。1990年后疟疾仅在5个县有本地病例报告,年发病例在1~40例之间。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甘肃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广泛促进部门间合作,全面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各级疟疾防治机构努力完成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目前全省已经达到消除疟疾行动制定的阶段规划目标。2010年后全省未发生本地感染病例和疟疾死亡病例。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果表明:消除疟疾行动推动了全省各疟疾流行县的疟疾防治工作;全面提高了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相关人员的诊治和防制水平,全省疟疾流行三类县已经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10—2015年6月甘肃省报告疟疾病例113例,其中输入性疟疾112例,不断发生的输入性疟疾疫情,给全省消除疟疾行动增加了新的困难。通过消除疟疾中期评估总结经验,寻找和解决问题,在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的新形势下,为全省2018年提前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 李凡杨成明冯宇杨国兵余大为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
- 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因素分析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对甘肃省2005-2007年360例黑热病发病因素做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对全省2005-2007年报告的黑热病病例做现况分析。结果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5个县(区),流行区未见明显扩大,主要发病年龄段为婴幼儿,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犬利什曼病感染率高、新入疫区人员增多、气候变化和白蛉杀灭工作停滞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 李凡陈生邦冯宇杨成明
- 关键词:黑热病流行病学分析